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7名章道息巧行正塞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7名章道息巧行正塞
题文诗:
名之与道,不两明也,人受名则,道不用也,
道胜人则,名声息矣.人章道息,危不远矣.
世有盛名,衰之日至.欲尸名者,其必为善,
欲为善者,其必生事,事端生则,释公就私,
背数任己.见誉为善,立名为质,治不修故,
事不须时.治不修故,则必多责;事不须时,
则必无功.责多功鲜,无以塞之,妄发邀当,
妄为邀中.功之成也,不足更责;事之败也,
不足敝身.故重为善,若重为非,几于道矣.
天下也者,非无信士,临货分财,必探筹而,
定分以为,有心者其,之于平不,若无心者.
非无廉士,守重宝者,关户全封,为有欲者,
之于廉不,若无欲者.人举其疵,则怨人也;
鉴见其丑,则善鉴也;人能接物,不与己焉,
则免于累.公孙龙者,粲辞贸名;邓析也者,
巧辩乱法;苏秦善说,而亡国也.由其至道,
则善无章;修其情理,则巧无名.以巧斗力,
故始于阳,常卒于阴;以慧治国,其始于治,
常卒于乱.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
非巧不能.文胜质掩,邪巧施行,则正塞也.
【原文】
名与道不两明,人受名则道不用,道胜人则名息矣。道与人竞长。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则危不远矣。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欲尸名者必为善,欲为善者必生事,事生则释公而就私,背数而任己。欲见誉于为善,而立名于为质,则治不修故,而事不须时。治不修故,则多责;事不须时,则无功。责多功鲜,无以塞之,则妄发而邀当,妄为而邀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事之败也,不足以敝身。故重为善若重为非,而几于道矣。
天下非无信士也,临货分财,必探筹而定分,以为有心者之于平,不若无心者也。天下非无廉士也,然而守重宝者必关户而全封,以为有欲者之于廉,不若无欲者也。人举其疵则怨人,鉴见其丑则善鉴,人能接物而不与己焉,则免于累矣。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邓析巧辩而乱法,苏秦善说而亡国。由其道,则善无章;修其理,则巧无名。故以巧斗力者,始于阳,常卒于阴;以慧治国者,始于治,常卒于乱。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故文胜则质掩,邪巧则正塞之也。
【译文】
名声与“道”不能同时彰显,人如爱名声,这“道”就不被重视;“道”战胜人的欲望,这“名声”就消失。“道”与名声竞相争长,人如显身扬名,这“道”就被止息。所以人名彰显,“道”就止息,这样离危险也就不远了。因此,世上到处张扬名声的时候,也就是“道”衰败之日将到来。想要获取名声的人,就一定要去做善事,而一做善事也就必定会生出事端来,事端一旦滋生,就会放弃公道而迁就私情,背理而自私。想通过做善事来获取赞誉,想通过表现贤能来树立名声,这样办事中因渗透了私心就不会遵循事理,急于表现自我而不待时机成熟。因为办事不遵循事理,被人指责就会多起来;急于表现自我而不待时机成熟就会徒劳无功。指责多而功劳少,没有办法解决,于是就任意乱来以求得成功。但以乱来而取得的成功,也不足以改变所遭受的责难和非议;如果乱来而使事情没有成功,那就会使自己身败名裂。所以要谨慎地对待行善和谨慎地对待行恶,如能明白这点,就离“道”不远了。
天下并不是没有诚实的人,但面临分配钱财、货物时就一定要用筹码来确定份额,因为人们总认为人心公平总不如无心客观的筹码来得公平。天下并不是没有廉洁的人,但看管重宝的人总将门窗关好,并加上密封条,因为人们总认为人不管怎样廉洁总不如原本就没有物欲的门窗封条来得廉洁。别人如指出这人就毛病,这人就会怨恨人家,但镜子如能清楚地照出这人的毛病,这人就会认为这镜子是一面好镜子。人如果在和外物接触时能像对待镜子的态度一样不掺杂一丝一毫的私心成见,那就能免却很多麻烦。公孙龙善于辩说而扰乱了名实关系,邓析辩说乖巧而搞乱了法律问题,苏秦善于游说而丧身。所以遵循“道”,那么就不会张扬特长;遵循“理”,那么巧诈就不会显示。所以,用巧诈来斗力的,常常是始于善、终于恶;以智慧来治国的,常常是始于治、终于乱。让水往低处流,你不用干涉它,它就能做到。但要使水激扬而往上喷涌,不用机械、巧妙的技术是做不到的。所以也说明一旦文采、花头花脑的东西占上风,那么质朴也就被掩盖了;奸邪机巧被施用,那么正直也就被阻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