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张树生||年味(主播:苡子)
作者:张树生
儿时,腊八一过大人们就逐渐地忙碌起来,整个西北井工房大院也显得越来越有年的味道。空气中不时传来稀疏的鞭炮声,或远或近。那个年代年根里家长们充其量也就给孩子些分角,最多不过块八角钱,于是男孩女孩们各有所爱地开始了买“年货”。女孩子买些自己喜欢的小物件,男孩们却大不一样,有的去天桥下坡的新华书店买小人书,也有去启新俱乐部周围集市或商贸云集的小山,买“扑棱瞪”(葫芦型的薄玻璃玩具,轻吹发出扑棱扑棱的响声)或其它喜欢的东西,可大多数的男孩儿还是喜欢买些鞭炮。当然对鞭炮也是各爱不一,有喜欢雷子的,有喜欢“二踢脚”的,也有喜欢摔炮的,还有胆小或年岁小的喜欢买“呲溜花”。我喜欢听响声但胆小只能买挂小鞭,回家后小心翼翼地拆分开,生怕把炮仗信儿拔出来,然后把它平放在炕席下温暖地儿,防止受潮成哑炮,兜里装上几个,时不时的就拿根柴棍在炉火上燃着,随后撅起小嘴吹息火苗,剩下红红的炭,便一溜风似的来到街上,偶尔从兜中摸出一只小鞭炮,吹亮了炭火后小心翼翼将小鞭的炮信儿点燃,急忙抛向空中,片刻只听“砰”的一声,心中那个快活呀!此时东西南北都响起了鞭炮声,只觉得年快到了。除此,还要为“午介黑介”(年三十夜晚)打灯笼做些准备,这是男女孩子们共同喜爱的活动。对于灯笼有买的,有做的;有皱纹纸的,蜡纸的,绸布的,玻璃的;有莲花样的,鱼型的,还有宫灯式样的。手巧的孩子找来材料,在大人的帮助下自己扎,自己糊,虽然样子精致度逊于买的,但也别有情趣。灯笼样式各异,大小不一,五颜六色,增加了年的味道。年在孩子们的心中好美啊!
腊月中,母亲就张罗着扫房,她说除了要干干净净的过年外,也把一年的晦气扫走。于是父母还有我们兄弟姐妹们利用周日,搬的搬,挪的挪,把怕落尘的东西用单子罩上。父亲把事先买好的大白粉用温水稀释调好后,开始登高刷房。冬阳暖照,显得刚刚粉刷过的房间格外地洁白清新。那时日子虽然清苦些,但母亲却是个极热爱生活的人,每年总要在新粉刷的屋里买几幅新潮年画贴上,记得印刷质量上好的《许仙借伞》呀,《三潭映月》呀,还有新时兴的人物画等都贴过,既是美景又有故事性,给家增添了许多温馨的年味,总之很少贴挂一些图腾之类东西。
每逢过年,西北井工房到处弥漫着节日的气氛,整个大院格外喜兴。无论是南半部的宿舍号房还是大街及东西各条排,年前家家户户早早地就开始准备着年货,重点是鱼、肉新鲜菜。还有点心、瓜子、花生坚果类,除了年饭所需食材外,就是正月拜年及招待客人用的。小年是个重要的节点,腊月二十三过后家家便有了响动,许多人家开始了蒸炒烹炸。有的发面煮豆,蒸出几锅红小豆馅的馒头或粘豆包,搁在院落的缸里冻起来,备正月吃起来方便,有的炸些酥脆的麻花、麻叶和油饼,增加年味,吃个新鲜。母亲也不例外,每到这时就蒸上两锅干粮冻起来,还选些上好的猪皮洗净煮熟,生发些花生米或黄豆,待到刚刚吐出小小嫩芽就用开水淖后与切好的豆片、白菜,还有红辣椒及卤虾酱,熬上一盆“瓜椒豆”,留作正月不愿动火时的下饭菜。尽管上世纪六十年代什么都按票证定量供应,人们也尽一切可能地把年操持的有滋有味。
冬阳里房檐下的冰凌晶莹剔透,家门口的老槐树上覆着尚未融化的雪,炊烟随着凛冽的寒风在空中飘袅……年越来越近了,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全市各大影剧院、俱乐部、文化馆也都布置红红火火,新鲜亮丽。那年代过年如果有谁能买到一张电影票,或搞到一张节目汇演票,可真是让人羡慕不已,自己都觉得牛,走起路来都会趾高气扬。
鞭炮声越来越密,孩子们听着鞭炮声怎能入眠?兴奋,终于盼到过年了!年三十天没亮,小伙伴们都早早地爬起来,跑到街上融入到年的氛围里了。到处传来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响——过年啦!
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透过门楣肉香早已弥漫了整条街、整条巷。中午八仙桌放置炕中,一家人围坐,几碟几碗摆好,温上一壶老酒,年饭开始了。记得父亲不胜酒力,小小的几盅下肚脸便绯红,连连说:“劲儿大,好酒、好酒”。年饭后,姐姐和母亲又开始忙活包饺子,和面的,剁馅的,一会儿各式各样的饺子摆满盖帘,饺子除了肉馅的以外,还故意包几个糖旮瘩或“钢墩儿”的,图个吉利,算是百里挑一,谁能吃到自然开心高兴,仿佛幸运来临,觉得以后的日子总会与幸福相伴。夜幕降临,锅里热气腾腾地煮着饺子,这时母亲或姐姐总会风趣地叨咕着那句古老的谜语:西边过来一群鹅,噗通噗通跳下河……孩子们顾不上回家吃饺子,大院里到处是雷子炸响,二踢脚钻天,挂鞭连放,还有钻天猴和呲溜花,把三十夜晚装点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吃罢饺子,孩子们便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走出家门,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巡游,说着笑着闹着,嘴里诵咏着祖辈传下来的美好祈福——“打灯笼发财了,金马驹儿家来了,打灯笼发财了,金马驹家来了……”无数盏灯笼像流动的河,把各条街巷照的红彤彤亮堂堂,鞭炮声还在响着……
一个温馨快乐年味十足的不眠之夜,整个西北井大院的人们都在守岁!
【作者简介】
苡子,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朗诵协会、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杭州图书馆朗诵团团员。学业职业都浸润着文学,希望诵读的声音能带着文字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