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一部虚构的意识流传记片

导演: 劳尔·鲁伊斯编剧: 劳尔·鲁伊斯主演: 约翰·马尔科维奇 / 维罗尼卡·费瑞尔 / 尼科莱·金斯基 / 斯蒂芬·迪兰 / 萨弗蓉·布罗斯类型: 剧情 / 传记制片国家/地区: 奥地利 / 法国 / 德国 / 英国语言: 英语 / 德语 / 法语上映日期: 2006-03-03片长: 131分钟又名: 克林姆和他的女人 / 克里姆特 / A Viennese Fantasy à la manière de Schnitzler这是一部关于画家克林姆的虚构传记电影。在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克林姆(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是一位特立独行、创新大胆的画家,他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的奠基人。克林姆对性和女性的裸体之美做出了大胆的描绘,对于外界的质疑和争议报以强烈的讽刺和不屑态度。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他的画作被当时的文艺界所肯定。因一部电影,克林姆爱上了女演员莱雅,后被莱雅邀请去做客。不久家中老仆的女儿向他诉说爱意,并告诉他曾怀过他的孩子。而另外一位女伴米缇也对克林姆欣赏有加。爱慕克林姆的女人很多,她们是他的模特、情人,而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他在艺术上毫无顾忌的追求和创作。另类人物传记片又是人物传记片。不过这一次离人物的真实历史估计相去甚远。影片由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片段组成,其中有大量的虚构、幻想、夸张、甚至完全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这可能比较符合Gustav Klimt的性格,这位奥地利重要的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处在争议中的人物。他的作品在当时是过分色情、抽象、虚幻、象征性的。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明亮色彩的组合拼接和变性,同时又经常伴随着灰暗或者象征死亡的形象。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本人是否神经上也有点不正常。John Malkovich是非常善于表演这种另类的角色的。他不断地和幻想的人物交谈,追逐不存在的女性,在各种荒诞的场景中说着莫名其妙的话。坦白地说,本片的编剧实在过于离奇了。甚至有点神化剧的倾向。片中人物衣着华丽,场景和对白都严重的抽象化。观众被迫忍受两个小时的各种幻想和支离破碎的情节。但是,这种混乱倒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看完电影以后的印象就是Klimt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是有严重幻想症的艺术家。念初中时的某一天,我正在看《新明晚报》,突然看到了上面有一幅豆腐干大小的风景画,颜色鲜艳,我被深深地吸引,从此记住了KLIMT这个名字。他是何许人也,引起了我的好奇。直到2005年由奥地利等国联合拍摄了《情欲克林姆》一片,填补了克林姆特传记片上的空缺,由资深演员JOHN MAlKOVICH出演克林姆特一角。但头一次看简直搞不懂影片在说些什么,而且那时我对于KLIMT还是了解不全面。影片唯美华丽,我对里面的一些场景画面倒是留下了挺深的印象。但至于情节,真的不明白影片在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如同片中表现的KLIMT一样,我很困惑。去年,我完成论文最终打印稿之前,又抽出空来重新看了一遍此片。突然明白了导演的用心良苦。很多电影需要看第二遍时才会有感觉。原来这是一个意识流电影,开头交待很明确,(1918年KLIMT中风了,接着又感染上了西班牙流感)KLIMT奄奄一息地躺在医院里,这时年轻的席勒去医院为他所仰慕的画家做告别。一系列镜头、特殊手法表明这个故事,所有的内容都是KLIMT临终前弥留之际对过往的回忆,所以叙事很混乱,一会儿说到东,一会儿说到西,完全没有明确的线索,就连研究他的人也很难理清。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人死之前他一生的画面都会在他眼前一晃而过。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完全“闪”过KLIMT的出生、他的童年、青年,但着重闪回了引发争议的维也纳大学壁画事件,本片不强调叙事,所以事先不了解KLIMT及他艺术争议事件、作品的观众是完全看不懂本片的。本片被译为“情欲克林姆”,可想而知,“女人”是本片的一大卖点,也是KLIMT艺术创作的中心主题。所以各式各样的女子(穿各式衣服的,完全不穿衣服的)也在本片中闪过。这部电影的剧情完全是编剧、导演的大胆假设。谁知道KLIMT临死之前,脑中在想些什么,完全是虚构的(除了那些有名的作品和一些艺术家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本片打破了一贯的传记片表现手法。几乎没有看见过哪部传记片是如此意识流化的。本片的中心主题似乎在说KLIMT一生很困惑(尤其是中年开始,符合《世纪末的维也纳》作者卡尔·休斯克写的关于克里姆特中年危机一说),他不知道在找寻什么,没有答案。这答案可能要到死了才知道,才解脱。我知道本片导演功力是挺高的,但此片与大众审美严重脱节了,我可以算看非主流电影比较多的了。但对于此片还是要好好地摸摸脑袋,幸好我看第二遍时终于理解了。我觉得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显然本片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叙事非常地主观。而非以前的历史考证。不管怎样,人们始终记得克里姆特,他是奥地利乃至全人类的骄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