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树盆景如何创作?
文人树一词,这些年被盆景界炒得大红大紫。先是来源问题的大讨论,有说源于日本,有说源于文人画,也有说源于岭南素仁派,等等。一时间文人树成了中国盆景之中最高雅盆景的代名词,随后便是很多创作者的跟进,从大师到采桩户到爱好者,似乎手中没有一两盆文人树盆景,便很没面子似的。山野上的小老树,甚至小树,都成了抢手货,并美其名曰:文人桩!
▲赵庆泉大师用双干真柏创作的文人树盆景《相依》,充分展示了文人性格中的高洁、恬淡、清新脱俗的节气,濡沫相依的和谐。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表现了大师对景树的驾驭能力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十多年的刻意追求,变成了大道无形的天然,充分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于文人树的名称来源问题,我认为大可不必太计较。日本也好,素仁也好,真的很重要吗?其根本是什么?是其中的“文人”二字。我想这个“文人”,中国与日本的解读不可能相同。我们只能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解释“文人”二字。如果真的像有的朋友论述的那样,说日本的“文人”也要用中国的文化来解读,甚至说就源于中国的什么时代云云,那么再争论文人树的来源,还有意义吗?倒是很多人忘了根本,创作文人树的根本,首先要弄清楚“文人树”的内涵,然后才可以试着从“文人”一词的精髓上着手,进行文人树的创作。
▲赵庆泉作品《荟萃》(真柏),由多干真柏创作的文人树盆景,在充分表现作者的文人倾向之后,又着重在轻重、疏密上展示了大师的胸中丘壑。轻重缓急,随手拈来,却恰到好处。
“文人,文德之人,知书能文的人……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张修林《谈文人》)。”这里边的“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即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有独立自主精神。说白了,就是文人的节操或曰气节,也就是文人树盆景要表现的精神、精髓。
▲王选民作品《汉柏凌云》(柏树),枝法和谐、灵动,由点及面;舍利高古流畅,由面及点,同样是一种文人树的典范。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提到文人树,很多人便想到了文人画,特别是一些带有极端情绪的文人画。如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涛等,作为明朝皇室的遗民,为了生存,不得不避世,为了表现失国后的愤懑,其作品多隐晦地表现一些讥讽社会的东西,几条“白眼鱼”,几棵“怪头松”,这不能代表中国文人画的全部。其实,文人是多方面的,东晋的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神往的是桃花源,是标准的隐逸性文人;大诗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浪漫主义文人的代表;宋朝苏东坡“大江东去”式的豪放,同样是一种文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大融合,所以,在文人的表现上,也自然出现或重儒、或重道、或重佛的倾向,不可一概而论。
▲韩学年作品《向天歌》(山松)。在文人树的创作中,还有很多名家醉心其间,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对文人树的理解。早期的素仁盆景,以佛性的冷寂、虚冲,展示了盆景的疏落、冷寂、幽深。近年来,岭南韩学年先生,以其素仁格为代表的系列盆景,同样表现了作者对文人树的禅悟。而其浸润多年的山松系列盆景,更见功力。不难看出,他在文人树的创作上所下的功夫。
理清了“文人”的内涵,对文人树的创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真正经典的文人树盆景,在对美的创造上和“文人”的诠释上是相通的,但意境又往往不同,如何把握这种相通与不同,是我们进行文人树创作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韩学年作品《揽云》(山松)。《向天歌》、《揽云》等作是韩学年先生灵动活泼的山松代表,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文人情趣。简洁、凝练的树干,如铁划银钩,不正是文人画家笔下或滞或畅的线条吗?
文人的表现,是多方位的,文人树的表现,同样是多方位的。但“独立人格”,不可或缺。这些年,我也在文人树的创作上做了诸多的尝试,实践证明,嘴上说的是一回事,动手去做,又是一回事。看似简单的文人树创作,实际中的艰辛与艰难,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可以言说。经过不断的努力,以及与诸同仁、大师的交流,笔者总结了一些个人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人创作的一盆圆柏盆景,名曰《枯荣》。调整多年,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几易其形,方为现在的样子。但感觉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其一,简与繁的统一。文人树的简不是简单,更不是疏陋或越少越好,它是高度凝练后抽象的线条与位面的结合。过简往往是浮躁的表现,是沉稳与成熟的对立面,同样,更不能繁琐。过繁,则文人之味去也。
其二,生与熟的统一。生与熟的矛盾,是很多进行文人树创作的朋友感到棘手的问题。生了,让人觉得积淀不够,该表现的东西不到位;熟了,弄不好就俗了。
▲席有山作品《苍龙回首》(赤松),利用赤松天然扭曲变化的枝干,追求高古松的味道。
其三,个性塑造与树材的统一。个性,是文人树的灵魂,也是经典盆景不可或缺的东西,是文人树创作的根本之一。但个性必须与树材自身的品性相谐和。比如,有以石榴为文人树的,也有以老鸦柿为文人树的。如果仅仅欣赏它的古干老枝,不失为好的文人树素材,但若以繁花或硕果展示,就显得不伦不类。
▲席有山作品《清风图》(赤松),想制造一盆小老树,由于枝条过多,显得过于呆板。
文人树的创作,应该是多方位的,但只要把握其根本,就会少走弯路。最后,以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的一段名言作结:“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这就是书法界备受关注与争议的“四宁四毋”。或可为创作进入熟滑之时,欲求创新或突破的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转自:花木盆景杂志社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