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家庭必备
中药所以能治病,与药物自身的性能(药性)有关,而前人认为药物多有偏性,故明代张景岳说:“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盛耳,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是说只有用药物的偏性,才能纠正疾病的偏胜。
清代徐大椿(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胃。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白芨味苦,功专收敛,肿毒疮疡,外科最善。
22、蛇床辛苦,下气温中,恶疮疥癞,逐淤祛风。
23、天麻味辛,能驱头眩,小儿惊痫,拘挛瘫痪。
24、白附辛温,治面百病,血痹风疮,中风痰症。
25、全蝎味辛,祛风痰毒,口眼歪斜,风痫发搐。
26、蝉蜕甘平,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睛。
27、僵蚕味咸,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28、蜈蚣味辛,蛇虺恶毒,止痉除邪,堕胎逐瘀。
29、木鳖甘寒,能追疮毒,乳痈腰痛,消肿最速。
30、蜂房咸苦,惊痫锲丛,牙痛肿毒,累疬肺痈。
31、花蛇温毒,瘫痪歪斜,大风疥癞,诸毒称佳。
32、蛇蜕辟恶,能除翳膜,肠痔蛊毒,惊痫抽搐。
33、槐花味苦,痔漏肠风,大肠热痢,更杀蛔虫。
34、鼠粘子辛,能除疮毒,阴疹风热,咽痛可逐。
35、茵陈味苦,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
36、红花辛温,最消瘀热,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37、蔓荆子苦,头痛能医,拘挛湿痹,泪眼可除。
38、兜铃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热久嗽。
39、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40、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41、橘皮苦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42、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祛瘴疫。
43、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44、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风搐自安。
45、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疼,嗽呕堪入。
46、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47、槟榔辛温,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
48、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49、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50、扁豆微温,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中药功效特性中的“第一药”
1、祛风第一药——防风
2、咳喘第一药——苦杏仁
3、疏肝第一药——郁金
4、活血第一药——丹参
5、补气第一药——人参
6、补血第一药——当归
7、补脾第一药——山药
8、补阴第一药——女贞子
9、补阳第一药——鹿茸
10、活血通乳第一药——王不留行
11、温理第一药——黑附子
12、攻下第一药——大黄
13、清热第一药——生石膏
14、泻火第一药——黄连
15、降气第一药——沉香
16、妇科第一药——益母草
17、消食第一药—神曲
18、清痰第一药—贝母
19、退黄第一药——茵陈
20、安神第一药——酸枣仁
中医药是5000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早在2000年前就已具雏形,历经各个朝代,逐渐形成完整的中医学,中医讲究顺应自然,金石草木皆可入药,至今中药已有12800余种。
掌握所有药材特性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就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书中,所涉及的药物不过也就200余种,但却能妙手回春,祛除恶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配伍精妙,另一方面是所选用的主药(君臣之药),都是中药界中的将帅,能独当一面。因此药不在乎多,而在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