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从口入--《食诫篇》(2)
今天接着介绍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的第二章《食诫篇》的第二部分。
“病从口入”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非常有深刻体会的。我曾因为吃牛油火锅伤了喉咙,导致发炎、发烧,然后是急性肺炎,然后输液,点滴过快导致耳鸣。这个经历以后在“说耳鸣”专章中谈。这里只是反思“病从口入”这个经典警句!
那场病,是我来南方后身体的转折点。从此身体不再从前。哪哪都感觉不对头。两首打油诗记录了那段日子的难受:
首先:
《病因》
百病皆从口入,
最毒莫过牛油;
滚滚沸汤之后,
激起多少病毒。
YZ.2019.3.12
然后是万念俱灰感,太难受了,神仙也不想当了,也不想长生不老了(现在读起来忽然想笑,要知道,当时下笔时可是眼泪汪汪的)
《病死算了》
节后连病三次,
渐觉恢复艰难;
病来生不如死,
痛使万念俱减。
中西药物齐上,
清热兼俱消炎;
最贵当数片仔,
最苦无过黄连。
百病皆从口入,
万病根在失眠;
人生受苦若此,
谁盼长命千年。
YZ.2019.3.13
印象中,“胡建”的片仔癀最贵,全国的黄连都苦。
教训有了,于是阅读《道藏》时开始留意相关内容。今天我们看看道家关于饮食的一些注意事项。
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食毕行数百步,中益也。暮食毕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
杨子注:青牛道士,原名封君达,陇西(现在的甘肃)人,这是医书、道籍、正史共同记载的一位神仙级人物。道术、医术都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因为擅长摄养生命而备受曹操的礼遇。是中国养生史上的传奇人物。本书中,陶弘景引用了不少他的养生理论。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生动有趣,但由于部分内容,我还没有从原典书籍中确认核实(网上的信息很多不可靠,以讹传讹的太多,容易误导),仅考证他的年龄,就翻书一箩筐。耽误咱们这章内容的上传进度。所以关于青牛道士的生平故事,暂时不发了。先看这一段的大意:
青牛道士说:进食不宜过饱,想不要过饱的方法,就是不要等到肚子非常饥饿时再吃饭,那样很容易吃多。有道之士,都是在还没有感觉到饥饿之前就先进食;饮水也不宜过多,有道之士,在还没有感觉到口渴之前就饮水。进食完毕,要慢慢行走数百步,是很有好处的。古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晚饭后,慢步走五里路左右才去睡觉,使人不生病。
进餐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是等温的。那么,进餐顺序是什么呢?凡是进餐,应先吃热食,其次吃温食,再其次吃冷食。吃完热食和温食之后,如果没有冷食,可喝冷水,吞一两口就很好。如果长久记住,就是掌握了养性的要法。凡是进食,需要先轻轻的吸气,吞一二口气之后才吃,可以使人不生病。
青牛道士所说的用餐顺序,我是非常赞同的。一定不要先吃冷食,有情生命,遇冷收缩,这是常理。如果空腹时突然冷食下肚,容易造成胃痉挛,及五脏的警觉性防御,于是身体进入一种紧张状态。很多胃病的发病原因,就是空腹时先喝了酒或冷食。这是非常简单的常识,但就是因简单就不被重视,直到得到了严重的胃病的那一天。最近,一位朋友的朋友,因为胃癌过世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正在壮年,平时能吃能喝,啥毛病没有,两年前突然胃不舒服,确诊胃癌。然后是手术、化疗、平台期、转移、再手术……反复的折腾,短期内手术两次,伤尽元气;化疗,在打击病毒的同时,也破坏了免疫系统。最后没办法了,求助中医(似乎很多人都这样,只有西医宣布不治,或医治无效,才去求助中医,我不知道这是人们对中医的不认可,还是对中医的认可。是对中医的不信任,或是对中医的信任。但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心态,所以记录)。如果元气耗尽,免疫系统脆弱不堪,中医也无回天之力。甚是遗憾。对此我反思胃癌的发病原因,都是用餐习惯造成了。胃痉挛就是胃受伤时的本能反应。所以,吃饭时,先要给胃放松,不要用冷食去激。如果有不同温度的食物,应该是先把胃温热开了,有了温暖的食物垫底,再进冷食,才利于健康。只是为什么一定在最后还要吃点冷的,或喝几口冷水,我并不完全理解。原文说如果没冷食,喝口冷水也是很好。可能是过度的热食也容易胀气,中和一下温度吧,或是冷水让胃清醒一下,告诉它用餐结束,激灵激灵该工作了,加强胃的收缩力,让它更结实和健康。我认可《黄庭经》中的理论,就是人体中各个器官,都有一位神灵居住管理,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各个器官对话,知道对这个器官的神灵有敬畏之心,移情换位地和自己的器官沟通,就能很好地保养好各个器官。胃不会说话,我们经常为了舌头的愉悦,而胡吃海喝。老实人总是忍辱负重又吃亏的,器官也是一样。舌头这个器官,我以前的文章中出现过,我挖苦舌头:“尝遍世间美味,说尽他人是非”,为了满足舌头,我们把胃伤成了什么样,又给自己惹来了多少麻烦。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唉,舌头啊,人类的祸祸器官。扯远了。
青牛道士说用餐后,要吃冷的,与现在的餐后水果,或餐后冰激凌很是相似。我个人同意,但我太会这么做。因为我是体寒之人,怕冷食。所以觉得没必要一定最后吃口冷的。但我们养生文化中的各种理论都是古人用心总结出来的,只是个体差异。自己身体的器官会本能地告诉我们,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相信身体的感应,是最直接的养生法。胃受不了,不想喝酒了,那么就要听胃的,而不是听劝酒人的。不听也行,等着生胃病吧。
但是,青牛道士说吃饭前一定要咽一两口气,我倒是觉得很有趣。以前我为了控制体重,总是吃饭前先喝半杯温水,想把胃撑起来,这样可以少食。这么操作,控制体重效果是不错。从不运动的人,多年身材没太变形。与控制饮食的习惯有关。但是,随着对《道藏》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觉得那样不一定对了。如果先喝水,水的重量,再加上食物的重量,胃的负担一定不小。如果按本文说的,再走上五里路,会不会造成胃下垂?所以我非常认可吃饭前先咽两口气。又通气撑胃,又没什么重量。本文说是这么做“主无病”,百病不生。
以上所说,就是“食时咽气之法”,就是吃饭的时候先咽气。用餐有道,吞咽亦有道。
说到咽气,就想到了服气的养生方法。简单说一下。
道家有一种养生方法,叫辟谷。辟谷有多种,有服药辟谷,就是服食一些中草药;有药酒辟谷,一天喝适量的药酒辟谷,酒是粮食精华,又有走窜作用,会把药物送到全身各处从而达到治疗和滋补功效;也有一种是服气辟谷,这个是需要专业技巧的。长期不吃东西,特别是刚开始禁食的前几天,胃非常不适应,相互咬合,容易胃穿孔。道家就研究了一种服气的方法,用气把胃给撑起来,不让胃壁摩擦。看到的文献资料,都说非常好。听说武当山有这样的培训班,一直想去体验一下,这两年因为疫情,也不便到处走动,等疫情确定可控了,打算排上日程。服气辟谷,似是一种神奇,道家这么着操作了两千年,不解释原因。一个叫大禺良典的日本人用现代医学语言,把道家辟谷的原理解释清楚了,他因此得了诺贝尔奖。这个话题,我在以前的文中专门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关于饭前的操作,还有一个文献顺便提一下:
每欲食时,先须咽三五口炁,与食为主,兼吞三二颗生黑豆,引炁通三焦,和脏腑,明目,驱趁恶物,消榖食以助正炁,功用不可备举。(《长生胎元神用经》)
大意:每欲进食之前,先要咽三五口气,同时吞两三颗生黑豆,引导气流通达三焦,和脏腑,也有明目作用,去除不良存物,帮助消化五谷精微以扶正气,功效甚多。
这里讲,不光是吞气,还要吞两三颗生黑豆。我知道黑豆的养生效果很好,但饭前生吞有这么好的功效?我没有试过。有兴趣的可试试。因为古人写的都是成功经验。
真人言: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食讫踟局长生。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
杨子注:真人说:太热的食物会损伤骨头,太冷的食物会损伤五脏,热的食物会烫嘴唇(忍不住笑,陶弘景也是段子手),冷的食物又使牙齿疼痛(哈哈,这些常识就算真人不说,我等凡人也都有体会。区别就是真人可以做到,我们知道但做不到)。吃完饭后散散步,使人长寿。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在吃饭时大声说话。过多饮水会使血脉闭塞不通;大醉会使精神散乱。
吃的文化,我们这民族如果自谦第二,其他民族不好意思称第一。女儿初中时,有国外的高中去她们学校招生,开讲座,介绍他们的中学教育有多好。一位美国中学的校长,很逗趣。上去讲话,本是为了招生,劝说学生去他们学校的,但他突然反问学生:
“你们为什么要去美国读书啊?要想清楚。中国的饭,可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家长、学生哄堂大笑。我不知别人笑什么,我觉得好笑,是因为当时我想到了我在法国校园里最痛苦的回忆,就是吃饭。
印象第一深的,是吃饭的秩序。法国学校里吃饭,没有象中国高校打饭的拥挤场景。(可能我所在的是博士院,人少的原因?)用餐时间一到,哗哗哗一个大厅坐满了,大家都纷坐在圆桌上。年轻漂亮的服务人员排着队出来,开始上饭了。一人一份,用一个大盘装着,开始逐个送到面前。而且按性别优先规矩,先给女士们送饭。不管职务高低。我在那里只是学生,边上坐的是教授们,还有院长,都是男的。整一个桌子,就我一个女的,先上菜了,他们面前还是空的。我很不好意思,端起来让给他们。没人要,都说女士应该优先。要知道,我是在一个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小时候吃饭不上主桌的。如果上主桌,女的也都是帮助男人盛饭、加菜、倒酒的角色。这忽然,一桌男人坐着,自己的菜先来了,我感觉极度的不适应。看了一下大厅,都这样。不管女性坐的多远,服务员都看得见。只要有一位女士面前空着,所有的男士都不会给上菜。我自然也不会自己先开始吃,等着。等到全桌的人都上齐了,一起开动。也一定是先有人饭菜入口,我才开始。这就是小时候传统家教的影响。哪怕是餐前的饮料、白开水,我一般都不会先端起来喝一口。这并不是一种刻意,而是一种长期的习惯。
第二个难忘的,就是,饭菜的难以下咽。
一大块水煮鳕鱼(有时是蒸的,有时是煎的),肥肉白嫰,边上搭上水煮青菜,颜色不错。一口下去,淡的!淡的!为了不显得矫情,很努力地吃,非常痛苦。他们都赞口不绝,说出“delicious”时,我礼貌地苦笑。至今不知道那笑容怎么挤出来的。
中国的小伙伴们受不了,和一位师弟他们一起去外面吃,所谓的法国大餐。鲜花满室,音乐轻柔,感觉很有文化的样子,坐在那里,真有岁月静好感。但这种静好只维持到上菜前。一旦开吃,便是痛苦的就开始。名气十足的牛排,各种程度的半生不熟,而且还没味道,吃起来一样的痛苦。于是在桌面上拼命找各种调味品,同学看着我,怪怪的,有暴殄天物的眼神儿。我想起了日本动画片中,樱桃小丸子一家,有人送给他们名贵的松茸,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开吃松茸饭,没想到名贵的食材那么难吃。于是纷纷用酱油拌着吃,旁白吐槽道:你们这一家子,真是糟蹋了这么好的松茸啊!而我在想,不这么糟蹋,怎么吃得下去?真有我们文化中的“青水下杂面”之感,法国大餐,还不如清水下杂面呢。
法国求学,吃饭,是比学术论文还艰苦的工程。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含义。真心地怀念沟油炒的菜啊!脑子里一遍一遍地安慰自己道:他们没有生姜,他们没有大料,他们没有花椒,他们没有桂皮,他们没有香叶,他们没有小米辣,他们--没有--盐……就算在中国的街头一个小小的面馆里,吃碗河南烩面、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重庆小面、北京炸酱面……都是那么的让人神往。于是脑子里哗哗哗地闪过:胡辣汤、葱花油饼、芝麻饼、灌汤小笼包、水饺、小馄饨、鱼丸、小鸡炖蘑菇……想像力会产生丰富的口水,就把法国牛排送下去了。
《舌尖上的中国》本是一部饮食文化记录片,却播放后却成了凝聚全体中国人的爱国文化教育片。半夜里看《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知道什么感觉,馋到发疯,饿到失眠。有一次和女儿聊天,问她们在国外看不看这个节目,孩子说:“不能看啊,谁受得了?”据说,海外华人看《舌尖上的中国》,又是想家又是馋嘴,基本就是“肚子与灵魂共叫,眼泪与口水齐飞”。
中国人的吃饭,不仅仅是生存和生活;中国人吃饭,是科学,更是艺术,更是梦幻般的享受,不仅是有生之年的饱腹,还可以通过吃追求长生。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田里跑的,地下埋的,洞里藏的,悬崖峭壁上绝生的,深山老林里……没有中国人不吃的,广东人说“凡是背朝天的,都是食物”,这已够让外国人大开眼界了,但我们的道家,不但吃有形,还服食无形的,这个一般人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仙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喝露水可理解。吃风,见过吗?能想像吗?那是神仙级别的饮食。
这是一个把食物吃成了艺术产业的民族,这是一个把饮食文化推向极至文明的民族。
写着写着,肚子突然发话了:你这么唠叨美食,想过我的感受吗?赶紧送吃的来。我赶紧赔礼说:好。马上!做好吃的去。
《上清太玄聚宝铭》
大道何在谁人知,
天真皇人与我谈;
道之远者八荒外,
道之近者眉宇间。
道之大者包天地,
道之微者秋毫穿。
道之柔者胜刚强,
道之玄者悄无言。
目所不见赖明镜,
耳所不闻凭虚磬;
精神在我功在彼,
闻道悟道心自静。
水至清处冰难清,
神至明时形不成;
冰释返清形散明,
知之能游太上京。
YZ.2019.2.8
杨子 2021.4.16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