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海:关系存在的哲学意义(一)

哲学是一门源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追问的学科,而“关系”则贯穿了人的一生。优促会特邀四川优质教育促进会专家顾问、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先生带来他的作品《关系存在的哲学意义》(文中部分内容先后刊载于巜电子科大学报》和巜长江教育论丛》),作为新年专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引发一些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思考。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吧,加油,2021!

《关系存在的哲学意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道德经》)——一切相对论都是对关系存在的理解,一切对应存在的关系都是永恒的。

“想必你有时会见到一些妇女,成双成对地走在宽阔的人行道上——但是,其中一个总是貌不出众,生着一张不会招人议论的面孔,人们不会对她回眸顾盼,倘若偶然打个照面,也不会产生反感。而另一个却总是其丑无比,丑得刺眼,使路人不禁要看她几眼,并且要拿她和她的同伴作个比较——当她们结伴而行时,一个人的丑就提高了另一个人的美。”(左拉《陪衬人》)——一切价值、一切认知都在比较中生成,都在关系中获得。“货比三家”折射了关系的原本意义。

世界:关系中的存在

关系是世界的内涵命名,世界是关系的外显表述。所谓关系,即是对应关联中的万事万物,又是万事万物生成与运动的基本方式。关系即世界,关系即社会,关系即生活。世界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系统联系的存在,系统即是关系,联系即是关系。世界在关系中得以存在,关系在世界中得以呈现。关系无处不在,普存于天地人事之间,充盈于自然社会发展流程之中,与世界共生,悠悠无尽,生生不息。大千世界,从来不会有没有关系的社会人事,也从来不会有没有依存关系和运行规则的自然界,一切都在关系中生死轮回,运动发展。关系就是存在,存在就是关系。意识是主观的存在,是主观的关系。不仅如此,关系同时又是存在之所以成为存在、意识之所以成为意识的内生力和驱动力,它规定着存在与意识的性状和运动方式。因其如此,关系是宇宙世界最为基本和普遍的实存。世界的任何问题本质上都是关系的问题,世界的任何动荡变化本质上都是关系的运演变迁。

关系世界由人的关系世界、自然的关系世界和人物的关系世界构成。人类有其特定的关系世界,不同于自然界;自然界有其特定的关系世界,不同于人类;然而,人类注定要与自然界纠缠不清,陷入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境地,这即是所谓的人物的关系世界。

人的关系世界纷繁复杂,气象万千,最能表现关系的本源性、特质性、丰富性和和发展性。社会是人的寓所,存放人的全部关系。人是什么?社会是什么?马克思(Marx,K)说得精辟入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2]早年马克思认为:“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3]人,不论是生物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都是实实在在的关系存在,人即关系。所谓社会,它不过是人的全部生长关系和活动关系的总和。西方学者甚至认为社会要大于所有个人关系的总和,即所谓“社会是某种较之单个个人的总和要更广的东西”。[4]

社会源起于人的关系形成之初,有人的关系便有社会,有社会必有关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说过,谁若不需要社会,谁就只是兽或神,而不是人。亚氏意在说明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就是人的交往、人的活动、人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即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一切关系。诚如马克思所讲:“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5]它是“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6]布伯(Buber, M或译为布贝尔)、马赛尔(Proust,M)等人格主义者把社会理解为由人的原初关系即“我与你”和“我与它”所构成的全部关系。这种解读别开生面,不过,它明显囿限于社会的关系范畴和关系价值。须知:意识的和精神的关系同样是社会实存,是社会关系总和之构成部分;社会赖以存续运转的多种有形无形的社会规约、民俗共识等,亦列属在社会关系总和之中,尽管它们都滥觞于“我与你”的人的原初关系。

毛泽东论矛盾,实质就是论述关系。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矛盾(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关系)运动。观照于此,可以认为矛盾或关系是一种绝对存在。毛泽东引用列宁的论述,指出对立统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7]。这即是说,矛盾或关系贯穿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意识和精神领域充斥矛盾,也就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关系世界。此外,毛泽东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著名论断也揭示了一切事物都是关系存在。因为事物是关系存在所以才能一分为二,因为事物能一分为二所以才是合二而一的关系存在。“物质无限可分”说明物质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唯有关系才是事物永恒而绝对的存在。

为简明起见,本文把意识和精神的关系世界归入人的关系世界加以陈述。

意识即关系,精神即关系。意识和精神不仅是关系的产物,也是关系的载体,换言之,关系体现意识和精神的本质与内涵。马赛尔主义者认为:“Cogito(拉丁文:我思)自始就是基于相互关系”[8],并且认为,“自我”表现为“人”和“个人”这样两重性。作为人,我是社会的一部分许多人中的一员,是可观察,可测度的物质对象,“只有作为个人,我才是不可重复的、与众不同的精神存在”[9]。其意是说,“自我”自始至终都处在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关系之中,并且精神存在中的“我思”也始终处于关系运动中,其本身就是关系的产物。意识的矛盾和冲突折射的便是关系运动的性状。马克思讲:“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0]又讲:“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11]存在是关系,社会是关系,意识不过是外在关系的主观描述,尽管我们首肯意识的独特逻辑。意识和精神不仅本身充斥着关系(内在的和谐与冲突),而且它们的外显成果(学说、作品等)既是关系的产物,也是关系研究的集大成,它们对自身的审视、追问和深究也都是基于关系的。

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为关系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本身就是科学的关系哲学。马克思主义不聚焦于“个体”和“意识”的单向研究,而是侧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最基本的关系即关系的逻辑起点的研究,从而建立起基元性关系范畴,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由此出发,建构起逻辑严密的、科学精致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范畴体系。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F)认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自我创造过程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同自然的关系……人改变了他同自然的关系,因而也改变了他同自己的关系。”[12]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Althusser,L.P)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单术语变了,而且术语之间的关系也变了,“一方面,生产方式(经济因素)归根到底是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及其特殊效能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这里接触到的确确实实是新术语之间的一种新关系。”[13]生产、生产力、经济基础、劳动、价值等概念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学范畴,而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关系范畴。纵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差不多就是历史的、逻辑的和实践的相一致的关系体系。

其实,古往今来的任何思想体系、理论学说和实践认知无不是在研究关系中完成和实现的。康德(Kant,I)从本体——现象——审美三个理性认知范畴出发来详解三者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起他以“三大批判”为代表的批判哲学。黑格尔(Hegel,G.W.F)围绕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起他的《精神现象学》,尤其是将“绝对精神”定于一尊,逐次生发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氏辩证法事实上就是概念关系的辩证演绎,一切都是基于关系的生成。没有“自我”就无“非我”,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正题”,就没有“反题”,进而就没有“合题”。

在黑氏看来,没有“参照”(即关系)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没有“参照”就无从认识。存在主义认为,“烦”与“死”是哲学范畴,更是关系范畴。“亲在”(即个人)在与“共同亲在”(即与他人)互动交往时就必然要产生“烦”,故“亲在的在即烦”,这即是说“烦”是在关系中产生的。萨特(Sartre,J.P)认为,存在由“自在”(外部世界)和“自为”(意识)两个相互关联的世界构成,“自在和自为并不是双峰对峙的,恰恰相反,没有自在,自为便是某种抽象的东西:它就象没有形式的颜色,或没有音高、没有音色的声音那样,不会存在;一个意识,它若是无物的意识,便是一个绝对的无物。”[14]换言之,存在若无“自在”与“自为”的关系便没有所谓的存在了。语言哲学家罗素(Russell, B)认为,语言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语言与事实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15]他认为,词与词之外的事实的关系是词的意义,一个词与事实有一种关系,它就有一种意义,有多种关系就有多种意义,没有关系就没有意义。

语言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关系性状。结构主义认为存在取决于结构,历史取决于结构,所谓结构即是关系。阿尔都塞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狭隘地解读为结构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而不是从这个关系中的个人出发,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不是人,而是生产关系,人只是社会结构关系的承担者。[16]这虽是偏见,却足以显示他们对“关系”价值的非凡理解。关系学创立者杜卜瑞尔(Dupreel)与社会学家冯维塞(von-Wiese)都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不是社会,而是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种种过程。

中国哲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全面而深刻地建构、诠释和实践以人为核而形成的各类关系,诸如人与天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心的关系,人与情性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关于认知和实践关系的思想体系,因其如此,它又可以称之为关系性哲学。儒家关于人入世的核心思想就是由内而外,内外兼修,以臻于“内圣外王”。儒学思想体系就是围绕“仁”(人与心、人与人),“礼”(人与行、人与规范),“性”(善与恶),“和”(和与同), “理”(理与气、天理与人欲),“品”(君子与小人)等等关系范畴演绎而成。道家思想体系同样是一种关系建构和关系演绎的体系。道家将“道” 设定为天地万物本体,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关系构成世界。道家概念体系中的阴阳、天地、雌雄、黑白、荣辱、善恶、美丑、有无、生死、祸福、损益等都属关系范畴。毫不夸张地说,离开对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就没有中国哲学、中国智慧。

自然的世界与关系脱不了干系,逃脱不了关系的纠缠,它只能在关系中存续、维持和运转。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天体与天体,动物与植物,生物与天体,这些都是某种特定关系的存在。天体、物体间的“引力波”,宇宙空间的“暗物质”,自然界中的“生物链”,地球气候的变异,厄尔尼诺现象等等,这些无不证明自然世界是关系的。整个人类差不多都认识到:大自然是一个关系整体,“自然界中复杂的活动都是相互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一小块地方的自然被破坏和改观,会使相邻地方一个一个地发生变化,甚至影响将会扩散到全球。这正像往静静的池水中投入石块,会激起波澜,进而使整个池水动荡起来。”[17]所谓“蝴蝶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关系世界的表征。量子力学、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或许能揭示更多更深的自然关系世界。

人物的关系世界从来就是“剪不断,理还乱”。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非生物,这些关系无时无处不在。人类不可以没有空气,不可以没有水,不可以没有衣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诚如恩格斯(Engels, F. V)所言,甚至人类自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愚昧在于无止境地残酷地掠夺自然,殊不知恰恰是在无情地戕害自己。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黑格尔所讲的“人化环境”,康德所言之“人是万物的尺度”,现代中国倡导的“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现代流行之口号“敬畏自然”、“低碳生活”等等,虽然视角差异和认知差异较大甚至决然相反,但它们都高度关注人与物的关系世界。唯物论和唯心论不过是关于世界存在关系的不同解读。重认和重构人物的关系世界,已成为全球各国共识。协和人物关系,已是人们流行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世界万事万物之象,天下各流各派之说,古今诸子百家之论,都汇聚于一个哲学指向:关系。抽象的关系是大千世界的绝对存在,具体的关系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相对存在。抽象关系不过是对具体关系的映照和凝炼。无论人的世界,还是自然的世界,抑或是人物的世界,它们都是关系的世界。关系既非物质又是物质,既非意识又是意识,它是存在之体,亦是存在之用。存在的全部意义寓于其中。时间是关系的历史,空间是关系的状态,时空在关系中测度,关系在时空中呈现。关系的哲学意涵还将在其运动机理和本有殊性中继续呈现。

参考文献

[1][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页,第30页,第35页

[2][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第145页,第14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52页

[4][8][9]耶日.科萨克.王念宁译.存在主义的大师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第103页,第76页

[5][6][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79.第20页,第220页,第43页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05页

[12]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32页

[13]阿尔都塞. 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88页

[14]萨特.存在与虚无[M].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存在主义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300页

[15]罗素. 温锡增译.我的哲学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0页

[16]车铭洲,王元明.现代西方的时代精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第485-486页

[17][35]池田大作,狄尔鲍拉夫.宋成有等译.走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283页,第103页

[18][22][24][27][28][37][38]布伯,马丁.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第005-006页,第092页,第090页,第030页,第012页,第090页,第015页,第058页,第07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8页

[21]关系学[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关系学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27页

[25][39]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第18页,第11页,第29页

[26]弗林,T.R.莫伟民译.存在主义简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第160页

[29]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103页

[30][33]亚当.加林斯基,马利斯.施韦泽.符李桃译.怪诞关系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第XVI页,第143页

[32]朱熹论泰卦,王天宗标点.文公易说(卷三)[EB/OL].https://skqs.guoxuedashi.com/wen﹣54i/667.html/

(0)

相关推荐

  • 恩格斯对于唯物史观发现的方法论贡献

    作者:曾典顺(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 内容提要: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方法论视域,恩格斯独立发现唯物史观的认知逻辑历程与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极为相似. ...

  • 韦建桦:恩格斯的人生选择

    编者按: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中央编译局原局长.<恩格斯画传>纪念版主编韦建桦的这篇重头文章,以解读恩格斯的人生选择为主线,集中展现了恩格斯的历史远见.科学精神和 ...

  • 关于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的对话——舒挽溺

    <正确认识黑格尔哲学的前提条件>之二 关于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的对话 舒挽溺 为什么标题我要选择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的对话而不选择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的对立呢?因为两者的关系既可能是 ...

  • 鲁绍臣 | 《资本论》对现代性危机之迷的揭示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资本论> <资本论>对现代性危机之迷的揭示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鲁绍臣 | 文 辩证法    变革                                   本体论 ...

  • 辩论课3讲稿 轰轰烈烈VS平平淡淡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苏格拉底 半个多学年后回想起去年暑假培训结束,老师们都返乡或旅游了,我像幽灵在华实楼各教室游荡.在那时还是走廊尽头的G1904班里,我发现书架上有一本<苏菲的世界& ...

  • 孙承叔:《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地位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地位,长期以来被理论界低估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们长期以来把<资本论>看做经济学著作,而不是哲学著作,这必然妨碍了对<资本论> ...

  • 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洪堡大学的老校区有一栋老建筑,二楼是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一楼到二楼的大厅写着马克思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过去的哲学家都在想怎么去认识这个世界,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 马克思年轻时候在柏林 ...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中国的译介与阐释

    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1929年以<费儿巴赫论纲要>为题首次译成中文以来,中国学界对它的理解几经变迁.本文拟对这一变迁过程进行梳理和审视,呈现 ...

  • 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思考

    本篇论文的中心论题是探讨新时代"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围绕这一中心论题,论文着重探讨新时期目的与手段关系内在矛盾.现实悖论以及坚持目的与手 段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中,目的是指导,手段 ...

  • 思想的清算与转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彬彬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神圣家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CKS001),最终成果为<思想的清算与转变---〈 神圣家族〉的 ...

  • H

    ​H Hadermas, jurgen 哈贝马斯,尤尔根 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 Hegel and Marx 黑格尔和马克思 he ...

  • 孙正聿:凝炼和阐释构建哲学学术体系的学术命题

    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学术命题及其相互规定所构成的逻辑化的命题系统.在构成学术体系的命题系统中,学术命题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作为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的学术命题,它们是总体性的学术思想的结晶:二是作为基本范 ...

  • 秩序和自由的哲学思辩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秩序和自由的哲学思 ...

  • 何中华 | 也谈作为哲学概念的劳动——与景天魁同志商榷

    感  谢关  注 哲学与大众 "哲学与大众"公众号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宗旨,致力于向读者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提供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本,跟踪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