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柱子悬空屹立不倒百年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人审美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曾拥有过很多光凭文字就觉得美的建筑,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阿房宫,如“史无前例,惊人杰作”的圆明园,以及现在拥有的不少常见于诗人作家笔下的建筑,如“皓月千里,浮光跃金”的岳阳楼,以及“天南杰构,古建明珠”的真武阁。

一.奇特之处

真武阁闻名于世是在1962年,当时林徽因已病逝7年,梁思成娶了林洙,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事业一如既往,他考察了真武阁之后,发表了研究论文,说真武阁是建筑奇迹,于是引来了国内外建筑专家学者的轮番考察和参观,还有无数名人为之题词,同意梁思成“建筑奇迹”的评价,那么它奇在哪?

真武阁始建于唐朝759年,位于如今广西壮族玉林市容县,起初是容州刺史元结为了操练士兵,同时还能领略当地风光,于是建了一个经略台,真正变成真武阁,则是在明朝,1573年经略台上建起了三层楼阁,构成了如今期清新飘逸、舒展大气的独特画面,总的来说得有1262年历史,从明朝算的话,那就是448年。

它的奇特之处其实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地基用的不是石头,也没有钢筋水泥,而是用的河砂,所以这整个阁楼都是建在沙堆上的;二就是整个楼阁没有用过一颗钉子,全是精妙绝伦的木隼结构;三就是标题说的了,在二楼中间的四根大柱子,没有一根是结结实实落地的,全都悬空了3厘米,悬空的用意是什么?

二、现实意义

真武阁一共有20根巨大的柱子,其中8根直上楼顶,是整个建筑的支柱,还有4根看似不承担重量,但其实也承受了上层包括阁瓦、脊饰、楼板等的负荷,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不落地如何能承受重量?其实是因为这里运用了一个杠杆原理,说起来还蛮复杂的,总之就是8根通柱支撑起上下两层,然后中间用了72根挑枋,撑起瓦檐内柱。

这样一来整个真武阁就像是一架天平一样,呈现出一个少见的动势,还有前面说过地面也是河砂,又加上没有任何加固措施的斗拱,柱与榫孔之间也是松动的,乍一看虽然会以为是工匠粗心大意,但其实根本就是匠心独运,因为整个空间都是一个“动”的情况,那么当风过来的时候,风动它也动,风力自然而然就被削减了。

同时也是“动态抗震”的一个想法,此后虽然经历过明代万历33年、清康熙元年、乾隆元年、咸丰十年、光绪五年的5次大地震,当时真的是房屋倒塌,连城墙都开裂,到处都是东歪西倒的大树,但真武阁却岿然不动,立了几百年,而这种“动态抗震”的做法,外国人直到真武阁一百年之后才发现。

三、思想意义

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悬空除了现实意义之外,其实还有思想意义,前面说到过真武阁建造的时间是759年,事实上759年完美避开了武则天在位的690年-705年,还有唐宪宗在位的805-820年,这两位都是佛教的至高推崇者,在唐朝除了这两位之外,一直以来都是将道教看作是国教,即便喜欢佛教,也不必这两人魔怔。

所以道教的思想其实比佛教更深入唐朝群众的心,真武阁动势的构建原理,正体现出他们深受老子《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说法,这里“躁”就是“动”,本意指重是轻的根源,静是动的君王,强调“稳重”“轻浮”和“静止”“动态”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牵制的关系,是一种先进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于是美国教授劳伦斯·泰勒才会说:“这座建筑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知识、科学、精神上的结合。”当然不只是这座真武阁,整个中国的古建筑都强调“天人合一”“动静相宜”,这是中国独特的美学思想,遗憾的是现在这种思想正在远离中国,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玻璃大厦,让人回想起林徽因的字字泣血:“拆掉的话你们会后悔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