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精英系列(之七十七) “三葉蟲”院士無懼干擾終成泰斗【華人頭條

'文革'期間曾經有一部貶低高校老師的電影,說是一位高校老師在向學生介紹“尾巴的功能”引發觀眾的狂笑。盧衍豪是中國三葉蟲學科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三葉蟲分類、個體發育和系統演化等方面都有獨到的研究和見解,在國際三葉蟲研究中佔有極重要地位;因此被譽稱為“三葉蟲”院士。

時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的盧衍豪在'文革'中同樣被 造反派認定是“枉吃錢糧”的偽科學,不僅受無休止的滋擾,人身還受到各種迫害。唯盧衍豪無懼干擾,仍然堅持潛心研究,寫出震憾世界科技界的逾800萬字巨著,終於成為世界級的科學泰斗。

盧衍豪系福建永定縣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幼年由祖父帶入私塾,曾就讀於永定一中、龍岩一中。後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3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留校任教,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領導職務。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職時期,曾多次進行東川銅礦、滇東地質礦產調查及地層古生物研究。曾參加敘昆鐵路沿線地質礦產調查,隻身一人從事野外地質考察。曾寫下“南出秦嶺奔大巴,棧道危危懸陡崖,願為抗日獻煤鐵,痛恨苦果開泡花”。

盧衍豪長期深入地層古生物學研究,於1945年獲得丁文江先生紀念獎,同年赴美深造,拓寬了學術領域。1946年回國,積極參與地質研究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的34年中,積極參與領導古生物研究所的專業設置及學科發展規劃。寫出大量專著,且獲得國家多項科學獎。

“文革”期間,盧衍豪仍潛心於科學研究,總結全球寒武紀和奧陶紀地層與生物群的分佈規律,花費十年心血撰寫的《華中及西南奧陶紀三葉蟲動物群》著作,全書90餘萬字,1975年8月問世。此書一出,立即引起國內外同行廣泛重視,美、英、法等十多個國家專家對此書作了很高評價,稱“這是一部巨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給世界古生物學家和科學家增加了大量的知識”。

盧衍豪先後完成科學論文或著作160餘種。他的《中國各紀地層總結》和《中國各門類化石》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其中《華中及西南奧陶紀三葉蟲動物群》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的詩篇“莫歎時失十數春,分秒必爭扭乾坤;四化征途人不老,80年代顯雄心。”期望青年要立足於本國的自然條件,不斷創新,才能踏踏實實地走向世界前列。

1952年,赴山東長清張夏,重新研究美國地質學家建立的華北寒武紀地層剖面,劃分了準確的地質界線,引起強烈的國際反響。盧的許多詩篇均體現這位科學家泰斗為國為民、為民族復興而奮鬥到底的情懷。

1959年,組織並參加對地質生產和地層古生物研究有重要影響的《中國各紀地層總結》和《中國各門類化石》叢書的編寫,主編了其中的《中國的寒武系》和《中國的三葉蟲》,這兩套書極大地推動了國家地層和古生物學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發表的古生物地層等方面的論文近50篇,大大豐富了國家地層學、古生物學的內容,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前後,他多次赴野外考察,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為中國地質古生物學科走向世界,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做出貢獻。;亦使盧先生成為世界公認、知名的地層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

盧衍豪畢生致力於地質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院士,後又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盧衍豪熱愛科學,學風嚴謹,博聞精研,襟懷坦白,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關懷青年。

盧衍豪認為,做學問最關鍵是要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如果見異思遷,終將一事無成。

作者:黃海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