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唐诗解读——李白之《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
瑶台:神仙的居所。
阴精:指月亮。
解读:
这首诗系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据说由鲍照《朗月行》脱化而来。
前四句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神话,将儿童对月亮的美好认识描绘得生动有趣。一个“呼”一个“疑”传达出儿童的天真与烂漫。于天真中透出一股清闲,于烂漫之中杂着几份奇想。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将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典故——仙人、桂树、白兔、蟾蜍融合在一起。这种生命图景给了诗人许多灵感,也给了诗人几份感叹:玄宗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朝廷权奸当道,边将擅权。故沈德潜说,此诗“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大唐时局晦暗不明,呈现出一片衰退气象。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最后六句诗人借古代神话中后羿射日的典故,诗人在呼唤能够力挽狂澜、惩时清浊的英雄,然而英雄不可觅,国势不可挽,诗人只能徒唤奈何,忧明月之盈缺有无,时局动荡不安。
全诗表面写明月,实则写时局,多处运用比喻,情感起伏难平,文辞行云流水,可谓此情难通,此志难申,卒章显志,诗人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