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临帖?

一、临帖是在临什么

临帖是每一个学书者不可缺的功课

▲褚遂良《倪宽赞》局部

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临帖就是学规矩,而不是别的。在临帖中你要弄点轻重、虚实、浓淡、正欹出来,这些都是微观变化,是情绪化的东西,而宏观的东西不能没有,这是关键,否则就没有从理上去处理它,让人一看就不合规矩。

因此,外形的东西从理,也就是说,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等从理,从字理,即中国汉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而笔则从书,反映的是趣和味。这是两个原则。

外部形态的东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规矩一看便知;用笔则是书法本体的东西,粗细,放收,快慢,墨的浓淡,都是书法本身要求,决定字的味道,用笔不同决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结构是理性要求,是中国汉字的形体美要求,必须严谨,无论行书还是隶书,这是书法的基础,这是两个不同的原则,临帖就是在学习这种理法和原则。

二、目前的训练你要干什么

形成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要有目的性

▲《张玄墓志》局部

知道临帖要临什么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临。训练就是解决如何临的问题。因各人喜好不同,对所临帖子选择不同,但是,无论哪种帖子,拿来后不管如何取舍,训练时要针对所取的东西,形成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复实验、继承与巩固。

比如隶书,笔画不能单一化,简单化,不能单薄干枯,要立体圆润生动,这就要找出同一笔画无数种不同写法,加以对比模仿融合提炼,在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找出同一笔画的不同形态与表现手法。

创作时把碑上的字形拿过来,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创作中手法决定风格,手法变了风格也就变了,而手法是非常多的。不同的碑,其手法不一样,张迁、鲜于潢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又是一种,如果能把这些碑的手法都掌握,创作时把它们用于同一张作品中,那你就很厉害了,也就是在用脑写字,而不只是用手。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的症结所在,头痛治头,但如果是由脚气引起的头痛,就应先把脚气治好,对症下药。比如说学草书,应该先学行书,通过行书练技法,使转、提按、收放、笔画之间呼应、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等等,练好之后,草书就只是个草法问题了。

三、要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

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

▲  五代 · 杨凝式《 韭花帖 》

行书的技法是上一笔管着下一笔,下一笔接着上一笔,行书的上一笔是下一笔的起笔,下一笔是上一笔的收笔,行书在笔画上已经把楷书一笔一画的概念破坏了,可能是三个或五个笔画变成了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管着。

因此,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写得行书理不对,法上才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现象,临帖者往往追求数量,对了一个帖,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形成抄帖,这样很难进步。每一个字要熟练,先向象里写,再往熟练写,再背临,要学会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

要换一种方式,一个字写五、六遍即可,照着写两遍,一定要往像里写,然后找感觉,比如背着写,看能否记住,再进行用笔的动作训练,从速度、虚实、比例等方面提炼着去写,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去训练,把每一个字都写透它,也就是从生到熟到背到各种转换,不断提炼,最后放开去怎么写都高级。

四、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 清《 伊秉绶对联集 》

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字再怎么写,关键的部位要控制住,关键部位之外的夸张你不用管他,要靠中间部分来决定中国方块字,任何一个都是这样。

凡是夸张的笔画都是不受控制的、不规矩的和不受限制的。古人字形的变化是哪儿来的?实际上是允许夸张的笔画、夸张程度的不同,引领了风格的不同。同样是在方块中,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本的结构是死的,只有细微地方的变化,这是一个原则,方块内的不动,而决定字的风格的,就是那些可以细微变化的地方。夸张的不同,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有的字为什么老写不好,就是内在的笔画没有写好,内在的部位可以粗细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都必须摆均匀。可以夸大或缩小比例,但必须写匀。

要求趣味和变化,必须先有这个理,掌握了这个理再去变化,因此,临帖方法要变,观察的方法要变,思路要变,训练的模式也要变。

五、活学活用,意临不可或缺

搞创作要活学活用,创作时要有一些调整

▲ 隶书《 肥致碑 》局部

临帖中不可缺少意临的过程。照着写要往像里写,背着写要往熟里写,然后再照着写时往不像里写,虽然不像但怎么看还都像,然后再怎么看还都不像,在似与不似之间。

因此,一定要弄懂原理,直接照搬古人没用,照搬古人是没脑子,只是古人的手不行,得是古人的脑子才行。现在讲科学发展观,发展是必须的,能不能发展要看你能不能科学,科学才能发展,不科学还发展什么,事就是这么个理。要站在古人的基础上去把古人的原则借鉴过来,原则、方法、标准、规律、基本技法等借鉴过来以后,你自己要做一个加工厂,要思索、研究、试验,而科学的试验、合理的试验,才能是有效的试验,这样用在创作上才行。

六、切莫模式化,注意字的自然状态

阴阳的协调是书法的味道,端庄严谨是书法的核心

▲ 赵之谦《 许氏说文叙 》

中国书法的发展从来就没离开过统治者的意识,所以南北朝统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门,皇帝推崇王羲之,1700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这都是以统治者的意识为转移的。

那么,它追求的美是什么美呢?不是追求怪异的美,而是端庄的、和谐的美,端庄的美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严、肃穆、和谐的美就是虚实轻重等。书法的所有变化都在阴阳的学说当中,和谐来自阴阳的协调。所以,阴阳的协调是书法的味道,而端庄、严谨是正大气象,是书法核心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搞书法不能成家,就是他们认为搞书法是自己的事,“我就这么写,只要我觉得好愿意咋写就咋写”。

另外,隶书本来修饰美感就强,没有必要再去增强这种形式美感,不然就会把字工艺化、模式化。隶书的高级程度应是把形式美感弱化,而不是强化这种形式美感,要完全变成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增加用笔在纸上的平缓,在平缓的同时增加弹性。清代书家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碑的刻字变成了墨迹,把刻出来的字变成写出来的字了。书写性本身就是一种还原途径,陈洪授的放浪劲、邓石如的平和劲,赵之谦的结实劲等都可学,但真正的法则还要学汉,字法还是得从汉碑中来,也就是最终的原则把握还是要学古。

七、碑阴与碑阳——趣味与法度的互补

碑阳是正文,是给别人看的,碑阴则是说明

▲ 隶书《 张迁碑 》局部

汉碑分碑阳和碑阴,其背景知识对我们读帖和临帖有很大帮助。帖上的东西要会看,碑阳是正文,是给别人看的,碑阴则是说明。古代人刻碑永远都是正面规范、严谨,而背面随意、没那么多限制,对外的碑阳是规矩的,到阴面时就不讲究。

碑阳的正文讲究,刻工刻得也讲究,到了碑阴,写得不讲究,刻得也不讲究,写得随意刻得也随意,这种讲究与随意也反映的是一种刀法。因此,要把碑阳的东西方当成规范、法度,把碑阴的奇趣当成变化的手法。

研究学习碑阳时是为了取法学成规矩,其笔法的严谨、讲究、细腻、起笔、行笔、收笔等规范度都是碑的极致,而学趣味一般学碑阴。前边法度严、趣味差,死板,后边法度差、趣味妙,两者正好互补。

碑阳的规则法度虽然死板,但他也告诉你一种变化意识,这种意识虽然不如碑阴显得活泼、轻灵,却可用碑阴的起收笔的状态去改变碑阳里的那种状态,用后面意的东西去化前面法的死板。一味的夸张,一味的加粗,其实不是变化,只是让人看到我们思路上的一种混乱和模糊。当你理解了这些,就会在临帖时学到碑阳的严谨法度,规范技法,又会学到碑阴的率性个性,艺术趣味,两者结合使作品庄重而不呆板,轻灵而不轻浮。

八、临帖上不能出问题

临帖就是在继承,消化的去临,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

▲ 颜真卿《湖州帖》+《刘中使帖》、五杨凝式《韭花帖》

临帖就是在继承,你如果能消化的去临,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创作。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先不说艺术大师,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从出道开始一直到死在创作上永远都是一种向上的状态;二是他所有的创作,包括个性的张扬和他自己面貌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而不是破坏了传统的模式;三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体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

如果要成为大师,那还是要有见地的,有身份的,在书法界、艺术界始终都是最活跃的,而且是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准大师。而且从一出道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处在艺术发展的风头浪尖上,他是风云人物,引领着创作一辈子,再加上社会地位,独到的理论,而且他的思想、理念永远在别人前头,像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陆严少、黄宾虹,哪个大师不是这样。

九、通过学习从而获得一种原则

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

▲ 孙过庭《书谱》、于右任《草书千字文》

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活的东西、喘气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真正关注的不是技法,而是关注它的理念、理法和原则,我们临帖不是拿起笔就抄,甚至于还哼着小曲,这样你能写好吗?我们所有人写字上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那就是写得特别好的人绝对是研究它的专家,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是在通过字形结构,包括笔势、字势等的研究去获得一个原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帖,而不像有些人所谓的临帖只是抄了一遍内容,其它的要素与帖一点关系也没有。

所以,很多人临帖的点不对,有时候自己感觉写得像,老师不一定说好,写得不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不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好坏关键不在于像与不橡,而在于合不合理。

十、由动态的势去把握字的生命状态

临帖是取其外在的态势与内在的品格

▲ 吴昌硕《 临石鼓文 》局部

临帖不是要你临的多像,而是取其外在的态势与内在的品格。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运动状态,而且是一种生命状态。

对于书法,明眼人特别注重势,也就是运动状态的把握,民间写字,一般都是看字形、结构,而从专业上讲,则不是关注其字形结构而主要是关注字势和笔势。

势,主要是说一种劲或架势,一种运动状态。人有某种劲或架势,它反映了人的某种心态,字有某种劲或架势则反映了这个字的神采。表象反映出一种运动状态,却告诉你一个内心的东西,同时也就给某一笔画或某一个字赋予了一种品格。

因此,要通过这种字势和笔势的关注,去把握字的运动状态和生命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神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