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艺术——形制不同的刀币

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刀币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的货币文化,综合反映了那个时期诸侯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刀币研究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刀币始祖——“齐刀(临淄刀)”

齐刀是刀币的始祖,是刀币铸造史的开端。齐刀由生产工具刀演变而来,齐国国相管仲于公元前770年下令铸造齐刀,齐刀的出现使齐国的货币得到统一,经济实力大幅提高,为齐国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
齐刀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是各国刀币中形体最大的。也有极少数形体较小。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近人或释“法化”为“大刀”。传世齐刀钱文有长达九字者,刀背面上部有横线 3道, 线下一般都有一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铸工所作的记号。齐刀铜质,铸工都比较好。经检测,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
齐刀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

二、齐邑即墨的铸币成就——“即墨刀”

即墨法化,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齐邑即墨所铸之刀币。面文直读“节墨”即今山东“即墨”,故读即墨。其形为齐化中最早出现的大刀币。 齐国法化刀币,铜质精良,形体深厚,俗称齐大刀,其中即墨刀更为精到。即墨刀背多有铸字,如;化、日、工、甘、吉、上、行、司,以及辟封、安邦、十化、大行、法昌等近多达20余种。即墨刀因铸地流用地域性强,年代久远,遗存出土不多,故其乃南北泉家皆喜藏之品。
即墨为齐国大城市。即墨前一个符号旧解释多为“邑”、“夕”、“之”,均不恰当。有学者认为这一符号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字,而是偏旁部首的一部分。虽然这一解释尚未有定论,但是这是目前最为合理的解释。最后两个字以前认为是“法化”,今人根据战国文字考据,应读为“大刀”。

三、齐国铸币史的光辉——“安阳刀”

安阳刀是中国古代钱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流通货币之一,铸造精工,文字遒劲,铜质优良,可与“即墨刀”相媲美。长度约18厘米左右,宽度约2厘米,重量约44~53克,面文为“安阳之法化”,背文有“化”“上”,“日”等字。安阳为莒地,后归于齐。此刀铸行年代应较早。1972年山东海阳县出土古刀180多枚,其中有安阳刀9枚。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流通货币之一,铸造精工,文字遒劲,铜质优良,可与“即墨刀”相媲美。在齐国刀币系列中,面文铸有“安阳之法化”的刀币,也称作“五字刀”,属早期齐大刀。刀刃边廓平坦,背廓隆起,断缘,背面上部有三道横线及星号。刀身通长约18厘米,重46克左右,大小稍有差异。除光背者,背文常见的有:一、二、八、九、化、上、日、工,以及昌、日等十余种。其刀较三字刀少,然比六字刀为多。出土坑色多呈水银古或黑漆古,品相诱人,为泉家所宝爱。
其刀铭文“安阳”为城邑地名,“法化”即“法定的标准通行宝货”。对其“安阳”地属,众说不一;以“安阳”命名的城邑,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列国中屡有出现,仅从先秦货币铭文中考察就有:魏安阳今河南省扶县东南、赵安阳今河北省阳原县东南、燕安阳今辽宁省建平县境、秦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等地,上述诸地多系农铲形的布币流通区,与齐刀币者无关。
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记载:齐宣公四十四年公元前412年齐伐鲁国的莒及安阳,安阳入齐。又,《史记·项羽本纪》中楚王令宋义救赵于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途中“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此“安阳”位于今山东省曹县东。

四、造型奇特的刀币——“针首刀”

针首刀中首特别尖长且柄部一面有一条竖线的所谓针首刀划分为两式 :刀尖稍短、刀身较长者为I式;刀尖特长、刀身稍短者为Ⅱ式。上列 宣化李家堡所出为I式;宣化韩家沟所出多为I式,少见Ⅱ式;兴隆二道河子所出为Ⅱ式。
马刨泉环椭式2枚。其特点为:刀环椭圆,与环圆式相比,刀身刀柄相对显宽,刀柄上下宽度差别不大,相对显得厚重马刨泉修长式1枚。 环圆,与以上二式相比,刀环相对较大,刀身上下宽度差别不大,显得修长,坡首稍短(插二,拓2)。马刨泉环圆式5枚。其特点为:刀环较圆,与环椭式相比,刀身、刀柄相对显窄,整体相对显得轻薄,有的刀面出现有文字。
关于赋针首刀,郑家相于民国三十年秋作有《关外出土尖首刀拓本叙言》,介绍他曾在当年夏季与罗伯昭一同购买北京古董商李庆裕到上海出售的针首刀七十余品,“为关外承德附近出土”。据郑家相《叙言》,“余选拓罗君(伯昭)所获得六十二品,及自获得二十品,合计八十二品,汇为一编,各加注释,并识数语于首,以考定此刀之所属焉”。此书今已很难见到,据俞棪《辽东锐锋刀考释》所记⑤,罗、郑诸家所藏“凡百数十柄”。郑氏定这种刀为春秋时东胡所仿造。

五、齐刀铸造工艺的传承——“尖首刀”

尖首刀铸行于燕、中山两国。可分为三式 1、刀首尖:刀头宽大,弧背,凹刃,斜首。面幕周缘有廓,刃部廓线不太明显,背缘隆重起,刀背两侧外廓在与刀柄相交处中断,刀柄面幕上的两直纹高于刀柄的廓线。刀环一般为圆形,也有椭圆形,面文一般为一个字。2、刀尖短,弧背陡直,刃凹,刀身外廓中断于与柄相交处,柄部面背均有二直线,环为圆形,面文为一个字。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根据地层判断,“尖首刀”币要早于城内发现的其它刀币,而尖首刀单独出土,并无其它刀币混杂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尖首刀”比较中山国的刀要早些。3、从各地出土的尖首刀来看“尖首刀”与“燕刀”的关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终改变了形制,刀尖缩成斜坡状,面文铸有一个“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国政府铸行的“法化”,而是燕国境内一些地方民族为商业需要而铸行的货币。晚期“尖首刀”上出现明字,是明刀的先导。
尖首刀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货币,尽管古钱币学者对此论尚有分歧。有的认为尖首刀是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上游的郭、虢、鲜虞等国所铸;有的认为是燕国长城以南一个地区的特殊货币;有的认为是燕国境内少数民族早期的货币;但其出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古代燕国的境内,故大多数学者现仍将其定为燕地铸币。
尖首刀的形制和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铸的各种“齐刀”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刀背隆起、有廓、刀环宽出刀柄较大、刀柄上有两道纵纹等。
古时齐、燕两国相邻,多有争战,燕国早期的经济水平较齐国落后。两国经济关系往来密切,燕国的经济发展受齐国影响较大,燕国铸币自然会受到齐国的影响。从现有的齐、燕两国所铸货币的风格特点来看,不仅两者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且齐国所铸“齐刀”的工艺水平,精美程度,远胜于燕国的尖首刀,既证明了两者之间应有的传承关系,也说明了尖首刀的铸地距“齐刀”铸地不远。

六、收藏价值很高的刀币——“圆首刀”

中国古铜币,刀币的一种。刀首平圆,体型较直,刀身肉薄而有弹力。战国中期中山国所铸,时在迁都灵寿至亡于赵间(公元前380—公元前296年)。旧谱误隶赵刀,然据1979年来对中山王墓及灵寿故都遗址大量考古发掘,终证为中山国刀。形制为钝首,背稍凸而廓较高,柄上脊线或有或无,柄首为正圆环。刀体较厚实。通长14厘米左右,重16克上下。铭文书体多变,由繁至简。
其典型形制为刀身平直,圆首,柄间正面有两直线或一直线,背面有一直纹或无纹,柄端环形,这种刀称“直刀”或“圆首刀”。有大、小两种,大者一般长约14厘米,重10至12克;小者减重至6.9克左右,长约10厘米。刀正面皆铸地名。
魏国所铸“阳新化”刀时间较晚,且较赵刀为小。阳在今陕西神木东,为魏地。也有人认为这种阳刀与赵直刀为同一直刀系统,应是赵国所铸。战国时期,地域所属时而此国,时而彼国,所以这种刀是赵国占领后所铸也是有可能的。
价值。一般来说,宋、明、清的古币价值较低,先秦、汉、隋、唐、元各代的古币价值较高;黄铜、红铜、铁质古币价值较低,金、银币价值较高;正式流通的钱币价值较低,非正用钱,如压胜钱、供养钱、春钱、秘戏钱、宫钱、打马钱等价值较高;方孔圆钱价值较低,圆孔圆钱、刀币、布币价值较高;正统王朝的古币价值较低,偏安王朝、区域政权的古币价值较高;光背古币价值较低,双面均有钱文、双面均为钱背、背星、月纹、背文字等古币价值较高。
真伪。一般来讲,伪币常常有挖刻痕迹,无光泽与铜锈,经过有化学药品腐蚀。真币钱文流畅,做工自然。古币表面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泽,也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出土古币表面氧化严重,有铜锈和银白色的氧化层。
布币有空首布、平首布等。刀币有针首恨、尖首刀、明刀、齐刀与圆首刀;圆钱有圆也圆钱与方孔圆钱,方孔圆钱最多,但是也不尽相同。搞清古币类别十分重要。古币收藏必须掌握中国古代的有关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类知识,掌握钱币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历代钱币的研究。南宋洪遵的《泉志》,明益斋主人的《货泉备考》、民国丁福保的《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古钱学纲要》,现代孙促汇等人编者的《简明钱币辞典》等,都是古币收藏者必备的参考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