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老师说论语——学而(二)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能够做到孝顺父母,恭逊为弟,而这样的人还喜好冒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上级,而喜好犯上作乱,是从来就没有的事。君子做事务必先顾及根本。根本确立之后,做人之道自然而然地就萌生了。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逊为弟,这就是在社会上为人、立身、成事的根本吗!
——朱熹: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即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矣!
——述评:《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培养优秀执政者。执政者的核心工作一个是正确决策,另一个就是选拔人才,委派正确的人去执行决策。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识人。国君用人应该选拔忠诚于国君的人才。若要获得忠诚而贤德的人才,必须以人品作为首要的考察准则。而考察人品的主要方式就是看这个人在家是否孝敬父母,如何友善兄弟姐妹。有若之所以提出如此考察人品的方式,主要是目睹春秋末期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的乱象,而提出“忠臣出于孝子之门”选人观念和方式。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君子在思考和做事之前必须务本而为,绝不能舍本逐末。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成事之本在于人品;而人品的确立则在于家庭;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故而,家庭人际关系之本和社会秩序之本的建立就在于确立对父母的孝顺,对兄长的尊重。在社会上则是对国君的忠诚,以及对上级的服从。由此社会的秩序会有条不紊地运行。故而有若认为,孝弟乃是为人立身之本。
——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慕孔子,而有若的相貌类似孔子,弟子们则共同立有若为师,对待有若如同对待孔子一样。后来弟子们问有若一些问题,有若则没有孔子的智慧,无法回答同学的提问,故而同学们请有若离开孔子讲学的席位。
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举行建校50年“感动工大”人物颁奖典礼,经过全校师生和校友的网络投票,桑老师被评为“感动工大”十大人物之一。“以三尺讲台为圣地,身患重病仍心系学生,随时随地用言行实践着德育教师的人格。”是学校给她的颁奖词,也是对她教师工作的肯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北工大纪委书记龚裕为“感动工大”人物桑敬民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