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智慧全集-上智-深谋远虑-李沆》44-内忧外患
读《智慧全集-上智-深谋远虑-李沆》44-内忧外患
仙地圣人,可能有人们心中希望的那种内外无忧之境界,在凡世尘间,就难有那种想像中的地方了。内忧外患的情形有时是相依而至的,有时是你重我轻,时此时彼的。人们不希望它们的存在,但它们却常常不期而来时刻而在的。
宋真宗时李沆任宰相,王旦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两人对当时的西北战事有一番对话,就是关于内忧与外患的。
王旦对此事感叹地说:“为了对付这些战事,我们现在的工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费心用力不少。要是能过上无忧无愁,悠然无事,天下太平的日子多好啊!”
但李沆却对过这样的日子认为是要不得的。
他说:“人和事都要存在一些忧虑,这样才能警戒人心,勤苦用事。就算西北的战事平息了,朝廷未必便无事?有句话说:'外宁必有内忧’。为什么?因为一旦边疆无事了,君王就会感到太平了可以安享清平之福气了,必然会慢慢产生奢侈之心而无忧。”
王旦希望无外患也无内忧,李沆却认为外患内忧却时时存在,且不断转换和变化。李沆这里说的内忧,是忧国忧民之忧,少不得的。
当时王旦对李沆的话不以为然。
为了使君主心存忧虑之心,李沆每天上报给真宗的多是各地水旱灾、盗贼及不孝作恶的坏人坏事,就是说上报的负面消息很多。这样的消息把个真宗搞得心烦意乱的,不高兴得很。
王旦认为的是,应时时上报好的消息,让天子安心并乐事。丞相常常禀奏一些不好的消息,拂逆了皇帝的心意。不好。
李沆对此解说道:“君主还年青,应该让他知道各地的实际的艰难情况,应该让他常怀忧虑警惕之心。不然,他就会去沉迷歌舞、美色、珍玩,搞些土木、战争、祭神之类的事。”
常怀忧虑务正业,心存无忧生百邪。防患于未然常态也。
李沆死后,真宗认为契丹已经讲和,西夏也来纳款,真的是天下太平了。他就来个泰山封禅祭祀,在汾水立祠祭神,大建宫殿,搜集亡失的典籍,没有个空闲的日子。这时的真宗真成了乱国扰民的“内忧”了。
这时,王旦才认知到,自己的前任李沆真圣人也,看事情看得远,识得透,他说的全有了全来了。
内忧和外患可以一起来,也可以单独讲。
《左传》记载,一次晋、楚交战于鄢陵。晋国大夫范文子就不想打这场仗。他的认识是:只有圣人在世才能达到内外无忧。既然大家现在都不是圣人,那外患内忧就不可避免。没有外患必有内忧,我们就设个外患,免去自个的内忧。这次,就放过楚国吧,就当做是长期外患吧!立在那里,树在那里,时常提醒告诫于我们。
晋厉公不听,这仗是一定要打的。事实是,这仗晋国还打赢了,把外患消除了。
这下,晋厉公翘尾巴了骄傲了。任用宠幸,滥杀贤臣,搞得上下国人人心惶惶,直接造成了国内的大混乱。“内忧”真的来了。这里的忧,是灾难的同名词。最后,厉公把自己也玩进去了,自己被自己的臣子弄死了。
“无外患必有内忧”这样的名句,应是当时士大夫们应景的现实话语。常有外患之虑,必会引起自身图强之志陡起,勤勉之心浮起,励治之力兴起,对国之治,国之兴,国之久大有好处。外患没了,清静了许多,就会滋生不求进取,专事享福作乐之风气以及官腐民怨的社会现象,内忧事件就会不断发生。其实,“无外患必有内忧”也是一种人为的一时的断句,未必用在那时那里就是可以的。现在,如图国强而少外患,求民富而少贪腐,国强民丰了,王旦希望的“内外无忧”的现象就可以和就会得以实现。
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