女贞树下的医圣祠街

七孔桥东,原为去赊店的古路,沟壑深深,雨天泄洪,晴天走路,高高低低,糖葫芦般,串联起了豆腐店、安庄、小王庄、上岗、邢秦庄、苏庄和李相公庄,竟有一千多米。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依托医圣祠扩路成街,是为医圣祠街,也叫药都街。

街名医圣祠,是说街头矗着医圣祠,那是“中医祖庭”,为全世界的中医所熟知,街借人名。张仲景被南阳人称为“医圣爷”,所写方剂被称为“经方”,所著《伤寒杂病论》被尊为“众方之祖”,所以民间流传“药过十二三,大夫必不黏,没读圣人书,何敢把际参。”街分两段,与明山路交接口,有高耸的汉白玉仲景石像,手不释卷,凝眉沉思,一幅忧国忧民之大气模样,更坐实了医圣祠街的名号。

街名药都,实为理想和现实的融合。一街两行168户店铺,从东往西96户,从西往东72户,大多收药卖药为生。那店铺七米宽,东汉风格,黄色汉瓦缮檐,大多两间两层,上居下铺,恰够一个五脏俱全的药店,里面堆满了布袋或箱斗,鼓鼓囊囊全是药材。最经典的,是每家店铺门口都站着一个蓝绿色的粉碎机,圆头长嘴,不时地嗡嗡响起,为静寂的街道陡添了许多热闹。

街道不宽,也就二十来米,两边栽种的都是郁郁葱葱的冬青树,经过30年的恣肆生长,如今已雾沉沉的有了气象。远看,树冠密匝,枝丫遒劲,那淡绿色的籽实一簇簇一串串,隐现于浓绿的枝叶里,散发出青青的香味。风来时沙沙作响,雨打时晶莹剔透,粒粒饱满。据说它也是药,叫女贞子,能滋肝补肾明目乌发。

晴天时,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晒满了五彩缤纷的各种中药。红黄赤橙褐,黑白蓝绿紫,忠肝义胆,巧拙贤愚,堆满了大街,也充满了人世。

巧,在药材。区区一味药,或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皆可入药又功效迥异;巧,在季节不同,功效不一;地理不同,效用有别;巧,即使同一花蕾,含苞未放与盛开有不同;即使果实,近成熟与已成熟,干燥湿润又不同,真个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拙,在形状。各色的药材,有的纤巧如针,有的圆润如麦粒,如黄豆,有的柔软如绒如絮,有的大如块姜笨拙黑郁,有的状如土块沉如黑石,有的皲裂干枯成一堆毫不起眼的树叶、树枝,枝枝叉叉。

贤,在色。各色都有,白,微白,黄白,绿,淡绿,深绿,墨绿。红,朱红,枣红,棕红……花有花容,根有根态,茎有茎姿,果有果泽。群贤毕至,姹紫嫣红,低眉含首,妙然不语。

愚者,良药苦口。所有的药材或味甘或辛辣,或苦或香,但经过医生配方,君君臣臣,将其配伍成一队虎狼之师,最后变成一碗黑乎乎或黄橙橙的苦药,去攻城略地,去益气养血,去清热解毒,没有点儿牺牲精神不成,没有点儿义无反顾不成,没有点大智若愚不成。

所有的药材,皆讲究时间、气候、地理、材质。中医讲究,甚至到了神神叨叨的地步,但确实又有它的科学道理。

想起了茵陈的故事。

说有一个病人得了黄疸去见华佗,华佗无能为力,他只得回家等死,却因为吃了田里的青蒿变得身强体壮。华佗惊喜。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了几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又找到那人叮问,才知道 他吃的是三月里的青蒿。于是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给害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吃一个好一个。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来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漫步医圣祠街,入眼的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药店招牌,林林重重,煞是热闹,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种:三七、西洋参、艾产品。

三七,外表似纠结的树根,带土的姜块儿,却没有姜的明黄,性温而味甘,磨粉冲服,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功效,人称“北人参南三七”。《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西洋参以片居多,黄白色,味道甜中微苦,稍有清香,所以人们大多用来泡茶,以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延缓衰老的愿望。

占据医圣祠街半壁江山的是艾产品。自从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技术获得诺贝尔奖,艾蒿,这个本就属于一味中药的平常草药,因其独特的香气,旺盛的活力,和辟邪招福的民族情结,“清明插杨柳,端午挂艾蒿”“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一下子成了民众的宠儿。特别是如今新冠疫情肆虐,艾产品因其快捷的治疗方式,奇特的治疗效果,实现了逆势生长,成为市场的新贵。

街中,有李氏针灸传人潘华,女,慈眉善目,软语轻声,熟知人体脉络,精修针灸三十余年。大学毕业后,师从李氏第四代传人,将针灸与艾灸紧密结合,普及传授艾灸手法,精心钻研李氏针法,俨然自成一家。街中授课,河南实践。走进河南诊所,立刻被李氏针灸文化所吸引。趴到洁白的床上,身体被氤氲的艾香包围,穴位被绒细的银针点困,你会感觉到身体如板结的土地被银针挑动,如一把小锄头在板结的土地上刨锛,而艾香,如温泉一般,流遍四肢百骸,浸润、浇透、泡泛开去……

街东头有“三针堂”,堂主姓程,道士,号称三针解忧。常于晚上到如意湖畔义诊,常自嘲“道人中最好的医生,医生中最好的武者,武者中最好的道人。”崇尚道法自然,追求心灵宁静,“神针解千愁,妙艾分万忧”。出外治病,常一袭蓝袍,头挽道髻,每病只扎三针,颇具仙风道骨。

街口矗立着一块《中药养生歌》,提醒着芸芸众生放慢脚步,多欣赏路上的风景,多护佑自己的身体:

中药养生自古传,枸杞补肾还童颜;

红枣益气脾胃健,八仙长青熟地填;

返老还童黄精见,首乌黑发又延年;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