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习能力,看再多世界也没用
华章妹说
以下,Enjoy:
作者:孙思远
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
01 时间管理:如何利用早上的时间?
我们每天看起来有24小时,其实睡眠占据6~8小时,交通1小时,吃饭2小时,上班8~10小时,这还没计算堵车、加班、饭局等状况,时间总和就已经接近20小时了。而我们稍微堵堵车、约个会、陪陪老婆孩子爸妈,我们所有的时间精力就都消耗完了,哪里还有时间用来读书和学习呢?
“早起”这件事看起来是小事,但其实背后考验了很多东西,包括你的自律性、时间管理能力、毅力,等等,这些才是决定你能否提高个人竞争力的真正要素。
能做到每天早起的人就已是极少数,可对于顶级牛人们来说,早起只是开始。早起之后,他们还会完成一系列任务,让早晨变得更有仪式感。
冥想这件事情对很多朋友来说很陌生,但根据著名媒体人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的总结,他采访的200多位顶级牛人里,有超过80%的人每天都会进行冥想。
比如,好莱坞著名影星、加州前任州长施瓦辛格就说:冥想改变了他的人生。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冥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记忆力、帮助减压。最简单的冥想练习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背挺直坐在沙发上,调整呼吸,让你的精神世界安静下来。冥想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泡热水澡。
我们常说:自律即自由。谷歌的市场团队就喜欢招聘退役的奥运会冠军作为雇员,因为在谷歌看来,在年轻的时候就能获得世界冠军,是极度自律的表现,而这种自律可以帮助这些人在任何的工作岗位上胜出。
02 记忆:记忆力是无限的吗?
其实我们一直在亲手给自己的记忆力设限。
我们默认成年人的记忆力是不断下滑的,我们也很少做到专注地记忆一段内容,我们从来不缺少停止记诵的借口。而最后我们还要抱怨是自然的法则降低了我们的记忆力,这不是非常可笑吗?
在记忆一段内容之前,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开始诵读并尝试记忆,而是先静下心来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背这段材料?
我的目的是什么?
它对我的重要性是什么?
我以后会在什么场合用上它?
如果你能花上80%的时间思考你为什么要背这段内容,再用剩下的20%的时间来背诵,你就会发现你记忆的速度会大幅度提高。
除了记忆的目的,你还要思考,我记忆这段内容的兴趣点是什么?是因为它的话题很让我喜欢,是因为它的语句让我感到优美,还是它和我要做的事业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人能带着强烈的兴趣去记忆一段材料,他的大脑会非常聚焦、严谨、自律;如果一个人对某段内容没有兴趣,只是机械地记忆,就算你拼命地背下来了,你一辈子也找不到机会去运用这段材料。
记忆力是需要训练的,而且是能够随着训练逐渐提升的。我们的记忆不是一项能力,相反,它是一种习惯。想提升自己的记忆力,我们需要的不是假大空的决心,而是思考“我为什么要记忆它们”的动机。(We need why power not will power)
03 知识体系:三重心智加工理论?
我们平时所做的知识体系基本就是建一堆文件夹,里面分别放一些行业报告、趋势预测、微信热文。这种知识分类法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我们每个人要懂的知识好多、好杂,把知识管理变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仓库。但是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知识越来越清晰和简洁。所以,从结果上看,我们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第一重心智,叫做“自主心智”。它大致可以和“本能”等同,本能是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中获得的种种能力,不需要生下来后额外学习。比如我们见到老虎狮子会害怕,见到汽车会躲开……它们都是“自主心智”。
我们所有与工作技能有关的知识都要被储存到自主心智当中,因为工作技能的核心就是,帮助我们在“下意识”的状态下高效、准确地完成工作。
第二重心智叫做“算法心智”。它不是本能行为,而需要人类的智力活动。但它又不是天才所进行的复杂思考,而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对世界产生的认识。
如果我学习这个知识能帮我讲好一个故事提供更好的素材(比如历史、文学、生物学、政治学等等),那它就要被放到算法心智中,储存成“事实”,它们的目的是“能帮助我讲好一个更真实、更动听的故事”。
第三重心智叫做“反省心智“,指的是理性、思维和思考方式。
比如哲学、逻辑学、计算机理论,它们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帮助我们思考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丰富反省心智,目的是“通过思考,帮我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我学习的知识能帮我丰富思考的角度,或是与如何作决策有关,就要被放到反省心智中,不断回味。
04 与人沟通:预先说服术
分享知识只是为了实现一种自我满足吗,得到朋友的夸赞吗?
不是的。与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人分享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在潜移默化地建立自己的个人影响力。那些火爆的知识网红,他和你分享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总能让你特别感兴趣;那些人气火爆的旅游博主,推荐一个小众景点,就会让你很想去哪里度假。
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沟通秘诀”呢?
什么是“正向测试策略”?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验证某种可能性的时候,通常会顺着可能性的方向去寻找线索,而不是反向寻找线索。
比如,有人问你,你觉得自己是不是个正直的人?你会下意识地去搜寻过往的经历和记忆里,能证明自己正直的证据,比如考试从来不作弊呀,从来不对老板拍马屁呀,然后得出结论:哦,我自己是很正直。你根本不会去想寻找自己不正直的证据,比如你以前可能撩过女同学的裙子,还有可能偷偷找老师打过小报告,之类的。
预先说服术的精髓就是,你把你想要传达出的信息,用问句的形式先手向对方发问,把别人带进你的思维方式中。
比如你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开心,就问他“你是否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开心?”;你想让对方从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就问他:“你最近生活中有没有碰到什么特别温暖的事情啊?”让他顺着你的逻辑去思考,那你说服他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05 行动力:五秒法则
想想看,我们平时经常买书、买音频课,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刚听完课,我们觉得这个方法真好,我一定要执行!然后坚持了两三天,等三分钟热乎劲儿一过,又觉得怎么这么麻烦啊;
又过了两天,被一些事情耽搁了,就不再遵守听过的方法了;
就这样又颓废消沉了一段时间,我们幡然悔悟,唉,我怎么这么颓废啊,不行,我要行动起来,再去买一个教我怎么学习的课程……
《超级学霸》的作者经常早上起不来床,很抑郁但又没办法解决。有一天,她睡觉之前,突然在电视里发现一个场面,那是即将发射的火箭正在倒计时:5、4、3、2、1,发射!
作者突然灵机一动:我不是老起不来床吗?要不我试试把自己的起床过程想象成火箭发射,强行把自己从床上发射起来啊!她这一试,发现竟然非常有效,从此以后再也没拖延过,这就是所谓的“五秒法则”。
“五秒法则”背后有相应的科学依据。就以起床为例,早上起不来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你昨天没睡好,或者外面下大雨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最终是“我不想起床”这个感受,决定了你继续赖床的行为。
而这个“五秒法则”的精髓就是,它刻意屏蔽了你的感受,逼着你必须行动。这句话非常关键,我再说一遍:“五秒法则”的核心,就是逼迫你屏蔽自己的感受,直接进入到行动模式。
往往我们要改变一个原有的状态,一开始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特别大的。
就说赖床这件事,赖床很舒服,起床就要打破身体上的惬意舒适的状态,还得克服起床气和犯困等一系列难题,所以做这个动作所需要的“活化能”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容易拖延。
但是直接让我们的行动像升空的火箭一般,就强行把自己的“活化能”降到了非常低的状态。
关于作者:孙思远,远读重洋创始人。喜马拉雅FM《精读全球好书》主理人,罗辑思维《每天听本书》撰稿人。驻美多年,曾任新浪财经纽约站站长、首席记者,新浪网科技/财经事业部美东地区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