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唐诗解读——李白之《夜坐吟》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注:
夜坐吟: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七六收此诗,列于《杂曲歌辞》。
金釭:银灯。
北堂: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为妇女盥洗之处。
井泉:水井。
从:任凭,尽管。
梁尘飞:相传汉代虞公善歌,歌声高亢,能使梁上灰尘吹起。此处指歌曲美妙。
解读:
《夜坐吟》,乐府歌辞名,始于鲍照,内容多为抒写听乐曲时的感受。鲍照原诗为:
冬夜沈沈夜坐吟,含情未发已知心。
霜入幕,风度林。
朱灯灭,朱颜寻。
体君歌,逐君音。
不贵声,贵意深。
李白的这首诗,只是拟同题作。塑造了一个刚烈女子的形象,诗中女子追求的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相待、情投意合基础之上的爱情,否则即便对方虽出千万支动人的歌曲她也不屑一顾。联系李白的情感历程,此诗也算是诗人夫子自道吧!
全诗句式长短不一,各自组成三个层次。开篇四个七言句,渲染冬夜凄冷的气氛,烘托女主人公孤灯独照、沉吟悲啼的情状。接下来的八个三字句,以短促的节奏,将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夜已深,灯已灭,万籁俱寂,女子回想自己的丈夫离开她已有时日,耳旁想起他那些美好动听的歌声,他们曾经是那样地恩爱,两心无违,契合无间,可为什么要分手呢?
诗的最后两句——“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原来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声情不合,各分东西。
李诗与鲍诗想比较,虽说两首诗都是以女人公寒夜独坐沉吟展开诗意,都以长短不一的句式造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但意旨稍有不同。鲍诗写男女双方被音乐感染,彼此相爱,而李诗则强调“声情合,两无违”的结合,认为这才是婚后幸福的保障。同时,李诗在形式上发展了句数、字数,且在一句之中又多以字重加深诗意,表现了更加健康的情感因素。
因此,李诗所体现的爱情观,比鲍诗更进一步体现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它和盛唐时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相呼应,闪烁出一个新时代的精神。陈沆在《诗比兴箋》中认为,“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而知心之言不在多。苟于此心曲之一言既不合,则万语款洽皆虚文矣。”是为至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