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中:十九世纪)

大卫·弗里德里希

弗里德里希(1774~1840),德国著名浪漫主义风景画画家。曾在哥本哈根系统学习过绘画,后一直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教书。他的风景画作品充满了神秘的暗示和象征意义,将风景和宗教情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浪漫主义画风。代表作有《画室的窗》、《窗边之友》、《雾海上的流浪者》、《台岑祭坛画》等。

入选画作:

《雾海中的漫游者》

《雾海中的漫游者》是弗里德里希最引人入胜的画作,描绘了的自然风景中的崇高力量。画面中,惊悚狂暴的大海正冲击着背对尘世,卓然超群的男子,自然风景的壮美和恐惧形成阴郁的张力,画作中的神秘之美和蓬勃激情流传至今,给予后世无尽的想象。正如画家所言:「应该画心中所见,而非眼中所见之物。」

安格尔

安格尔(1780~1867),继大卫之后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19 世纪上半叶法国画坛保守派的领袖。出生于法国南部的蒙托邦,父亲是装饰雕刻师和画家。他自幼随父亲学画,17 岁时到达巴黎,进入大卫的画室学习,后来又获得罗马大奖,到意大利学习。他的肖像画构图严谨、轮廓柔和,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特征,深得上层社会欢迎。他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坚定捍卫者。代表作还有《土耳其浴室》、《泉》、《瓦尔平松的浴女》、《莫瓦特雪夫人》、《贝尔坦像》等。

入选画作:

《土耳其浴室》

该画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和异国风味。安格尔把抽象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匠心独具地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纯洁。从作者一生的绘画经历来看,他最高的成就就是女人体画。他对女色的嗜好是一贯而深刻的,当安格尔的天才同青春美丽妖娆的女性结合在一起时,创造力是空前的。肌肉、曲线、酒窝、柔韧的皮肤,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他的油画上看到。

《荷马被神格化》

作为传统和古典绘画领袖,安格尔《荷马被神格化》,是学院主义绘画无法逾越的典范。技巧高超,影响深远。画作表现胜利女神为古希腊诗人荷马加冕月桂王冠的情景。足下两名女子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化身。身边围绕着从古迄今的艺术界巨人,三角形构图流露了古典主义的理想范式。

戈雅

戈雅(1746~1828),西班牙杰出的油画家和版画家。出生于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一个镀金匠家庭。自幼就酷爱绘画,曾进入马蒂尼兹的画室学画圣像画。1768 年到达意大利,广泛学习历史上各派画家的绘画技艺。他是一位很全面的爱国画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代表作有《查理四世一家》、《着衣的玛哈》、《裸体的玛哈》、《1808 年5 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巨人》等。

入选画作:

《1808年5月3日》

尺寸:266 × 345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这幅有史以来最残酷和真实的战争图像,描绘拿破仑军队占领西班牙,西班牙起义者,在皮奥山附近被法军处决的场景。左侧是西班牙起义军,中央的殉道者的造型和手掌的圣痕,充满人性的正义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对比右侧面无人性,统一着装的法军,对战争的残暴行径毫不留情的批判,是有史以来军事暴力最著名的图像之一。

这幅画反映了1808年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历史事件。在这幅画中,戈雅并没有把起义者看做是失败者,而是把他们描绘成为英勇顽强、临危不惧的英雄,这与那些内心怯弱的刽子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上被屠者的前排里站着三个人,右边的一个是僧侣,正在作最后的祈祷,中间是一个神情坚定的农民,他抬头望着夜空,在农民身旁站着的是一个起义的市民,他正暴怒地举起了双手,好像在厉声咒骂敌人。而画中刑场的背景是马德里的郊外,作品画面上的色彩对比强烈,光源从下面照射上去,更渲染了动荡不安的气氛。

1808 年拿破仑的雇佣军入侵西班牙,腐败无能的卡洛斯王朝不战而降,不甘心做亡国奴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5 月2 日,首都马德里附近的爱国志士在太阳门下发动了反抗侵略的武装起义,不幸起义失败,法国军队逮捕了大批革命志士。接着,法国军队无视西班牙的独立地位,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于5 月3 日的晚间和次日凌晨,枪杀了数千名起义者。极富爱国热情的画家闻知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极为愤慨和恼怒,挥笔创作了这幅揭露入侵者暴行,讴歌人民爱国热情的历史画——《1808 年5 月3 日夜枪杀起义者》。正如画家本人说的那样:'我要用自己的画笔,使反抗欧洲暴君的这次伟大而英勇的光荣起义永垂不朽。'画面上描绘的正是这一悲壮惨烈的一幕。灰暗的夜幕下,一束强光照射在起义者身上,他们中有神甫、教士、市民和农民,他们的表情有的愤怒、不屈,也有的惊恐万分、面露恐惧。画面的中心是一个穿着白色上衣的市民,他高举着张开的双臂,愤怒地瞪着敌人,有一种不服和恼怒,恨不得与敌人同归于尽或极为不甘心的神色。他的右边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农民,伸着脖子,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样子,对他来说,死亡或许是一种根本的解脱。再右边是一个善良的神甫,他低着头,握着拳头,正在为地上死难的同胞默默哀悼,而对于自己所面临的绝境,已经置之度外了。他们的身后是两个年轻人,他们显然极为恐惧,一个面露怯色、惊恐万状;另一个绝望地双手捂面,不知所措。在他们的脚下,躺满了已经被屠杀的同胞,血流满地。他们的左边,即将被杀的人群排成了长长的队伍,看不到头。画面的右边,一队荷枪实弹的法国士兵正举枪瞄准这些正待处决的起义者,这些行刑者看不到脸面,只有平举的成排枪管发着寒光,让人想到这些杀人机器在手无寸铁的百姓面前的凶狠、残暴以及外强中干的本质。这幅作品描绘得极为出色,画家采取了对角线的构图方法,使整个画面显得丰富饱满,立体感很强,并充斥着艺术的张力。色彩的运用也极为完美,士兵身后的黑影和远处的夜色交融,是衬托色,是色彩的最低层次。这些色彩与士兵和死难者黑色、银灰色的衣服形成了色彩的交相呼应,并且士兵与死难者衣服的色彩也很相近,过渡得自然、和谐,使画面浑然一体。画中张开双臂身着白色上衣,被强灯光照射的人是全场色彩最亮丽的一个,这是色彩运用的最强层次,突出了枪杀的主题,使画面的色彩达到了最高点,也把画面的恐怖气氛渲染到了最高点。 这幅画是戈雅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也是西班牙绘画史上不朽的爱国主义历史画杰作。作为世界艺术史上艺术才能最全面的画家之一,戈雅被称为'画家中的莎士比亚',他的艺术极为深远地影响了一代代画家,比如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等后来的著名画家都深受其影响。

籍里柯

籍里柯(1791~1824),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出生于里昂一个律师家庭,自幼喜爱画马,曾跟随画马名家韦尔内学画,后又进入格兰画室学习。籍里柯重视绘画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宏伟、壮阔的场面,画面的运动感很强烈。代表作品还有《轻骑兵军官》、《伟大的英国》、《埃普瑟姆的赛马》等。

入选画作:

《梅杜萨之筏》

尺寸:491 × 716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籍里柯反映了人性之恶的画卷《梅杜萨之筏》,描绘法国政府渡轮「梅杜萨」号,遭遇海难后,舰长官员仓皇逃生,将陷入饥饿和绝望之中的150名乘客抛弃在临时木筏上,在漫天大海中漂泊数日之后,即将获救的瞬间。最终仅15人生还,甚至出现食人的惨剧。画作融合了巨型英雄历史画和可怕的写实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力量,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标志性宣言。

作品选取船员们因看到地平线上出现一条船只而无比激动的瞬间,来表现人们与自然和命运搏斗的顽强精神及不同心理状态,作品采用了金字塔形的构图,突出了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三角形——一个是向前倾的人群,另一个是向后倒的桅帆,造成了一种紧张感。上升的金字塔形的一组人物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他们极度激动,感情全都集中在处于金字塔顶点的红巾上。画中强烈的明暗对比与森严沉郁的色调使整幅作品充满了悲剧力量。

《梅杜萨之筏》的诞生,是有着深刻的事实背景的。1816 年7 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 多名士兵和少数权贵,前往非洲塞内加尔。率领舰队的船长是个贵族,对航海一窍不通,由于他的疏忽大意和错误指挥,舰队在经过西非海岸时触礁沉没。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坐救生艇逃命,把150多名乘客抛弃在一只临时搭建的木筏上,任他们在汪洋中听天由命。在海洋上长时间漂浮后,许多人死去,尸体开始腐烂,被饥饿煎熬的人们甚至开始啃吃人肉,有的精神失常,彼此互相残杀。十几天后他们获救时,木筏上只剩下十五人,而不久其中的五人也死去。当时的法国政府为了逃避舆论的谴责,对这一特大的惨剧只做了轻描淡写的报道,后来在两位木筏上幸存者的努力下,这一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舆论为之哗然,极富正义感的画家知道这件事后愤慨不已,决定把这一悲惨的事件描绘出来。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采访木筏幸存者,到医院观察病重者,对尸体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请人制作了一只木筏进行模拟等,从而最终完成了这幅惊心动魄的作品。画面描绘了木筏上绝望的人们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看到了天边船影的刹那间的情景。画面的中心,人群搭建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人塔,顶端是一个黑人,他正高举红衬衫尽力挥舞着,以期引起远方船只的注意。下面的人们互相簇拥和搀扶着,饥饿、死亡困扰的人们在绝望中做着最后的挣扎。人群总的来说是慌乱、紧张的。有的人在支撑着上面的黑人,有人在呐喊求救,有的人在商量着更好的办法。与喧嚣和慌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木筏的边缘静静躺着的尸体,还有一个默默坐在木筏边缘的老人,他怀里抱着死去的儿子,神情绝望,对求生似乎已经无动于衷。画面的左端有一个倾斜的船帆,鼓满了风,在海风中摇摆,与前面的人塔形成了视角上的对应。籍里柯是把这些落难的同胞,当成了向命运抗争的勇士来描绘的,画面上的人都健壮有力,像米开朗基罗笔下的人物一样,他们搭起的人塔也很稳重、牢固。画家用崇敬和褒扬的心情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了遇难者在极端的情况下,紧张、有序地进行自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独自坐船逃跑的船长以及不负责的政府无情的鞭挞和谴责。画中非凡的人塔造型构成了画面的一大亮点,画家着意构造了前倾的人群搭建的人为三角造型和被风吹鼓的船帆三角造型,它们遥相呼应、互相衬托,代表了人与自然的抗争和战斗。画中的人物形象也个个鲜明豪放,互相搀扶的臂膀,挥舞的手臂,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了一种悲惨的壮烈美。这幅展出时曾轰动了法国,人们拍手称快,而一些旧贵族恨不得将其撕成碎片。后来在国王路易十八的支持下,画家将其捐赠给了卢浮宫美术馆,才算了事。籍里柯这种注重个性表现,善于运用夸张和幻想,富有激情的创作手法,开创了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河,对后来多个绘画艺术流派的产生影响深远。

作品描绘的是1816年法国皇家海军'梅杜萨号',由于船长无能而触礁沉没,筏上残生者在望见远处船影时嘶声呼救的情景。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康斯坦勃尔

康斯坦勃尔(1776~1837),19 世纪英国著名的风景画大师。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勃高尔特一个磨坊主家庭。曾师从一位很有才华的业余风景画家乔治·博蒙特学画,后考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他的风景画不固守传统,自成一家。一般比较专注于平凡事物的描绘,忠实于自己的视觉感受。风景画代表作还有《玉米地》、《巨大的石碑》、《弗拉巴德的水车小屋》等。

入选画作:

《甘草车》

尺寸:130 × 185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英国,伦敦,国立画廊

这幅田园气息浓郁的风景画,是康斯太勃尔的代表作。描绘温暖夏日的午后,萨克福的弗拉福特磨坊附近,静静推动风车的溪流。田园牧歌式的静谧氛围,融汇素描记录光线和自然现象稍纵即逝的效果。对风景画的发展和其后的巴比松画派带来了深远影响。

《干草车》是康斯坦勃尔创作成就的优秀代表,在其田园抒情风景画中也是最富诗意的一幅。这幅作品是对地道的英国农村风光的描绘,画面中的马车上装满干草,在清浅的小溪上涉水而过,富有恬淡的生活情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由此激发出来。这幅作品1824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以其绚烂而浑厚的色彩,诗一般的情调和真实的描写博得了人们的赞赏,反响很大。

19 世纪是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康斯坦勃尔和透纳是其中最卓越的风景画大师。不同于透纳的幻想主义风格,康斯坦勃尔是忠实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风景画技法自然,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许多风景画都是对家乡真实风景的忠实描绘。《干草车》就是画家描绘的一幅充满诗意的家乡风景画名作。画面的前方是一条沿河的乡间小道,一条花色斑纹的小狗站在路上向河里张望。明镜般的河水里,两匹马并排拉着一辆粗糙的四轮干草车涉水而过,车上坐着两个男人,看得出都是当地平凡的农夫。车子的经过,划破了平静的河水,水面上荡起了层层的涟漪。水面右端一只小船掩映在茂密的水草丛里。画面左边的小路尽头,坐落着一座乡下农舍,农舍的右方矗立着几棵大树,枝叶茂密繁盛。从远处望去,白色墙面、红色屋顶的农舍与周围的绿树青水浑然一体,协调而又柔和,醒目而不张扬。画面的远方,黄绿色的田地延伸到茂密的树林深处。高远的天幕上布满了富有动感、变幻无常的云朵,把整个画面衬托得空阔而又灵动。整个画面清新、自然,摇曳多姿,如诗如画,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画中运用了多种色彩,红花绿草、蓝天白云、青水碧波,各种颜色互相对应又相互交织,打破了古典主义画家一直用棕色、褐色所营造的凝重压抑的画面气氛,把画面渲染得明快、淡雅。画面的云朵描绘的极富特色,分透明和不透明的,它们仿佛都在流动着,而蓝灰、银灰和微绿不同色泽的云层,把云朵变化无常的形态,厚薄轻重的质感形象地体现了出来。让人不得不叹服画家精微的观察力和极端细腻的用笔,也难怪画家德拉克洛瓦在看到这幅画上的云朵后,马上飞奔回家修改了他的名作《希阿岛的屠杀》一画上的云彩。画上的光线运用也很有特色。正午的阳光穿过树木的枝丫照在水面上,水面上泛起了层层涟漪,光影在水面上闪烁、跳跃,鲜活得好像触手可及。树叶也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黄色的光辉,就像满树金子一样。据说,画家爱用白色的亮点来表现树叶上的闪光,被人们称为'康斯坦勃尔的雪',在这幅上就体现的很明显。正如籍里柯曾评价的那样:'正是康斯坦勃尔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康斯坦勃尔所用的各种不同对比的色彩,从远处看产生了一种跳动的效果。' 康斯坦勃尔一直立足于真实的现实描绘,为了表达各种各样的生动景色,他大胆创新,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把自己视角中的景色描绘在画布上,在这幅画中光线、空气、发光的树叶、富于变化的云朵都描绘得如同真的一般,我们从这幅画中也可看到画家在风景画上不同凡响的精湛造诣。康斯坦勃尔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卓越风景画大师,他的作品受到了许多画家的热烈好评,他的创作成了法国后来风景画家们学习的楷模。他独特的绘画技巧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画家。

干草车,是法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田园风光的代表作,描绘了一辆运干草的马车,正涉过一条潺潺的浅溪。色彩透明的云朵像天鹅绒似的在天际飘浮滚动,翠绿的草地上,古树叶沾满露珠,闪烁着白色的反光。溪边的农舍,洗衣的农妇,狂吠的小狗,整个画面清新自然和谐,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透纳

透纳(1775~1845),英国风景画家,在亮度与纯粹色彩的表现上特别精彩,也被称为印象派画家。出生于伦敦,自幼就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才能,特别在表现海景画方面特别有天赋。因为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曾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吸收为最年轻的学员,后任皇家艺术学院教授。他对海景画很有研究,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代表作还有《国会大厦的火灾》、《贩奴船》、《战舰归航》、《暴风雪》等。

入选画作:

《勇猛号战舰被迫销毁》

《勇猛号战舰被迫销毁》是对优雅战舰的伤感纪念,也是对不列颠海军曾经辉煌的哀悼。画中的「勇猛号战舰」在特拉法加海战中,赢得英雄般的地位,但现代蒸汽技术永久注定了桅杆船的终结命运,也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的技术变革。冷暖色调的交错、松散笔法与厚重颜料的对比,旧世界与新时代的碰撞,光色的强调和激情的笔触,都展示了透纳精湛技巧,预兆了印象派的诞生。

《暴风雪中的汽船》

尺寸:122 × 91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英国,伦敦,塔美特美术馆

《暴风雪中的汽船》是透纳在海景画风格的成熟代表作。画面描绘的是翻卷的旋风把海浪高高卷起,空气中夹杂着雪花和海雾,天地一片混沌,隐约可以看到汽船的轮廓以及前进的方向。画面色彩运用丰富而富有变化。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超越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绘画探索。

透纳是英国绘画史上一位天才级的风景画大师,尤以善于描绘海景画而广受关注。他性格敏感而富于幻想,具有浪漫气质。在广泛学习各方绘画艺术的基础上,最后在海景画方面独树一帜,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绘画风格。他的绘画不仅能表现自然界的有形事物,而且还表达出了人们视角范畴之外的某些东西,特别善于表现各种东西混杂在一块的某种感觉和印象,甚至气氛、状态、模糊的颜色等等。所以,他的绘画更关注人本身对自然界的主观感觉和印象,是绘画上对井然有序的理性秩序的突破。《暴风雪中的汽船》是透纳在海景画风格成熟时期的重要作品。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翻卷的旋风把海浪高高卷起,空气中夹杂着雪花和海雾,天地一片混沌。所有事物的形状都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只在朦胧的海风漩涡中,隐约看到了汽船的轮廓以及航进的方向。汽船的桅杆高高的耸立着,在海浪中起伏。画面上的一切都处在朦胧和失真的状态中,一切都是人们感觉中的刹那间印象。画面上用旋风的形式来表现海浪,那夹杂着浪花、雪花的旋涡,使人感觉到一种真实的动感和排山倒海的气势。而汹涌的海面也仿佛有一种突破某种束缚的冲动和不安,翻滚咆哮、摇摆不定。画中充斥着某种激荡人心的因素,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画面的色彩运用丰富而富有变化,天上翻卷的乌云仿佛又成了海面上海浪的影子。翻滚的海浪、白色的雪花、浓重的海雾以及汽船喷发出的蒸汽交织在一起,所有的颜色都混杂在一起,辨不清真实本色。同时,画家也有意在它们之间保持了一些细微的差别,从而使颜色更加丰富和鲜明。所有的东西都混杂在一起,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使画面达到了奇特的表现效果,也难怪有人说这幅画有点像中国的写意画。画面的光线处理也极具特色,从汽船的上面发出了一团强光,也许是汽船上的灯发出的,或许是天上的闪电。在它们的照射下,前面的海水一片光明,泛起了层层亮光,更前方的海水则显示出不同的光泽。画面的明暗对比强烈,对远近光线的把握以及暴风雪中不同介质对光线的映照都变现的各个不同,各具特色。画家对海面上的光线、空气、海水等的心领神会由此可见一斑。据说,画家为了观察暴风雨中的海面,曾让人把自己绑在桅杆上长达四个小时,此间的种种辛酸可想而知。从这幅上我们也可以领略到画家超越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绘画探索,他更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而风景的本身已经退居到后一个层次,他用大胆的笔触、灿烂的色彩,赋予了画面一种精神的动感和力度,把自然界的崇高和壮阔表现得形象生动。但是这种风格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接受,这幅画在展出时,就有人评论它是'肥皂沫和石灰水的结合'。透纳对绘画艺术的大胆探索对后来印象主义画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个人也被评价为是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风景画家。

库尔贝

库尔贝(1819~1877),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画家的杰出代表。出生于弗兰许·康提附近小镇奥尔南的一个农场主家庭。20 岁时前往巴黎,跟随一位无名画家学习绘画,并经常到卢浮宫临摹名作。由于经常发表社会改良以及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式的作品,而经常受到资产阶级评论家的谴责。晚年一直在瑞士过着逃亡生活,直至去世。他的作品写实主义特色明显,构图、用色极为独特。代表作有《奥尔南午后休息》、《石工》、《带黑狗的自画像》、《画室》、《浴女》等。

入选画作:

《画家的画室,真实的隐喻》

尺寸:361 × 598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幅叙事程度极高的画作,是写实主义创立者库尔贝的杰作。构图中心正在创作的库尔贝,象征性了绘画中「真理」的观念,躶体模特是非理想的美的化身。艺术工作室的环境氛围中,孩童的意见超越他人之上,说明观察和表现当代现实的美,对艺术而言至关重要。标题语义双关,既是真实的隐喻,也是库尔贝对写实主义背后哲学的隐喻。

库尔贝这幅副标题为'我七年美术与道德的总结'的作品中充满了画家周密安排的谜团,库尔贝在给尚弗勒里的信中进行了一些说明,但仍然需要我们的解释,也有人将这幅作品解释为对拿破仑三世以及其他'背叛共和制者'的批判,尽管如此,正如库尔贝所说的那样,这幅作品'充满了令人不解的谜,愿解开这一谜团的人幸运'。

《画室》原名《真实的寓言:我七年美术与道德的总结》,是库尔贝七年艺术生活的总结,也是他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宣言,其中更明证着画家的道德追求、人生理想、政治信念。这幅画在1855 年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时曾被拒之门外,'罪名'是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于是赌气的画家借机在展览馆旁边开办了一个个人画展,把这幅画放在显眼的位置,并首次打出了'现实主义'的旗号。在这幅画上,画家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汇聚一堂,把真实的现实世界摆放在了我们面前。画面分三个部分,左边是一群为生活奔波的劳苦大众,有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失业者、乞丐、妓女、濒临死亡边缘的人等,他们代表着真实的社会现状,这些人终日为生活而辛劳,却被忧愁、贫穷困扰着,他们的财富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剥削阶级掠夺了,他们更无缘于艺术,被画家称为是'以死为生的人'。画面的右边是画家艺术领域的同行、朋友以及一些热爱和平的人们,其中包括诗人波德莱尔、社会活动家普鲁东等。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而努力奋斗,被画家称为'以生为生的人'。中间是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他正在画着家乡奥尔南附近的风景画。画家把自己置身于画面的中间,表明了自己忠实反映现实的中间立场,寓意用自己的画笔对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忠实的描绘。一个裸体的女模特站在他的身后,象征着真实的自然。前方一个小男孩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画家的画笔,他代表了忠实的目光。小男孩的脚下有一只正在练爪的白色猫咪。左边地上摆放着象征音乐的吉他,右侧正在阅读的波德莱尔代表了诗歌、文学,他们在画面上的出现表明了画家对文艺应该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呼唤。右边门口一对拥抱的男女是自由恋爱的象征。前面一个正在欣赏绘画的贵妇人是绘画的业余爱好者。画中许多谜样的寓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不过,在这幅画中画家写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已经成熟,质朴不加修饰的人物形象,各色人等一同登台的开创性绘画理念以及对现实世界真实的艺术反映,都体现了他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正如画家本人说的那样:'绘画本身就是具体的艺术,应该描绘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库尔贝虽出生于富裕的农场主家庭,但他同情社会底层的穷困大众,他虽跻身于艺术家的行列,但他未曾忘记社会低层人们的苦难,这从他一贯的政治主张以及参与巴黎公社运动,直到运动失败,逃亡瑞士,客死他乡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从某个层面来说,库尔贝是用他手中的画笔进行社会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说过:'求知是为了实践,这就是我的想法。如我所见的那样去如实表现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不仅要做一名画家,还要做一个人。总之,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所以按我们的标准他可称为是一个人民艺术家。库尔贝开创的现实主义风格,对1 9 世纪欧洲各国的文艺运动影响深远。直到今天,现实主义仍是被普遍认可的最基本、最传统的艺术创作风格。

关于此画的内容﹐画家本人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作了解释:'我在中间作画。右边是我的同道﹐我的朋友﹑工人们﹑热爱世界和热爱艺术的人们。左边是另一个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人民﹑忧愁﹑贫困﹑财富﹐以及那些损害他们的人﹐还有生活在死亡边缘的人们。'画家的立意在于展示自己从1848年以来的艺术创作生涯,并寄寓一种意味深远的社会哲理。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三十多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寓意:画面中间是画家自己正在画一幅风景,画前小孩代表'无邪的眼睛';裸体女模特儿代表画家心目中的缪斯,或真理;画幅背后一个十字架上钉着圣徒圣赛巴先,代表僵死的学院派艺术。总之画中出现的人和物都有一定的寓意,看来十分费解,但它体现了画家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向。这幅画构图完整、画面气氛和谐,以及色彩的统一是无与伦比的,画面中心的裸体更是美妙绝伦,丢在地上的粉红色衣服就是一幅极好的静物画。这幅巨画显示了画家很强的把握复杂构图的能力以及画家写实的造型和色彩技巧,画的物象具有充分的质感和量感,这一切都表明库尔贝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1855年,巴黎举办世界名画展览,评审委员会拒绝接受库尔贝的这幅《画室》,原因是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于是画家决定就在世界名画展附近租一间房子单独展出这件作品,并题名为'现实主义展览馆',同时发表'现实主义宣言',现实主义艺术流派因此而得名。

米勒

米勒(1814~1875),19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农民画家。出生于诺曼底半岛格鲁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3岁时来到巴黎学习绘画,后因巴黎流行黑热病、政治动荡不安等因素,携全家定居巴黎近郊的巴比松村,在从事农业劳动的同时进行绘画创作。他用极端细腻的笔触,写实主义风格,把辛勤劳作的农民与崇高的宗教情操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代表作除了《拾穗者》外,还有《播种者》、《晚祷者》、《牧羊女》等。

入选画作:

《晚祷》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米勒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晚祷》。描绘深秋寒冷的夕阳暮色中,空旷原野上的农民夫妇,伴随远处教堂的钟声,虔诚的俯首默默祈祷,感谢上帝赐予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的情景。画面安静而庄重,表现的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更是缅怀辛勤劳动以养育众生的先祖。画中蕴涵的庄严和崇高深深打动了历代世人的心。

马奈

马奈(1832~1883),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富有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跟随一位学院派画家学画,因为不满意老师的学院派教学方法,他经常去卢浮宫临摹提香、委拉斯开支、戈雅、鲁本斯等人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1863 他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遭受到沙龙的拒绝,但革新派画家对他情有独钟。他的画具有印象主义的特色,对19世纪后期绘画风格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还有《吹笛少年》、《威尼斯河》、《福利斯·贝热尔酒吧》等。

入选画作:

《福利·贝热尔的吧台》

创作于1882年,这幅画是作者生前最后一次刻画他所熟悉和喜欢的巴黎喧嚣和豪华的生活。

《草地上的午餐》

尺寸:264 × 208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法国,巴黎,印象派美术馆

这幅现代派绘画起源的不朽之作《草地上的午餐》,参考了诸多历史名画的构图,马奈将原作中的女子,描绘为写实又现代的裸女,赤身坐在溪边草地,与两位姿势挑逗的绅士作伴,目光无惧的直视观者。这幅引发巨大争议的作品,介于写实和印象主义之间,明暗交错和光影变化,简化的细节与模糊的背景,被视为印象派的先驱之作。

画上拉斐尔的女神和乔尔乔内的仙女成了女模特儿,其中一个裸体,另一个半穿着衣服。她们和两个衣冠楚楚但显然又'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艺术家在树林中消遣娱乐。此画把人物置于同一类树木茂盛的背景中,中心展开了一个有限的深度;中间不远地方的那个弯腰的女子,成为与前景中的三个人物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顶点。画家在对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现的女人的白皙皮肤,在色彩表现上作了某些新的尝试。

《草地上的午餐》描绘的是一个愉快的午后,几个年轻人在草地共进午餐后的情景。画面的背景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木枝叶繁密茂盛。画面中间的绿草地上,一个赤裸的女人无拘无束地坐在草地上,手托着下巴,面对着画外,神情悠闲自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身边两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模样的人,他们两两相对,正半坐半卧地谈论着,一个还伸出手比画着什么。他们的前方堆满了女人的衣服、帽子等东西,一个盛放野餐食物的篮子翻倒在地,面包、水果等食物散落了一地。他们后方是一条流向画面深处的小溪,一个衣衫单薄的女人正站在小溪里汲水准备沐浴,小溪的深处隐约可见停泊着一只小船。整个画面清新、淡雅,把一次草地午餐描绘得愉快、闲适、随意、自然。画面上蜿蜒曲折分成两个层次的流水,使画面有一种流动的感觉。画上色彩浓重,光线也很强烈,具有很强的色感和光感。这幅画的构图受到了乔尔乔内《田园合奏曲》的启发,在《田园合奏曲》中,画家也是描绘了两个着衣青年贵族与两个裸体女子,可是乔尔乔内是赋予了那幅画神话气息的。而在这幅画上,马奈大胆地把一个肆无忌惮的裸体女人与两个穿着西装的巴黎上层社会青年放在一起,并且画中人物的手势据说在传统上有'乱交'的意思,可以想到当时造成的轰动。这幅画在1863 年的沙龙展出时以'有伤风化'而遭到拒绝,后来在'落选者沙龙'中展出时,拿破仑三世看到这幅画时,也大为光火,称它是'淫乱的',从此再也不看落选作品了。这幅画的画法在很多人看来也是粗俗不堪。他抛弃了人们所习惯的光滑用笔,而且不借助线条而是用色彩造型。并且他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和明快的平透色彩,从而彻底突破了传统的厚涂法,使画面变成了二度平面。画面上也不再存在传统的结构对比,所有的画面对象都变成了最基本的形和色块。马奈这种题材和画法在当时是人们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然而正是这些大胆的突破性创新预示了印象主义绘画流派的诞生。马奈的艺术探索无疑是超前的,他绘画的风格自由、洒脱,不受成规的束缚,并且打破了空间透视的惯用手法和一成不变的棕褐色画面,使绘画打破三度空间朝着平面形的方向发展,正是从这个层面说,马奈是19 世纪绘画向近代绘画发展的革新者。正如佐拉评价他的那样:'他的画总是金光闪烁,光线犹如一条宽广的白色流水洒落下来,柔和地照亮物体⋯⋯体现了人类才智中至今未被发现的一面⋯⋯由个人气质决定的富有人性美的对现实的表现方式。马奈先生同库尔贝以及所有具有独特的、强列的个性的艺术家一样,注定要在卢浮宫占有一席之地。'事实证明,佐拉的评价是中肯的,也是正确的。

柯罗

柯罗(1796~1875),法国19 世纪中期最著名的风景画家。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时装店主家庭。26岁才开始学画,曾师米夏隆和贝尔坦两位画家学习绘画,不过他真正的老师一直是大自然。他重视写生,主张向大自然学习,发展出一种包含浓厚人情味的淡雅、诗意的画风。代表作风景画有《林中仙女》、《纳尔尼桥》、《疾风》、《达芙莱镇》等,人物画有《戴珍珠的少女》、《蓝衣妇女》等。

入选画作:

《孟特枫丹的回忆》

尺寸:64 × 88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柯罗代表作《孟特枫丹的回忆》,融合了自然风景的关键元素,营造出完美和谐的图景。优雅的大树、波澜不惊的广阔的水面,安静的人物形象沐浴在柔和、弥漫的微光中。以高度的宁静感,浓缩了抒情与诗意的世界,具有梦幻的浪漫主义内涵。

整个画面上,湖光山色被描绘得朦胧清幽而又细腻,采用的色调和谐恬淡,一切都处在银灰色的调子中。右边的树木枝繁叶茂,占据了超过四分之三的画面;左边主要是正在采摘树上鲜菌以及地上野花的妇女和孩子们,这使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气和情趣。作品暗部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浓重的黑暗色调,别具匠心地运用了有梦幻色彩的紫灰色。这一切都使画面显得更加优雅而富有韵律,如一首梦幻曲,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孟特枫丹的回忆》是柯罗晚年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杰作,画面美丽的像一首抒情诗,具有优美典雅的浪漫主义色彩。画中描绘的孟特枫丹位于巴黎北部的桑利斯镇附近,景色十分美丽,是画家早年经常去散步和写生的地方。这幅画就是画家对孟特枫丹优美风景的回忆之作。画面在一个清晨的湖边展开。薄雾正在渐渐隐去,天地万物好像刚刚从睡梦中醒来,远处的湖面在薄雾中显得朦朦胧胧的。湖中的小山和小山在水中的倒影隐隐约约地掩映在湖水深处,缥缈、美丽,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蓬莱仙境一样。画面近处,右边有一棵分出了许多树枝的高大树木,它的枝丫微微向左倾斜,遮天蔽日地占去了大半个画面。树上正开着毛茸茸的美丽花朵,仿佛一碰就会四散飞去。清晨的阳光透过大树茂密的枝叶照射过来,在树上露水的映射下闪闪发光。湖边的野草地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美丽无比。与大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面左边一棵上端干枯了的小树。在大树的挤压下,它也自然地向左边倾斜,下面的树身上开出了许多花。一个身穿红色裙子的年轻妈妈正站在小树下伸手采摘树上的花朵,她的两个孩子站在树下,一个伸手指着小树上的花,好像急于想得到花朵一样,又仿佛在告诉妈妈要采摘那朵更好;她另外一个戴着红帽子的孩子正蹲在地上采摘树根的野花,十分专注的样子。整个画面清新、自然、典雅,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抒情意味,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如痴如醉。画面上的景物安排错落有致,极为巧妙。远处的山水都在背景的深处,起到了烘托和点缀的作用。大树的树根在画面的右端,而整个枝丫却铺天盖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把远处的山水更是遮挡在朦胧的意境中,而显然比例失调的小树在三个人物的搭配下,微妙地达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平衡。采花人的出现,更是为美丽的风景增添了诗意的浪漫主义气息。柯罗是一个师从自然、从不盲从而又兼容并蓄的画家,他的时代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潮流的兴起衰落以及印象主义的兴起,但他自始至终都保持者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向一切有益的绘画理念、技法学习,但更尊重自然,并用各种手法、技巧去表达自己心目中的自然,走自己的路。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不要仿效别人,仿效的人总是要落在后面⋯⋯你必须朴实无华地、按照自己的情趣去描绘大自然,丝毫不要受到古代大师或者当代画家的影响。只有这样,你才能画出具有真实感情的作品⋯⋯遵循自己的信念⋯⋯千万别做其他画家的应声虫。'其实,这段话对所有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惠斯勒

惠斯勒(1834~1903),美国著名画家。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亲是美军少校、铁路工程师。曾在俄国帝国美术学院学习,1849 年父亲病逝后,同母亲回到美国,并考入西点军校,但后来被除名。1855 年到巴黎学习绘画,深受德加和库尔贝影响,他的作品沉稳而优雅。代表作有《在钢琴旁》、《白衣女郎》、《蓝色与金色的夜曲:落下的火箭》以及《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等。

入选画作:

《灰与黑的排列:艺术家母亲》

尺寸:144 × 163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惠斯勒认为:「艺术的任务,是揭示观察事物表象之下的东西。」《灰与黑的排列:艺术家母亲》,在离散和重叠的轴线系列里,组织呈现了简化、分析性的研究。画面提供了视觉对位法的某种形式,线条的棱角支配了画面,惠斯勒的侧影与支配性的图像风格形成共鸣,提供了视觉形式的对照。画作预言了50年后才开始的几何抽象风格。

该画虽然着重探索的是色彩的绝妙变化,形式的装饰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境美,但画家在探索艺术形式的同时,并未放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画面上人物性格的刻画堪称入木三分。作者以满腔热忱与崇敬之情塑造了一个严肃虔敬、质朴无华的典型的美国母亲的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该画称得上是19世纪最伟大的肖像画之一。

惠斯勒虽然受到了印象派画风的深刻影响,但他一直保持着自我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因而他的绘画风格与当时欧洲兴起的印象派风格并不一致。他早期的'交响曲'系列作品始终贯穿着通过画面色彩的和谐来表达音乐旋律美的创作意图。正如当时有人描述他的客厅所写的那样:'一进屋就被他客厅的黄色墙壁迷住了,这黄色从墙壁根慢慢升到天花板,令人觉得像坐在六月的温暖美丽的夕阳里。沿着窗子,放了纯蓝色和纯白色的陶器,里面插着摇曳多姿的绿色植物。'他对和谐色彩的偏爱也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构成了他绘画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是画家的一幅重要作品,也是一幅极能代表画家绘画风格的作品。画面被大面积的黑色和灰色所占据。母亲坐在房间的椅子上,神态安详、面容慈爱,脖子上围着白色的纱巾,手上拿着白色的手绢,身上黑色的衣裙把整个椅子都遮盖了。大面积的墙壁和地板都是纯粹的灰色,与母亲的黑色衣裙和黑色的窗帘、椅子形成了和谐的对照。窗帘上的白色小花朵,星星点点的,仿佛是跳动的音符。灰色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框,画上白色的背景与画面上另外几处的白色形成了呼应,如同黑色和灰色的交响曲中突然升起的白色音符,对比鲜明、强烈,使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情趣,也淡化了画面上黑、灰两种颜色的过分单调。整个画中,窗帘和上面的小花、地板、衣裙、墙壁、画框⋯⋯等事物本身的意义已经退居到次要的位置,好像都被画家安排成了不同的音节,随着颜色的增强和层次的变化,发出从低音到中音再到高音缓缓升起的优美音乐。在黑、灰两种主要颜色的对撞中,又泛起层层和谐的白色音符,而到了最明亮的画框,仿佛达到了最高音。这幅画从造型、构图、形式统统服从于对色彩和谐的追求以及音乐旋律美的衬托。从而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的氛围,流畅的色彩和音乐的旋律美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出色的作品深受当时年轻艺术家的赞赏,也获得了巴黎沙龙评委的认可,1876 年,惠斯勒凭借它赢得了生平第一枚绘画奖章。他的声名也由此大播,受到了很多人的热烈赞许和诚挚邀请。惠斯勒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决定将这幅获奖作品献给祖国。可是,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收到这幅画后,竟勃然大怒,谩骂惠斯勒算不上是画家,并吩咐将它退寄回巴黎,画家的尴尬和无奈可想而知。最后,法国诗人马拉美等人联名上书,才有法国政府出面买下了这幅名作,这也算是这幅名作的传奇经历了。惠斯勒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欣赏习惯的,这从他后期与著名艺术评论家罗斯金打的维权官司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可是到了后来,他终于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1892 年,他的作品回顾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长期生活的英国和法国也都给予了他极大的荣誉,美国更是把他视为地道的美国画家,是美利坚民族的骄傲。

该画虽然着重探索的是色彩的绝妙变化,形式的装饰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境美,但画家在探索艺术形式的同时,并未放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画面上人物性格的刻画堪称入木三分。作者以满腔热忱与崇敬之情塑造了一个严肃虔敬、质朴无华的典型的美国母亲的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该画称得上是19世纪最伟大的肖像画之一。

克劳德·莫奈

莫奈(1840~1926),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杰出的印象派代表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曾分别跟随画家布丹和格莱尔学习绘画,后来与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等交往密切,并经常一起到巴比松的枫丹白露森林写生。1872 年创作《日出·印象》,采用原色主义、色调分割等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光色变化,标志着印象主义的产生。晚年创作了大量和睡莲有关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莫奈在船上作画》、《河畔》、《垂柳》、《睡莲》等。

入选画作:

《日出·印象》

尺寸:48 × 63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法国,巴黎,马尔莫丹艺术陈列室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莫奈1862年入巴黎格莱尔画室学习,与雷诺阿、西斯莱成为同学。由于不满学院派枯燥死板的教学法,莫奈一年后离开了画室。1865 年至1870 年是莫奈艺术创作的早期。这时,他已经开始使用印象主义画派特有的碎笔技巧作画,并努力探索着真实地表现大自然的方法,特别是描绘瞬间的感觉印象和那些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为了描绘大自然的真实光影效果,莫奈用轻快跳跃的画笔,捕捉晨雾中起伏的流水在光线折射下所产生的丰富色彩。它传达出海天一色的混融气氛,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微妙的震动感。

'印象主义'与'巴洛克'一样,最初带有贬义色彩,是评论家对莫奈等人的创新倾向的讥讽和嘲弄。1874 年,莫奈在'无名画家展览会'上展出《日出·印象》这幅作品,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嘲笑画家是把颜料装在管子里吹上去,随便涂抹一下,签上名了事。评论家勒鲁瓦对这幅画评价道:'印象?这幅画应该会有什么印象?⋯⋯技法如此随意、轻率,连糊墙花纸也比这幅海景来的精美。'这样的评论,引起了支持者和反对者长期的论战,也把这幅画炒得越来越响。后来,也就约定俗成地把这种绘画风格称为是'印象主义'。《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当时法国的第二港口勒尔弗尔港日出时刹那间的景象。一轮红日从布满浓雾的水面上冉冉升起,晨光照射着海面,动荡的海水泛起粼粼波光。早起的小船在逆光的水波中荡漾,远处的海港在水雾交织中模糊不清,一切都处在朦胧和缥缈的变化中。在画面上,天空、水面、船只、远处的港湾在太阳的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在这里光线成了真正的主角,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主导下瞬息万变。这幅画与以前的绘画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画面上没有明确的形体和结构,只有跳跃的色彩和光线,真实物体只是画面上模糊的印象。全部画面是画家对日出时,一切景物在光线的照射下瞬息的把握。这确实是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物体是有固定颜色的,它们在光线的照射下只有明暗的区别,不会出现色彩的游离和变化,可是在这幅画中,莫奈表现出的正是在光线照射下,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中所呈现出的色彩斑斓和变化的特征以及明暗的效果。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印象主义绘画所重视的不再是物体的本身,而是以物体为媒介,反映色彩的强烈变化,奉光线为老师,以色彩的摇曳多姿为绘画宗旨。这也难怪最初人们无法接受这些没有章法,仿佛是胡乱涂抹的东西,因为它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是空前的,没有参照的。印象派与传统彻底决裂的'离经叛道'注定了他们最初的尴尬和无奈。以莫奈为首的印象派画家,长期处于穷困潦倒的生活境遇中,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并且长期在外面对着日光绘画,也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正如莫奈本人说的那样:'这是很糟糕的事,光一变,色彩也随之变化。一种颜色往往只能持续一秒钟,至少不会超过三四分钟。这样,我只能在三四分钟内画完它,一旦错过,我只好停止工作。这是多么令人受罪的活啊!'可是在艺术的探索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创作了大量的印象主义作品。晚年创作了大型组画《睡莲》,是艺术家最后的巨作,也是他最著名的油画。以莫奈为首的印象派所开创的印象主义画风,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近代的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 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

《睡莲组图》

作者用20多年的时间养睡莲、画睡莲,让全世界都跟着他为这种植物着迷。他的《睡莲》系列画作一直是收藏家追捧的精品。

《睡莲》

莫奈晚年的系列油画《睡莲》共250幅,主要描绘吉维尼花园中,变化莫测的水面之上,反映着天空和池塘的岸边,以及倒影之上盛开的缤纷睡莲。「池里的精灵浮现在我眼前,我举起了调色板。」画中竭尽全力描绘水中睡莲映照下的自然华彩,成为世上色彩绘出的最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锦缎。画中内在的美兼备造型和理想,如同色彩交织而成的音乐和诗歌。

德加

德加(1834~1917),法国印象派画家。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金融资本家家庭,受到了系统的古典教育,曾入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安格尔的绘画技法。善于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事物瞬间的美感。与莫奈有过密切交往,也经常参加印象派的画展,受到了印象派的深刻影响。喜欢描绘演员在表演中的瞬间动作。代表作还有《烫衣服》、《舞台上的舞女》、《戴手套的歌者》、《蓝衣舞者》、《苦艾酒》等。

入选画作:

《女芭蕾演员》

表现了舞女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舞蹈教室》

这幅《舞蹈教室》是印象派画家德加,「芭蕾舞女」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颠覆传统规则的「快照」式构图,呈现了印象派对捕捉当代生活主题的激情。生动的笔法、明亮轻盈的色彩带有印象派的典型特色。画作还巧妙运用了日本版画「中断」构图的戏剧性技巧,结合传统形式和现代技法,赋予日常生活以全新的现实活力。

《舞蹈课》是'把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的最典型的画作。在《舞蹈课》中,着色最多的是舞者们的黄、绿、红、蓝的带子的,轻易地描绘出动态的造型美。一些舞蹈女演员在芭蕾舞教师佩罗的指导下练习跳舞,佩罗站在中央,手里拄着一根长拐杖,另一些挤在尽头的学生在一边休息,一边观看。从画中女孩们在背部向前看,在第一排,另一个坐在一架钢琴上,扭动着身子,在背上抓痒,虽然看不清面部,但小女孩休息时调皮随意的神态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正在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魅力与等待跳舞的女演员的不雅动作形成对照。尽管她们都是侧着身的,但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观察这些舞者并不费力,这就是利用画幅的空白的一个好例子。

雷诺阿

雷诺阿(1841~1919),法国印象派画家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利莫市,曾从事陶瓷的绘图工作,后来才开始学习绘画。他是印象派画家中年龄较小的一个。他对人物题材画情有独钟,留下了大量的人物画。善于通过纯净、透明的色彩表现人物富有弹性的皮肤和丰满的身躯。他的代表作还有《秋千》、《钢琴前的姑娘》、《包厢》、《浴女》等。

入选画作:

《伞》

据说画面上左手提篮子的女人是以雷诺阿之妻阿林为模特的。

《包厢》

画家成功地表现了剧院中包厢里的气氛,虽然只画了两个人,但画家明显地突出了那个贵妇人的形象,化了妆的贵妇人与身后的绅士形成鲜明对比。

《布吉瓦的舞会》

这是雷诺阿舞会系列的三幅挂画中的一幅。三幅画中三对舞伴,三个场合,三场舞会,三段爱情的发生。

《红磨坊的舞会》

尺寸:131 × 175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幅作品描绘出众多的人物,给人拥挤的感觉。人头攒动,色彩跳跃,热闹非凡,给人以愉快欢乐的强烈印象。

表现法国上流社会纵乐淫逸的旷世之作《红磨坊的舞会》,以讽刺手法和夸张笔触,描绘红磨坊这一「乐园」场面。疯狂的动作和麻木的神情,沉醉在纵情恣肆中虚度光阴。热烈嘈杂的氛围下,画面鲜明跳跃,笔触洒脱灵动,纸醉金迷,颓废无度的氛围充满动感和放荡,隐含着对时代和社会的嘲弄:颓废、冷酷、傲慢而疲惫。

《红磨坊的舞会》一画描绘了一个缥缈的梦幻般的仙境,雷诺阿试图以素描的手法记录下复杂的场景——不求素描的真实可信,只注重表现光、色氛围的真实,从而使观者从纷繁的画面中感受到真实可信的生活气息。画中的人物着装相当时髦,男主人公们都戴着高帽或草帽,女主人公均穿着用箍打撑着的裙子和腰垫。画家采用近景与远景对比的效果来突出杂沓的人群,将一个普通的室外的波西米亚舞会的平凡景象,变成了美丽的女人们和殷勤的男人们充满光感和色彩的梦。画家刻意追求的是从树叶间隙中透出来的斑驳光线所产生的明暗协调。一束束光线,忽隐忽现地在人物的彩色形体上摇曳着,整个画面笼罩在浪漫的烟雾之中,使得所有的人与物均具有一种柔和的美感。画面靠前的几个女性形象,妩媚丰腴,透露出自然而健康的气息。整幅画洋溢着无忧无虑、愉快和欢乐的气氛。

《红磨坊的舞会》是一幅描绘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尽情歌舞、聊天的画作,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自由、闲适的时代精神。画中背景是位于巴黎马特尔高地的一处很受欢迎的露天歌舞厅。画面沐浴在自然的阳光下,画上人物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画面以舞池的栏杆与大树为一条直线可以分成两个疏密不同的部分,前面的人在悠闲的聊天,后面的人正在翩翩起舞。在画面的前景中一个小姑娘坐在长凳上,脸朝外面,另一个年轻女子把手搭在她的肩上正与舞池外面的一位男士谈兴正浓。男士左边的桌上摆满了饮料,旁边一个小伙子正专注地盯着正在谈话的年轻女子,好像被其中的那位女子的美貌深深吸引了一样。他的右侧是一个叼着烟斗吸烟的男士。舞池的转弯处,一个戴着黄帽子的男士正探着身子,向一位背靠在树上的女士搭讪。他们的背后是正在热烈跳舞的人群,其中有两对正在热烈地拥吻,另外一对舞伴,两个人都回头看着舞池外面。这三对跳舞者组合成了一个正边三角形的构图,看上去均衡、对称。画中的人物都穿着时髦的服装,热诚、大方,愉快、现代。一场普通的舞会,在画家的笔下变得特别雅致有趣,甚至让人有一种到了缥缈仙境的感觉,这与画家对光线的独特处理有关。画面上看不到天空,光线从树叶的缝隙中照射下来,撒在正在翩翩起舞的人们身上,形成了交错的亮点。闪烁的光影好像随着人们舞步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池中的空气反射着光线,在画面上形成了像雾气一样的朦胧影子,给人如同缥缈仙境的错觉。舞厅上面的吊灯在日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与下面人群衣服上的色泽交相呼应。画面上明亮的吊灯、黄色的帽子、亮丽的衣裙与黑色的衣服、围栏形成了色彩的鲜明对比。整个画中弥漫的光与影、明与暗以及调和的多重色彩,组成了富有强弱和节奏变化的旋律,仿佛是一首低迷而又曲调平缓的歌曲,呈现出一种和谐悦目的集合。画上的人物与所处的环境形成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正如雷诺阿说过的那样:'我与我的人物形象交战,直到他们与作为他们背景的风景合为一体时才罢手。'虽然雷诺阿的个人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并且经常被经济困难和疾病困扰,可是他的作品中丝毫看不到阴暗和不安的调子,他总是把生命的闪亮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他总是以自己欢乐的方式在摇曳的光影中,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愉快和美丽。这反映了一个艺术家乐观的情怀和为世界创造欢乐的艺术操守,在整个艺术史上留下了让人备感温馨的闪亮一页。

《煎饼磨坊的舞会》

《煎饼磨坊的舞会》描绘在巴黎蒙马特举行的露天舞会。画中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阳光透过树叶形成跳跃的光斑,由近及远的形体铺陈产生多层次的空间节奏。光与影、明与暗和谐组合构成摇曳多姿画面,充分表现了印象派对现实生活中光色变化的高度敏感,色调气氛充溢着颤动、闪烁的强烈效果。

乔治· 修拉

乔治·修拉(1859~1891),新印象主义的创始者和卓越代表。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家庭。曾学习过雕塑,后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造型和绘画。受到化学家谢弗勒尔的色彩光轮原理的引导,创造了在画面上精密安排人物,合理安排细密色点的'点彩画法',将色彩、线条的表现性与感情的特质结合了起来。他的代表作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阿涅尔的浴场》、《马戏团的一幕》、《喧闹》等。

入选画作:

《大碗岛的星期日》

尺寸:207 × 308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

《大碗岛的星期日》用古典的风格表现现代生活,是修拉点彩画法的集大成之作。展现了19世纪末期,中低阶层涌入巴黎郊区大碗岛,享受河边漫步和野餐的图景。画作有着精心的构图和注重简化的几何形式,拥挤的人物似乎冻结在一个不交互的状态,形象的渐次后退给阴影的转换制造了强烈的深度感,效果梦幻而迷人。

在《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一画中,他运用点彩手法,描绘了初夏的一个星期天下午,人们在公园里愉快游乐的情景。修拉那富有特色的画风在这幅画中充分表现出来,画面光彩夺目,充满宁静的气氛,就像梦中的风景一样,没有生命运动的感觉。修拉刻意运用弧线,以打破垂直和水平线的枯燥感,并使人物充满了情趣,而且画中人物是有古典线条的纪念碑式形象。在这里,巴黎人的闲情逸致被描绘得有些古怪和不真实,具有一种冰封般的效果。然而正是这种稳定感和庄严感,使这幅作品在20 世纪艺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世界美术史上,印象主义到后来衍生出了'后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两个派别。其中的新印象主义是对印象主义色彩运用的进一步科学化和精确化。我们知道,通过分光镜可以把太阳光分析成七种颜色,印象派只是用这七种混合的原色作画,并注意色彩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发生的不同变化。而新印象主义不用混合色,而是通过科学方法将自然中存在的色彩分剖为构成色,用微小的笔触画在画面上,形成小色斑块,靠观赏者眼睛的自然混合产生中间色,并通过色光的混合,增加光量,提高光的反射率和透明度,使颜色的调和达到和谐、鲜明的效果。因而,可以说新印象派把光和色彩运用得更为精确和机械。《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是新印象主义典型的代表作,也是一幅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油画作品。画面上的大腕岛是位于巴黎附近奥尼埃的一个岛上公园,也是巴黎人盛夏理想的避暑胜地。画面上,聚集了许多周末来这儿游玩的人们。画家着意把画面分成了被阳光照射的部分和处于阴凉中的两部分,使画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上的人物有的站在那里欣赏风景,有的躺卧或坐在地上自娱自乐,有的成双成对地谈笑,有的面对湖面,独自沉默⋯⋯几只小狗在地上游逛。画面上的人物与周围的湖面、树木等构成了精密和谐的构图,使画面上物象的比例、物象与整个画面的大小、垂直线与平行线的平衡达到了一种理性的和谐和科学秩序下的统一。比如近处阴影下站着的一对高个夫妇与阳光下撑着伞的一对母女以及远处一个正在作画的男士,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而精湛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法使他们看上去比例和谐、科学,又让人觉得格调明快、有趣,充满活力。当然,与以往的绘画作品比较,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上布满了精密、细致排列的小圆点,这些小圆点是用不加调和的暖、冷色以及相近色、互补色等堆积而成的,在欣赏者一定距离的视角范围内观看,形成了极为鲜艳和饱满的色彩效果。画上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很清晰,显然这不是画家最关心的,画家刻意追求的就是把众多人物安置在精确的几何图形中,在光线的照射下,使画中的固定人物形成一种奇妙而又特别有秩序的和谐。仔细观看,会觉得画中的人物在各自的位置上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凝重,仿佛各自都必须坚守自己的位置,不能打破某种默契,让人感受到一种理性的不可违抗的井然和秩序。在色彩方面,画中的黄色和橙色占主导地位,黄色与绿色、白色、黑色相互搭配交织,形成了温暖、鲜明的色调,看上去赏心悦目。乔治·修拉极为讲究精密秩序构图的'点彩画法',使艺术过于科学化,从而失去了艺术本身感性的色彩,使绘画趋于机械和呆板。然而这种大胆的创新尝试,却具有非凡的划时代意义,他的探索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艺术的形成,不仅影响了野兽派,也预示了近代几何抽象艺术的出现。

修拉为了制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这一幅巨作,修拉整整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这幅画描写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们在阳光下聚集在河滨的树林间休息。有的散步,有的斜卧在草地上,有的在河边垂钓。前景上一大块暗绿色调表示阴影,中间夹着一块黄色调子的亮部,显现出午后的强烈的阳光,草地为黄绿色。阳光透过了树林,而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得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阳伞和草地都现出一种好像散发蒸气一般的黄色。色点彼此交错呼应,给人以一种装饰地毯的效果。画上的人物也画得很可笑,一个个看不清面孔和五官,连轮廓本身也都被小圆点弄得模糊不清了,似乎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绰绰的。此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约分四个步骤:以素描布置明暗对比;以色彩写生;以写生为基础组织背景;以色点完成正稿。在正稿之前,共作素描20余幅,写生稿更不计其数。

保罗· 塞尚

保罗·塞尚(1839~1906),与凡·高、高更同为后印象派的著名代表画家,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出生于法国普罗旺附近埃克斯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62 年到巴黎专门学习绘画,并受到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指导。他通过自己的艺术探索,开创了绘画的新境界,但生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晚年回到家乡,独自研究自己的绘画艺术。他的代表作有《玩纸牌的人》、《苹果和橘子》、《浴女们》以及《圣维克多山》等。

入选画作:

《圣维克多山》

尺寸:63.5 × 83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瑞士,苏黎世,市立博物馆

《圣维克多山》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中。朴实有序的笔触呈现出体块严谨的造型,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笔触的走势排列、连接转换,交织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形成具有永恒感的全新现实。

在这幅画中,画家的笔触更加抽象,轮廓线条也变得更加破碎、松弛。色彩漂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的自身特征。画中的每个笔触都是以自身的作用独立地存在于画面之中,同时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统一。画家把客观的现实转化为主观的造型,让画中的理性结构和自己的主张结合成一种永恒的艺术形式。人们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与色彩、自然与绘画的结合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欣赏画作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塞尚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伟大意义先作个介绍。塞尚是个天才的艺术家,他开创了全新的绘画领域,他的出现堪称美术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塞尚之前,美术基本上可以说是模仿的艺术,画家追逐的是对自然和具体事物进行真实的表象再现。而塞尚之后,艺术家不再强调对自然事物的再现,而是通过理性的思索来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主观的感受。他探索的是怎样通过色块、色彩的冷暖、几何图案来表现物体的形状、体积、形象,并通过这些表现物体的架构、相互关系和色彩,使画面在平面化中具有深度感。作品是否逼真、形象,是否具有传统上的立体感等在这里已经不再重要,他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一种理性支配下的深度真实。20 世纪所有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艺术,比如抽象主义、立体派艺术等都是在塞尚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是当代艺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是绘画艺术从表现形式上彻底与传统决裂的创新者。圣维克多山是塞尚家乡最高、最宏伟的一座山峰,也是塞尚最喜欢描绘的风景题材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曾通过不同的方法、角度画出了60 多幅有关这同一主题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画家艺术探索的过程。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画家晚年创作的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画面上的景物,完全是色块、几何图案、粗线条以及冷暖色彩搭配下的混合。就如同塞尚一直遵循的创作理念一样,他去掉了一切浮华和衬托的背景,把事物还原到了方体、球体、锥体⋯⋯等最基本的构件中,让这些东西以独立的姿态存在下去。天空是混沌的色块、山峰也只是模糊的轮廓,山脉下面的房屋、田地、树木花草根本无法辨认清楚,只剩下支撑事物本质的形与色,这好比一下子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骨头和骨头的色泽,中间没有衣服的包裹和肉体的依托。塞尚曾说过:'文学作品是以抽象概念来表现的。而借素描和色彩的手段组成的绘画,则给画家的情感与观念以具体的形式;我们对自然可以不必太细致、太诚实,也可以不完全顺从;我们多少是自己模特的主人,尤其是自己的表现手段的主人。对你眼前的事物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不断地、尽可能符合逻辑地表现你自己的看法。'所以这幅画也一样,是画家逻辑思维下的产物,是事物在画家心目中的形式。他通过明亮、灰暗、跳跃的色块和模糊的几何形状把色彩和线条放在了事物本身的层面,用最基本的绘画要素表现了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塞尚的艺术遭遇是坎坷和凄凉的,他的作品屡次遭到沙龙的拒绝,并且被讥讽为是'用驴尾巴画画'的人。当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声名鹊起时,他仍然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自己的绘画艺术。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艺术之路,并且揭开了现代艺术的篇章,正如毕加索评价的那样:'塞尚是我们大家的父亲。'他在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位置是无人可以代替的。

梵高

凡·高(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生活在法国。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凡·高敏感易怒,聪敏过人,却一直贫穷潦倒,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他1881 年开始绘画,1886 年在巴黎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等。他对绘画创作近乎痴狂,擅长用浓重的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他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但是,生前他的作品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直到去世后,才引起了评论家一致的好评。

入选画作:

《星月夜》

尺寸:73.7 × 92.1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

作为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这幅梵高后期在精神病院创作的《星月夜》,旋转躁动的星云,金黄满月的漩涡,火焰升腾的柏树,被汹涌动荡的蓝绿激流裹挟吞噬,夸张手法描绘的变幻星空,仿佛看得见时光的流逝。天空下安睡的村庄是如此宁静而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自由的时空感仿佛脱离现实的幻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臆想世界。

《星空》是一幅既亲切又茫远的风景画。画中高大的柏树战栗着,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画的主色调是蓝色和紫罗兰色,星星发光的黄色点缀其间;前景中深绿色和棕色的柏树,包围着这个茫茫之夜。这是幅充满幻想的画作,超出了拜占庭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作的任何尝试。凡·高笔下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的空间探索具有密切的关系。凡·高在此画中用笔奔放,色彩浓烈,他来自直觉或瞬间的灵感,并不受理性的思想或严谨技法的约束。画家用火焰般的笔触来刻画景物,旋转的黄色、蓝色的天空似乎要把人带入奔腾的激流,这种感觉来源于凡·高对色彩和形象高度敏感的心以及他那渴望理解的灵魂。

1889 年5 月8 日,凡·高精神第二次崩溃之后,来到离阿尔25 公里的圣雷米自愿接受精神病院治疗。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画面的左侧是一棵柏树,一颗燃烧的柏树,扭动的枝丫仿佛是女巫的城堡。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圆盘一样的星星在低垂的天幕上翻滚着,扭动着⋯⋯橙色的月、紫色的天空相互交错。天空似乎就要挤压下来,世界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的混沌和混乱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圣雷米小镇在凡·高的笔下那夜似乎笼罩在某种不安的躁动中。可是正忍受病痛折磨的凡·高用这幅画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压抑的灵魂的宣泄,还是对死亡和毁灭的召唤,抑或是对渺茫的宇宙世界未可知的自我独白?可是不管怎样,面对这幅画时,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平静,那大胆粗糙的线条,混乱不堪的画面,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视觉冲动,我们不知不觉中就被卷入了一种情绪中,或是消沉,或是郁闷,抑或是一种强烈的激愤。有人这样评价这幅画:'荷兰自古以来就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出来的画家,却前所未有⋯⋯'从绘画技巧来看,画面构图极为准确,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特别是那些柏树的线条画得流畅而别具一格,正如凡·高自己曾描写的那样:'那些柏树总是占据着我的思绪——从来没有人把它们画得像我看到它们的样子,这使我惊讶。柏树的线条和比例正如埃及金字塔及尖碑那么美丽——在晴朗的风景中的黑色的飞溅。'这幅画的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也有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的柏树用了深绿和棕色,意味着黑夜的笼罩。整个画面着色搭配协调,浓淡相宜,深浅适中,很好地配合了画中的氛围。。这种幻象,超出了中世纪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过的任何尝试,它来自画家某种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凡·高以火从艺术特色看,凡·高的《星月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看到的幻象焰般的笔触,标新立异的无畏,把自己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幻想体验大胆地用笔触来加以证明,作品预示了画家用幻想作为手段而对自己的主观世界加以表达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充斥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凡·高的《星月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虽然不同的人面对这幅旷世之作会有不同的理解,虽然我们谁也无法弄清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可是他大胆张扬地表现自我主观世界的尝试,对绘画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艺术无比的执著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迪。

《第一步》

这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

保罗·高更

高更(1848~1903),法国画坛上继印象主义之后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与凡·高、塞尚同为后印象派三巨头。出生于巴黎,母亲有秘鲁人血统。他强调大胆的线条和装饰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带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作有《两个塔西提女人》、《拿水果的女人》、《我们朝拜玛丽亚》、《芳香的土地》以及这幅《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等。

入选画作:

《塔希堤妇女》

1891年作者只身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岛去领略岛上那种远离城市喧嚣的独特风情。1895年作者返回巴黎后创作了此画。

《布道后的幻象》

高更借宗教传说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描绘《创世纪》中的故事。斜伸的黑色树干,将画面分隔为左下角的农妇和幻象两部分——带翼天使与雅各扭在一起难分难解,呈现出布道后内心的挣扎。高更有意夸张了前后景在透视关系上的比例。简洁的扁平化环境,强烈的红色背景,呈现出强烈的非自然主义,也体现出后印象派的主观画风。

这幅油画又称《雅各与天使搏斗》,是《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画中一群布列塔尼农妇在听完布道之后,眼前出现了《圣经》中'雅各与天使摔跤'的幻象。实际上,高更是要借这种宗教传说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来表现他自己的幻想。高更以一根斜伸的树干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农妇们的形象被画在左下方;她们戴着白色宽帽,在黑色衣裙衬托下,显得尤为夺目。画家有意夸张了前、后景人物在透视关系上的大小比例,使前排人物占据大半个画面,而与后景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画的右上方,则描绘的是农妇们所产生的幻觉:带翅膀的天使与雅各扭在一起,显得难分难解。画中所有形象都被大块的红色背景所衬托,既可代表田野,也可代表天空。画中强烈的色彩,都是非自然主义的,完全是由画家的主观感情所决定,充分显示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画风。

爱德华·蒙克

蒙克(1863~1944),挪威著名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出生于挪威洛顿的一个名门望族,但是经济并不富裕,他先遵从父亲的安排念完了工程学,后来才专心于他一直喜爱的绘画。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痛失亲人的不幸,这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曾深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1886年创作的《病孩》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擅长表现苦难、爱情、死亡等主题,代表作有《病孩》、《青春》、《呐喊》、《绝望》、《生命》等。

入选画作:

《呐喊》

尺寸:121 × 141cm

类别:油画

收藏: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馆

非常有名的一幅画,它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 蒙克的《呐喊》,这个血红色残阳映衬下的痛苦的表情,成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作。蒙克通过系列红黄交织的波浪线,挤压扭曲的面部表情,呈现出呐喊和尖叫的恐怖图景,尽端无动于衷的人影,强化了内心崩溃边缘的极致疯狂。正如蒙克所言:「只有一个疯子能画出它。」

《呐喊》又名《呼号》,在这幅画中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惧感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恐惧感始终魔影般不离画家左右,因此他在此画中把那种常常纠缠着他的恐惧赋予概括、更含糊乃至更恐怖的表现。凄惨的尖叫在画家的描绘下变成了可见的振动,像声波一样扩散。画中那婉转随意的线条,与画面内容相吻合,十分具有表现力。

'一天傍晚,我和两个朋友沿着一条小径散步,天边落山的太阳像血一样红,我疲惫不堪且病魔缠身,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止住脚步,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我感到天地都要窒息了,一股无法名状的恐惧和不安涌上心头,我觉得心灵深处以及宇宙中都传出了响彻天地、令人毛骨悚然的呐喊声⋯⋯于是我画了这幅画,将云彩画得像真正的鲜血,让色彩去吼叫。'这是蒙克创作这幅画的来龙去脉。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昏暗的黄昏,天边的云彩像流着的血河一样波浪起伏地挂在那里,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恐怖和血腥。并且那流动的血水弥漫在头顶,想要铺盖天地一样让人窒息。黑色的群山仿佛是死亡的幽灵,从远方向这里压来。一条让人看不到尽头的木桥上,一个骷髅头一样的人物正在那里无助、惊恐,歇斯底里地大声呐喊着,他双手捂着耳朵,脸扭曲地变成了三角形,两个空洞洞的眼窝十分明显,模糊的身躯活像一个幽灵。他的前方有两个人无动于衷地向前走着。从前面蒙克的解释来看,画中的人物就是他自己。蒙克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就因肺病撒手人寰;蒙克最爱的姐姐在他15 岁时也因肺病离他而去,妹妹常年患精神病;成年后,他的父亲和弟弟也相继离世。一连串的丧亲之痛,使画家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这幅画可以理解为是画家长期积累在心头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怖、痛恨、无奈等等感情的火山爆发式的突然爆发。从大的方面延伸理解,也可认为是脆弱的人类个体在面对自然灾害、疾病、死亡、恐怖、绝望等等情绪面前一种本能的情绪发泄。特别是当代社会,战争、疾病的威胁、信仰的危机、沉重的生活压力、失业的困扰等等,让现代人类不堪负荷,因而这种深入骨髓的发泄和本能的恐慌也就很容易为人理解了。因此,这个《呐喊》的主题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也会随人类社会的延续而延续。而画中的人物也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是蒙克自己,也是你、我、他等千千万万的生命个体,是整个人类本身。这也是蒙克这幅画拥有永恒生命力的社会基础。从表现手法看,这幅画是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画面上红黑色彩的强烈对比,让人头晕目眩。而扭曲的造型也运用得淋漓尽致,云彩的形状,不是正常的块状而是波浪的流水形;画上的人物更是彻底变了形,是骷髅,是尸体,是幽灵。正是通过这一切夸张扭曲的变形,强烈眩目的色彩对比,把人物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渲染得入木三分,达到了画家的创作目的。蒙克的艺术含有浓郁的悲观色彩,这与他的身世和经历有关,也与所处的时代有关。但他通过自己表现主义的手法深刻地揭露出了人类心底深处的悲欢喜乐,为以后西方绘画向写意和象征的方向发展开辟了道路。

亨利·卢梭

卢梭(1844~1910),法国19 世纪巴比松风景画派画家,原始派艺术的开创者。出生于法国北部的拉瓦勒。曾投身军旅,退伍后在海关工作,后辞去公职专心作画,一生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作品笔法拙朴,充满天真、梦幻的情趣,对现代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有《狂欢节的晚上》、《战争》、《岩石上的男孩》、《玩足球者》、《梦》等。

入选画作:

《沉睡的吉普赛人》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卢梭的代表作《沉睡的吉普赛人》,描绘空旷冷峻的沙漠中,席地而睡的吉普赛人和一头雄狮。夜色朦胧,月光如水,充满了诗般的意境。卢梭用纯真无瑕的眼睛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神秘莫测的情节和场景,为超现实主义画风增添了浓郁的异域情调。

(0)

相关推荐

  • 定义艺术之美

    昨天我们从技术上把画油画所需的材料道具全捋了一遍,今天就继续讲讲怎么把我们要画的作品画的更美. 对于美的定义始终是一个莫衷一是的,可能在你眼中一幅作品美与不美的关键是像或不想,但在别人眼中作品是不是没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8)

    保罗· 塞尚 保罗·塞尚(1839-1906),与凡·高.高更同为后印象派的著名代表画家,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出生于法国普罗旺附近埃克斯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62 年到巴黎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5)

    柯罗 柯罗(1796-1875),法国19 世纪中期最著名的风景画家.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时装店主家庭.26岁才开始学画,曾师米夏隆和贝尔坦两位画家学习绘画,不过他真正的老师一直是大自然.他重视写生, ...

  • 带你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印象派!

    印象主义独特的美学无疑是独一无二的,其背景也同样迷人.今天,我们将探索印象派的背景.特点和发展,一同了解这一标志性运动对艺术历史的深远影响. 印象派的特点 Impressionist characte ...

  • 乔瓦尼·色彩大师 |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高更的情感之行

    高更 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 他的艺术画作中,色彩风格大胆 在一众现代城市的画作里 他反而向往蛮荒生活,回归原始 把这种粗犷用和谐的色彩展现世界 保罗·高更 高更的作品风格自成一派,他不好纷扰的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上:十八世纪及以前)

    乔托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 ,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他一边牧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4)

    达利 达利(1904-1989),20世纪超现实主义大师,有画坛'怪才','20世纪艺术魔法大师'之称.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菲圭拉斯.曾就读于马德里美术学院,自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诡异个性.他的作品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3)

    <红气球> 保罗 · 克利的名作<红气球>,在黄.灰.蓝的天幕中,太阳般的气球朝气蓬勃,充满简化的天真和诙谐的风格,仿佛被雾霭围绕着的神秘的童话国度.画作中蕴涵着极为丰富复杂的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2)

    杜尚 杜尚(1887-1968),20世纪最了不起的艺术家.一个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彻底否定传统的反艺术的大师.出生于法国布兰维尔附近一个艺术世家,兄弟姐妹都是艺术家.他极力摆脱绘画流派的窠臼,以自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1)

    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1862-1918),奥地利分离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出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的匠人.他和两个兄弟都就读于奥地利工艺美术学校.他组织成立了'维也纳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0)

    亨利·卢梭 卢梭(1844-1910),法国19 世纪巴比松风景画派画家,原始派艺术的开创者.出生于法国北部的拉瓦勒.曾投身军旅,退伍后在海关工作,后辞去公职专心作画,一生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作品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9)

    保罗·高更 高更(1848-1903),法国画坛上继印象主义之后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与凡·高.塞尚同为后印象派三巨头.出生于巴黎,母亲有秘鲁人血统.他强调大胆的线条和装饰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7)

    <布吉瓦的舞会> 这是雷诺阿舞会系列的三幅挂画中的一幅.三幅画中三对舞伴,三个场合,三场舞会,三段爱情的发生. <红磨坊的舞会> 尺寸:131 × 175cm 类别:布面油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