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州深秋深度游—遗世的金矿小镇(1)
一查Google地图,距离墨尔本不很远,大约200公里。开车只要两个多小时。当时我就产生要去的悸动和愿望,想约人一道驾车同行。
'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句话,听起来很美,也很洒脱、浪漫。想象中一个人,穿着The North Face(北脸)户外品牌的衣服和JACK WOLFSKIN(狼爪)登山鞋,背着一个帆布行囊,摔门而去,打车前往机场,飞向一个心仪的远方。可现实中并非如此。不谈是否具备出行的物质条件和因素,首先还是自身的心理准备,是否一个人去,还是邀请人结伴同行。最后要把人招呼齐,行程时间再统一,至少一个季节或者半年都过去了,也未必能成行。所以,要真正做到'说走就走的旅行',基本是一个人的旅行。
半年之后,秋天都要过去了,总算约好了人一道去瓦尔哈拉小镇。本周一上午可以出发了。
约了两个人,一个来自武汉的老胡。他和妻子来办商业投资移民的,儿子在墨尔本读大学。夫妻俩在墨尔本东郊的Nunawading 火车站旁,买了个小超市。主要是经销菲律宾和泰国等亚洲食品,也兼卖中国食品。老胡在武汉还有一家小型的工业纯水处理公司,因为疫情也回不去。还有一个南京人宋先生。老宋1988年去新西兰留学,之前在南京的一家省级事业单位工作。在奥克兰大学读的计算机硕士。2000年来到澳大利亚工作和定居。现在也退出江湖,无所事事。老胡一见到老宋,笑着对我说是典型的南京人样子,就是有点自来熟,讲话比较直率,很容易交流和沟通。
我们三人上车,从Mount Waverley开始启程。按照GPS导航,上了M1高速公路,也叫王子公路(Prince HWY),一路向东而行。
天空阴沉,路上还下了一阵小雨。几周来,墨尔本一直在下雨,只有零星的一、两天,才出点太阳。
我开玩笑说,也许到小镇,下午太阳会出来。也是没有依据的猜测而已,给大家提提气。
老胡说,我们路上看到什么地方好看,就停车下来。因此,此次旅行的基调就基本确定,而不是火急火燎到地方就拍照,拍完马上就往回赶。
在车上,三人一边开车一边聊天。老宋说起在新西兰的留学经历。从南京到新西兰,身上只带了300美元。第一次去打工,是意大利人的餐厅,老板跟他说,你以后会很有钱,为什么呢?说他三年前从意大利来新西兰,身上也带了300美元,来了后开餐馆,现在有了大约30万新元。老宋也回忆了读书后工作的一些经历。人生的旅途选择走这一步或者那一步,后面的生活面貌也许就大相径庭了。老宋也许一直很懵逼:为什么开餐厅的意大利人对他的预言,为什么没有兑现?这个问题像老师的作业,太久远了,答案早已过期了,已经没有想的必要了。老宋就像说别人的事情一样,平淡如水。
一个薰衣草农场(薰衣草女士茶室)
车途径一个小镇,我们停车下来。车Park在火车站边的停车场。
火车站也是博物馆(左边是王子公路)
这个小镇叫亚拉贡(Yarragon)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吉普斯兰地区波波郡的一个小镇。该镇位于王子高速公路(Princes Highway)和吉普斯兰(Gippsland)主要铁路线上,位于沃拉格尔(Warragul)和莫伊(Moe)主要城镇的中间。
火车站对面就是镇区。前面有一块绿地,作为主路和辅路间的分隔带。
路边有一个战争纪念碑,因为昨天是澳纽军团日(ANZAC Day),也是澳洲的战争纪念日。纪念碑周边,摆放着小的花环和鲜花。有些是机构、组织,有些是阵亡士兵的家人,也有普通的民众敬献的。
永志难忘
澳洲二战中死亡的大部分军人是与日本在太平洋作战而战死的。纪念碑后面就是一辆日本丰田(TOYOTA)皮卡车。战争成为遥远的事情。牺牲的人不能忘记,至于敌人是谁已经不重要了。老百姓总是热爱和平,仇恨也已过去。澳洲人喜欢好的产品,所以遍地都是日本汽车。
公路的辅道边有不少商店,有工艺品、古董店、咖啡店、鱼薯店等,我们随便走走、看看。
艺术和工艺品
在澳新军团日,二手书店橱窗展示的相关战争的书籍和纪念装饰。有二战和越南战争的书籍,还把书打开,展示书中的黑白照片。
The House of Soul(心灵之家咖啡店)
心灵交融和有机咖啡
这家咖啡店house of soul,直译是心灵之家咖啡。老宋说,是表示在咖啡店可以唤起写作灵感的意思。西方很多著名作家都是在咖啡店写出很多传世之作。他毕竟在新西兰、澳洲学习和生活多年,浸润英语世界的文化和习俗,对此有深入的了解和解读。
继续上路前行,天空开始出现部分蓝色。
维州的地方公路
中途经过里卡(Erica)小镇。这是亚维多利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波波郡(Shire of Baw Baw)的罗森路上。该地区在1900年代初期通常称为Upper Moondarra,在修建了从Moe到瓦尔哈拉(Walhalla)的铁路线并通过该地区后,Erica镇开始发展壮大。
路边有一些过去年代的历史遗迹,还有一个房车营地Erica Caravan Park,地址在4 Station St。
汽车营地、木屋和公共厨房
我们要去的金矿小镇,坐落在大山深处。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蹒跚而行。澳洲的公路的车速是不断变化的,一条公路没有统一的行驶速度标准。车速牌一会写的80KM/h,马上很快变为60KM/h,很多弯道又为50KM/h,甚至低到35KM/h。
去瓦尔哈拉的公路和铁路桥
桥上的景色
在开车一会,就到了小镇前面的火车站。一台内燃机车趴在铁轨上。火车运行时间是周三、周六、周日和公共假期。我们去的时间刚好是周一,所以火车也没有坐成。
欢迎来到瓦尔哈拉金矿铁路
这条铁路历史概况
导航上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路上断断续续走了四个多小时。下午2点半才到瓦尔哈拉(Walhalla)小镇。
小镇的边界和范围
瓦尔哈拉镇(Walhalla)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一个小镇,始建于1862年末,最初是一个采金社区,在其鼎盛时期,大约有4000名居民。截至2016年,该镇有20名永久居民,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房屋都归度假屋所有。它吸引了大批游客,是区域旅游业的主要焦点。
小镇有一处景点,叫'金矿的延伸长坑道(The Long Tunnel Extended Mine Gold)'。周一的开放时间是下午1:30,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2:30。参观时间已经结束。
我们在矿坑门外的停车场,只看到一辆车。车主是一对老年的上海先生,带着夫人和女儿一道。他们刚刚参观完隧道,准备马上返回墨尔本。他安慰我们说,要是看过巴纳瑞(Ballarat)的地下金矿,这里就没有必要看了。
长矿坑的入口
矿坑外的废弃工具房
'献给在瓦尔哈拉工作时遇难的人'
下午天气很好,太阳在山上面,天空湛蓝。小镇的路边看不到人,偶尔有一辆车开过,感觉像人被集中到那里开会去了。
实际上小镇就没有什么人。资料上介绍说小镇只有常住人口20人。刚好也是是周一,据说周末还是有些旅游的人,周一人都走了。居民可能大部分都居住在附近的大一些的城镇,房子可能主要用来作为民宿使用。小镇上的很多服务设施,周末才开放。
瓦尔哈拉镇中心全貌
一侧的山上,有一座教堂、历史上的磨坊和一些住家的房子。因为山城,土地资源非常少,只有向山坡上建设。现在住宅都没有人居住了。
St.John's 教堂
磨 坊(大约1896年)
山上的住宅
秋天的美景
小镇唯一开门的地方
瓦尔哈拉镇的兴起—源于金子
在矿井下的真实工作
建立社区
小镇的人
矿 工
矿工的权利
庆祝活动
街角商店—这些建筑的历史
金矿衰落的最初真正信号(1900年)
铁路来到了(1910年)
大规模采矿的终结(1914年)
小镇的陷落(1915年)
历史的实物
银行存折(Bank Pass Book)
医院的治疗申请书
没有人和车的道路和小镇,只有零星在这里住下的游客出来散步。
饭店和咖啡店都没有开门。不是每天都开门,只有周末或者公共假期游客多的时候,开门一接待一下。
这个小镇仿佛进入了睡眠;也好像科幻片里,宇宙人光临了地球,小镇的人被外星人都掠走后,留下一座空城。
没有人和车的道路
路旁的山边,有一个洞体建筑。顶上面写着:维多利亚银行(地下室)金库。存储过本区产的72吨黄金。价值当时820万英镑,相当于14亿澳元,那时英镑非常值钱。地下室的门重达800公斤,就是0.8吨。
在街道上的一个玻璃橱窗里,居然看到有关中国人的文字介绍,着实非常惊讶!150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在这里涉足了。
文字介绍上说:最早在1865年,就有中国人在此定居,主要是以种菜为主。当时的菜园在小镇的最北边。现在这块地方是一个露营地,名字就叫'Chinese Garden(中国菜园)'。
中国人去海外谋生,不是20世纪80-90年代才开始的。在澳洲的很多地方,150年前就有中国人在那里生活的历史记载。那个时候出国是比较贫穷的人,想挣些钱回家;而现在的去海外移民定居和生活的都是相对富有的人。150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逆转,但流向似乎还没有变。
下午4点,太阳就落到山的背后。小镇在阳光阴影里,四周一片寂静,连风的声音都没有。
旅游小册子上介绍瓦尔哈拉辉煌的历史:在顶峰时期,是一个有活力的社区和超过3500个居民的家园,有七座教堂,几个旅馆,一个有500个学生的学校,一所医院,很多体育俱乐部和50家商店。在淘金的黄金时代,从深谷里挖出72吨黄金。
通过看博物馆和介绍,知道这个与世隔绝的山中小镇完全是一座城市。为什么能这么说呢?因为这里曾经有银行、医院、学校、教堂、消防队、体育俱乐部等。按照中国的城镇人口标准,这里最多是一个自然村,连镇都算不上。
但是辉煌的背后,却留下无法掩饰的悲伤,难以忘却的记忆。
我在小镇的旅游信息中心,买了本书《在爱德华矿脉(唐纳利溪流)母亲墓地的朝圣之旅'A pilgrimage to a mother's grave at Edward's Reef(Donnelly's Creek)'》。这是Walhalla-Woods Point历史探索系列中的一本,是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的出版的拷贝版。
这是一份儿子写的日记,记录了1930年从巴纳瑞到几个金矿矿区十七天的记录,是对母亲坟墓的朝圣之旅。
儿子ALex Shaw
克瑞斯汀和唐纳德夫妇
附近矿区的分布(包含瓦尔哈拉)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也是历史机理的一个切片。
这份上世纪30年代的朝圣日记,回忆了60年之前(距今约160-170年前)的家庭。让今天的人们,如同走进了金矿的隧道,穿过历史和岁月的重重黑暗,窥见了当时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结构、习俗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