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老城故事】“ 磨卜脐 ” 中的人民广播站
晋城县人民广播站
艰难创业史
晋城广播站,原址在县委机关大院里,有人说广播站的位置是县委机关的“磨卜脐”(如同碾磨中间的眼、人的肚脐眼一样处于中心位置),地处晋城的政治中心,又是搞政治宣传的单位。70年来,晋城的广播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收音室到有线广播,从木制杆到水泥杆,从有线到无线,到现代化电视台的漫长岁月。
1949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为晋城配备了一台苏制电子管收音机,这是全县的第一部收音机。晋城第一次听到了由无线电传来的声音。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一件事。整个县委机关、县政府机关都沸腾了,大家纷纷涌到办公室观看和聆听那个神秘的木匣子发出的美妙声音。县委办随即决定县委机要员和宣传部文化员邢玉枝担任了收音员。
收音员要全面、准确地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新闻,供县委、县政府领导传阅,县领导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部署全县的工作,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
1952年,县工商联合会在河南购回一台25瓦的扩大器,县里马上组织人员在县委、县政府大院、大门口、南大街最繁华、人流最多的小十字沿街店铺安装了5只低限喇叭。收音员、广播员在中午和晚上分两次通过扩大器把收音机里的声音定时向县城的干部、群众传播出来,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可以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节目。
1952年,晋城县委县政府委托县供销社从太原购回10台直流电子管收音机和电唱机,分别拨给巴公、南村等10个区分委。并为各区培训、配备了收音员,至此全县有线广播事业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
1956年初第9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作出了《面向农村,发展农村广播网的决定》,县委成立了以县长张秉功为首的晋城有线广播站建站委员会,并从宣传部、商业局等部门抽调骨干到省广播局培训学习。9月,从原县委中院拨出10间办公房,其中6间作为办公室,4间作为播音室和机房。再次从郑州购回功率较大扩大器一台,在大院里架起高14.5米、长26.3米的收音天线,县城的大街小巷安装了动圈喇叭14只,全县喇叭总数达550只。
1957年1月,晋城广播站开始试播,只是人员不够、业务不熟,只转播中央人民电台和山西人民电台的新闻联播。如县里有重大事项,则请关领导发表广播讲话。12月开始播放本县自办节目。
为了解决有线广播的物资供应,1958年11月,在小十字建起了县广播器材服务部,基本满足了有线广播配件供应和维护。
1960年,全省农村有线广播村村通现场会在晋城召开,受到了与会者的赞扬和省地领导的表彰。
1962年,晋城广播站在全省率先推广了载波技术,省局在晋城再次召开现场会,并号召全省广泛推广晋城经验。
上世纪50年代,一切都很落后。就连一个说普通话的播音员都难找,当街上方匣子传出操本地口音的,而且毫无气质的“晋城有线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有气无力的话音时,不知是线路问题,还是喇叭音响不好,或是咬字不清,好似“晋城有个“王八蛋”,使人们当笑话流传。直至晋煤集团落户晋城以后,讲普通话的人才多了起来。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广播站招聘一会讲普通话的年轻女子,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晋城有线广播的普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县城到农村逐步发展。1971年,全县广播线路达到了362杆公里,收听喇叭达到了35600只,平均每两户一只,实现了院户有喇叭。扩音设备由10千瓦增加到30千瓦。1972年全省“专杆专线、户户通”现场会在晋城举行。1972年10月,晋城有线广播站更名为晋城人民广播站。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半导体收音机的普及,木匣子喇叭逐渐地冷落了。后来晋城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中波技术和无线电台广播,直至80年代有线广播被淘汰。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这是客观规律,有线广播和木匣子喇叭,是当时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在那年代里,它为县委、县政府时掌握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工作安排,指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丰富老城干部、职工、群众及全县百姓的政治文化生活作出了一定贡献……作为一个老晋城人应该牢记那段难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