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红军连长和大部队失散,遇上100多个国军,居然将其全部俘虏
粟裕大将在回忆过去戎马生涯的经历时,曾经满怀深情地谈到:
“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晚年粟裕
从1927年8月跟随朱老总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南下,到1928年4月间的井冈山会师,再到1934年7月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闽浙赣,粟裕一直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直接领导下作战,从一名没有上过军校的普通士兵成长为优秀的军团级指挥员。在长期的一线作战中学到了两位伟人指挥战争的精髓,学到了战略战法等一系列实战本领,军事才干随着职务一路飙升。
其实,不仅仅是粟裕,很多在革命战争初期名不见经传,最后功成名就的开国将帅们,又有哪个不是像粟裕一样是毛主席、朱老总培养出来的?比如林彪。
井冈山会师后,毛主席、朱老总总结了“十六字诀”的经典战术,粟裕就把它作为学习军事指挥的好教材,然后结合实战细细体会,举一反三运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红四军的组建,很快引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规模军事行动。1928年6月,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10个团的的兵力,分两路向井冈山气势汹汹地扑来。
毛主席和朱老总一商量,决定避实就虚,对湘军吴尚所部5个团采取守势,集中兵力打实力较弱的赣军杨池生、杨如轩部5个团。具体打法就是,红军大踏步后撤,吸引敌人孤军深入到根据地,然后在敌人的必经之地——新、老七溪岭设伏歼灭之。部署完毕后,毛泽东慷慨激昂地说:“我们要齐心奋斗,吃掉江西两只羊(杨),让群众高高兴兴过个端午!”
当时粟裕在28团(南昌起义部队改编,战斗力最强)当连长,奉朱老总的命令以迂回包抄的动作去抢占老七溪岭。到了一看,老七溪岭已经被国军控制,粟裕指挥部队从早上打到中午,强攻多次,都未能成功。
粟裕这时显露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干。他算定敌人打了一上午已经十分疲劳,防备必然松懈。“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字诀很快翻腾在他的脑海里。而自己的连队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冲刺一个山头,冲上去休息不了几分钟又冲下来,养成了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过硬作风。
果不其然,山上的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红军会出其不意地杀来,撒腿就跑。
老七溪岭山势陡峭,地形险要,粟裕跑得最快,三步两步就甩开了部队。当他冲上制高点时,这才猛然发现自己身边只有9个战士,连队的主力还在后面没上来。
山头拿下了,敌人还没有消灭,下一步就是“敌退我追”了。可是主力部队还在后面,自己带着这9个战士去追击敌人,众寡悬殊,危险性很大。如果不追,敌人就会逃掉。
狭路相逢勇者胜!粟裕当机立断,他留下6个战士控制制高点,自己只带了3个战士去追击敌人。
刚翻过山坳,粟裕猛然发现一群敌人聚集在一起,至少有上百人。风险再一次降临,年仅22岁的粟裕临危不乱,提着枪迈开大步冲了上去,大喝一声道:“放下枪,你们被俘虏了!”留在制高点的6个红军战士看得真真切切,也十分机灵,一边猛吹冲锋号,一边使劲摇动红旗。
100多个国军士兵马上被眼前这个个头不高的红军连长镇住了,也搞不清红军到底来了多少人,谁也不敢乱动,居然全部放下武器,束手就擒。
粟裕趁热打铁,命令俘虏们把枪机卸下,背着枪下山。就这样,上百名俘虏在粟裕等四个人的押送下,老老实实地走下山来。
这一次战斗规模不大,粟裕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红四军,被战友们亲切地称呼为“青年战术家”。
紧接着,红四军主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一路猛冲猛打,歼灭赣军1个团,击溃两个团,夺回之前主动放弃的永新县城,取得了战役的辉煌胜利。
不过粟裕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战斗结束后,他仔细总结经验,越发觉得毛主席、朱老总两位首长所采取的军事战略的正确性。井冈山地处江西、湖南交界处,两省的国民党军阀你不管我,我不管你。湖南的湘军实力强一些,而且是地方军,打起来比较卖力,所以暂时先不动它;江西的杨如轩、杨池生属于云南滇军部队,被蒋介石千里迢迢调到江西,不大会真心卖命,士气比较低落,打起来比较容易。粟裕于是把这种战术称之为“打弱不打强”。
通过实战、总结、再实战、再总结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精神,粟裕的实战本领、军事才干一点一滴地增长起来,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指挥数十万大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