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一个男子患了小便不通的病症,先后...
在元代,一个男子患了小便不通的病症,先后请了多位医生诊治,医生都开的是利尿的药物,用的这些药物后,病情不但没好,而且更加严重了。
医生们都是对症下药,但疗效欠佳,这名男子十分难受。病痛久久不好,无奈之下,只好再换医生来诊治。
经人推荐,他请了当时的名医朱丹溪为他诊治。
朱丹溪仔细摸了摸他的寸口脉,发现他右手寸脉相当弦滑,就对他说:您这小便不通,是痰饮导致的。您患的是积痰症,痰饮积聚在肺脏。肺脏在上,而膀胱在下,上部的肺气闭塞,所以下部的膀胱就郁阻不通。就好比是磨墨用的水滴,必须是上面的孔通透,然后下面的孔才能滴出水。
于是,朱丹溪按照肺部有痰积的方法开了处方用药,用涌吐药便病人大吐痰液。男子吐完,疾病如同未曾发生一般痊愈,小便通利,神清气爽。
小便与肺部痰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相互影响。
朱丹溪这下病上治的医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医所讲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道理。意思是说人体内部气息、血脉都在不停地循环运动,如果运行正常,那么人体的各个器官正常发挥功能,但如果气息、血脉运行不畅,人体就会产生病痛。
中医学的治疗也就从'通其不通'上下工夫。
早在东汉时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就提出刚刚吃完就沤吐的病症,可以用大黄这类通下的药物来治疗。
清代医家也说到呕吐病,如果小便通利的话,疾病也就好了一大半。
也就是说中医眼里的人体是一个功能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协调地发挥作用,人体才健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