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礼儿新俗
这些日子,年关且近,于是,早晨,打开微信,各种祝福就会扑面而来。老的词儿,新的方式,让人应接不暇。晚上,表弟又送来若干年货,其中,又有酱油、醋和茶叶,都是我喜爱的东西啊!看着这些不同于小时候的年货,不由得感慨:真是老礼儿新俗啊!
老家流行拜年,上千年亘古不变。但是老家以往拜年的年俗是: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基本上延迟到正月十五。大年初一是村里邻里、同村人之间互访,不拿礼物,就带着浓浓的亲情的一句“过年好”就能够让整个村子都洋溢着温情。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亲戚之间的拜年正式开始。那个时候的礼物基本上是2样:点心,酒。条件好的再搭配点别的。但是这两样是必备的,仿佛拜年没有了这两样就跟没拿礼物似的,就显得淡了亲情的感觉。
给长辈拜年,一般是从正月初三开始,越早去越显得尊重,平辈之间的走动是要往后拖拖的。那个时候去拜年,基本上都要在拜访的家中吃上一顿饭的。炒几个菜,烫一壶酒,盘腿坐在炕上,唠唠一年的农事收入,聊聊亲戚的家里家外,一天的时光就在浓浓的温情中度过了。每到过年,基本上是家家有客人,家家去做客,过年下来,基本上每个人都会胖上一圈——吃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印象中也就这么几年吧,拜年有了改变,时间、内容和形式都开始变化。首先拜年的时间,也是从原来的正月初二开始,提前到腊月根儿——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就开始了,过了小年就开始有浓浓的亲情。然后是礼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酒和点心,而开始增加或者直接就是水果、茶叶甚至米、面、油乃是服装,可以说生活中用到什么,拜访的对象喜欢什么,就都可以当做拜年的礼物来赠送。再就是原来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这几年汽车更是日渐增多,满载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年货,穿梭在用亲情和友情链接的路上。吃饭,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在家里,很多人都去家外的饭店去吃了,更有的连年夜饭也在饭店里吃,也算是进步的表现之一吧!而远在他乡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的子女,不但可以用电话来拜年,更可以通过语音、视频来互动,彼此的笑容就在眼前,彼此的声音就在耳边,虽远在千里但确是近在咫尺的感觉。
手机又“滴”的一声,是拜年的短信来了。打开看后,暖意上心。放下手机,觉得虽然拜年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亘古不变的却是割舍不断的亲情、友情和中华民族特有的年的味道等千年的老礼儿,在时代的进步中也在不断地演化、进步,变成了现代化的新风俗,而这些新风俗中却有着传统的内里,内里中有着进步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