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刘凌沧先生笔下的爱国诗人屈原

晨起听雨月未落,

满屋尽带温柔乡。

又是一年端午季,

青山绿水皆足仓。

粽叶艾草继续着不变的清香,

汨罗江畔流传着动人的传说,

热烈龙舟划动着千年的祈愿,

人们心中深藏着绵绵的思念 。

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物,

一个世代延续的传统,

共同汇聚成一个美丽的名字,

端午节。

在此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祝大家端午安康!

刘凌沧先生笔下的爱国诗人屈原

刘凌沧在表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时,颇费匠心地画过许多不同稿本。如1979年所作《屈原》头戴高冠,身着长袍,神情忧悒地行吟于秋风乍起、红叶翻飞、枯草摇摆的荒野,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思的情怀。

《屈子行吟》

刘凌沧 

镜心  纸本设色

87cm*45cm

1979年

   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藏 

1980年所作《天问》,是刘凌沧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许多中小学生历史课本、历史书籍多使用此版本的屈原形象,画中屈原身向后傾,一手握笔,一手指天,背景则是所谓「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的壁画景象,此像虽是白袍,但衣纹却刚劲如铁。充分发挥了刘凌沧精熟全面的传统功力,老将斫轮,巧密精思,合顾恺之、吴道子两种画风为一,用豪放劲健的笔法绘屈原,以细密精丽的笔线图壁画,一动一静,一疏一密、一雄一秀形成对比,充分表现了屈原发远古之追问的激扬之态。

《天问图》

刘凌沧

136cm*67cm

镜心  纸本设色

1980年

中华书局(台北)藏

1982年所作《屈子行吟图》题款仍作“屈原《离骚》”,在1979年所作《屈原》的基础上,新的屈原形象佩戴了一把长剑,衣饰赋色更为沉着丰富,身后增加了一位手捧书卷的侍女。对屈原形象的多次表现和反复斟酌反映了刘凌沧严谨的创作态度,以及他对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的景仰之情。

《屈原 离骚》

刘凌沧

镜心  纸本设色

68cm*137cm

1982年

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藏

端午节

让我们重温战国时期,

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人们喜欢端午是因为屈原的缘故,是屈原使这个节日平添了一种民族的精神,使它具有了绵长悠远的生命力,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我们有着更凝重的理解和感悟。

更新于 2020-06-26

来自作品集工笔画花鸟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