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永安路边的老胡同:赛金花在这里度过晚年

何家胡同的老门联


铺陈市胡同的观音庵

永安路西起虎坊路,东至前门大街,是南城一条重要的通道。在这条路上,隐藏着不少老胡同,虽然现在这些胡同稍显落寞,但在八九十年前,这一带非常热闹:在天桥表演的众多艺人在此落脚,还有众多评书大家在此说书,清末的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在这里度过晚年。如今,这里依然还有胡同的旧痕迹以及老旧的庙宇诉说着无尽的往事。

赛金花晚年住在居仁里

永安路北面,有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灵佑胡同。胡同为南北向,胡同向北到顶端后自然向西,形成“L”状。

灵佑胡同得名于胡同北端的灵佑宫。灵佑宫原本是一座小庙,只一楹,称十方道院。在明朝万历年间此庙扩建为三楹,称为真武庙。明朝天启年间,司礼监魏学颜辟地十亩,建有五座大殿,一座高阁,形成一座规模很大的道观,并请皇帝赐额曰:护国灵佑宫。碑文为大学士叶向高所撰。《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光绪顺天府志》等书均有记载。

清康熙年间,为了内城的防火安全,将东安门外灯市口的灯市迁到天桥西北的灵佑宫。当年灵佑宫与先农坛之间有硕大广场用以摆放各色花灯,观者如云。清初诗人查慎行对灵佑宫灯市有诗为证:“才了歌场便卖灯,三条五剧一层层。东华旧市名空地,灵佑宫前另结棚”。随后,灯市又从灵佑宫分散到前门大街、打磨厂、大栅栏、琉璃厂等处。

灵佑宫道院自明朝扩建以来,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时期,灵佑宫被北洋政府警察局外五分局作为办公用房。如今,当年热闹的灵佑宫灯市早已无存,只剩一个胡同名,还记载着过去的风雨历史。

灵佑胡同中段西侧有一条不太显眼的小巷,如果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它的存在。进入小巷西行,再左转向南,就进入一条略显宽敞的胡同,一直通到永安路大街。这条胡同两侧排列着好几个门楼,由于胡同两边盖了许多小房,使这条胡同显得逼仄、拥挤、凌乱,这条胡同就是居仁里。

居仁里是南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胡同,可这里曾经住过一个不普通的人,使它名声大噪。1936年,穷途潦倒的清末名妓赛金花病逝于北京天桥的居仁里,结束了她传奇般的一生。

赛金花原名傅彩云,1887年被清廷派驻德、俄、奥、荷欧洲四国外交公使的洪钧纳为小妾,并随洪钧常驻四国达四年之久,其中在德国生活的时间最长,因而,赛金花会讲一口流利的德语。

1893年,洪钧因边界纠纷遭到弹劾后积郁成病,不久去世。赛金花脱离洪家后,又先后到上海、天津重操旧业,后到北京陕西巷艳旗重张。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西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此时八国联军的统帅是德国人瓦德西,据说,在旅德期间,赛金花与瓦德西有过接触,因此,赛金花劝阻瓦德西不要滥杀无辜,使侵略者的行为有所收敛,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后,赛金花两次下嫁,婚姻皆很短暂。晚年的赛金花,搬到天桥的居仁里16号居住。1936年11月4日凌晨,赛金花落寞凄凉而逝,佣人顾妈的哭声惊动了一个叫普玉的片儿警,此人颇具新闻头脑,他立即通知了《立言报》报社,《立言报》立即停机改版。随之,赛金花故去的新闻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永生巷和福昌里有斗姥宫痕迹

灵佑胡同东侧,是大喇叭胡同和小喇叭胡同。这是两条相通的小胡同,大喇叭胡同南通永安路,北接荣光胡同。小喇叭胡同南通永安路,北口向西拐弯与大喇叭胡同相连。

小喇叭胡同南宽北窄,状如喇叭。北口仅有60厘米宽,仅容一人通过。如果两人对头相遇,其中一人必先退进巷中门楼内躲让,另外一人才能通过。它是京城中最窄的胡同之一。据此地居民讲,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映的电影《龙年警官》中,张丰毅饰演的刑警队长傅冬,一步跨过窄小的胡同,去追捕逃犯的镜头,就是在小喇叭胡同拍摄的。

小喇叭胡同往东就是何家胡同。何家胡同原叫何家庄,后改称何家大院,南通永安路,北接储子营胡同,1965年整顿街名时改作何家胡同。早年间,众多天桥艺人在此居住。

何家胡同东侧的永胜巷、福昌里是在斗姥宫、真武庙遗址上建成的胡同,是一条北面不通行的死胡同。

《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斗姥宫,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建,乾隆二十二年奉敕修……北极殿前有碑二:一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查升书;一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高士奇书”。 遥想当年,康熙及其之后的清朝皇帝,去天坛祭天时登临天桥,桥东有红庙,桥西有斗姥宫、真武庙,桥下彩旗招展、鼓乐齐鸣,是何等的威武雄壮。现在永生巷、福昌里两条胡同里的民居中,多少还残留有斗姥宫的点滴痕迹。

笔者去永生巷采访时,一位老人述说斗姥宫在他屋里留下的点滴印迹:秀美的花格窗棂,精巧华润的木门轴,做工细致的梁柁榫卯,巨大石条铺砌的房屋地基……老人的房屋仅是斗姥宫的配殿,由此可想象出主殿的宏大壮美。

福昌里是一条南北向的胡同,长约三十多米,北不通行,南至永安路。天桥著名的双簧老艺人孙宝才(1900-1991)曾住在此胡同内。

年轻时的孙宝才拉过洋车,扛过大个儿,做过很多苦力活,因自幼诙谐滑稽,善学众生百态,在朋友的劝说下,拜卢伯三为师,学说单口、双口相声和双簧。卢氏功底深厚,以善说“八大棍”(笑话选段)而享盛名。孙宝才得卢伯三真传,无论说、唱及表演,颇具乃师的风范。

晚年孙宝才的双簧上过央视春晚。电视剧《戏说乾隆》中有一场双簧表演,表演者就是孙宝才。

铺陈市观音庵里曾建有学校

福昌里的东侧,有一条“L”形的断头小巷,曾叫迟家胡同。如今,这条小巷早已并入永安路,成为永安路大街的一部分。小巷不长,也就两三个院落,住着几户人家。

早年以艺名“毛毛旦”而享誉京城的梆子旦角宋永珍、京剧女丑第一人宋风云夫妇在此居住。宋氏夫妇膝下四子二女均业梨园。尤以次子宋遇春、四子宋保罗最负盛名。

宋遇春(1911—1993),原名益俊,1911年出生在北京。1923年被其父送入群益社科班坐科学艺,工文武老生。

1924年,冯玉祥和李德全在南苑机场举行婚礼,群益社以三天堂会戏助演庆贺。头一天打炮戏,就是入科不足一年的宋遇春和搭班的四弟宋宝罗演出的《张松献地图》。

1934年,宋遇春在天桥吉祥戏园演出京剧《走麦城》的红生戏,一炮打响。在观众中,有一位擅演红生戏、以“活关公”之称的著名演员李洪春。李洪春看后对宋遇春赞不绝口,后收他为徒。宋遇春正是从那时起,把原来宋益俊的名字改为“遇春”。

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国京剧院青年演员宋奕萱,是宋门梨园第四代传人。她反串的武生角色,颇具其祖父宋遇春当年的神韵。

迟家胡同东侧是北接西珠市口、南通永安路的铺陈市胡同,过去这是一条穷人聚居而栖的街巷。因为胡同南侧紧挨着称为“西沟旁”的龙须沟,乾隆年间又被叫作穷汉市。

铺陈市靠近南口路西,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的观音庵。此庵坐西朝东,朝东的大门已被堵死,门楣之上的匾额里“古刹观音禅林”的金字,在蓝底的衬托下,还泛着昔日的光彩。大门两侧的墙上,还留有风尘斑驳的字迹砖雕。

1901年,这里成立了私立正宗小学。在那个时代,在穷汉市里建有一座学校,那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穷人家的孩子可以有书读了。1912年,私立正宗小学转为私立育英国民学校,学校规模扩大,更多穷人的孩子走进学堂。1917年,观音庵又成为京师私立第九十七国民学校。此后,学校迁移,庙宇又归于静谧的拂尘中。

陈士和对原著中的伦理人情、风俗典故、天文地理辅以通俗的解释,并使用“串包袱”形式制造悬念,吸引了很多听众。听众称赞陈士和说《聊斋》是“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模拟、评论、表演)。北京民俗专家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1952年陈士和参加电影《六号门》的拍摄,将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马八辈儿”塑造得非常真实。

储子营走出评书大师

何家胡同再往北,就是储子营胡同相通。储子营胡同为东西走向,东接铺陈市胡同,西至荣光胡同。明清时代,此胡同为厨子的集中居住地,他们以料理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宴席为生,因而得名“厨子营”。明朝属正南坊,民国时期改称储子营。1965年更名为储子营胡同。

评书大师陈士和(1887—1955)就出生在这条胡同。陈士和,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八九岁时随父在清庆王府帮厨,粗识文字。后来,为了生活,陈士和卖过瓜子、糖豆,给喜庆宴会当过“厨口儿”伙计,终日为生计奔波。可无论多苦多累,陈士和始终保持着听评书的爱好。评书演员世殿成发现他爱听评书,又勤奋好学,将他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窍门。

辛亥革命前后,正是北京评书界的鼎盛时期,名家众多,群英荟萃。陈士和刻苦学习各个评书名家、各个流派演员的拿手书目,评书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陈士和25岁时拜擅说《聊斋》的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陈士和一生说过五十一篇《聊斋》,选用多为两种题材:一是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讴歌人民的反抗精神;另一种是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

陈士和对原著中的伦理人情、风俗典故、天文地理辅以通俗的解释,并使用“串包袱”形式制造悬念,吸引了很多听众。听众称赞陈士和说《聊斋》是“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模拟、评论、表演)。北京民俗专家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1952年陈士和参加电影《六号门》的拍摄,将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马八辈儿”塑造得非常真实。(邱崇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