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垃圾治理普适知识的研究

垃圾治理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来实现。垃圾治理的每一件具体事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每一件具体事又都具有共性;共性是普适知识的体现,普适知识形成垃圾治理本体;正是这些共性让每一件具体事归属垃圾治理本体,从而可称为垃圾治理;垃圾治理带有显明的实践性和特殊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本体性和普适性,垃圾治理是体与用的统一。
认识垃圾治理的共性和本体的关键是提炼垃圾治理的普适知识。所谓垃圾治理的普适知识就是所有垃圾治理实践与应用共同拥有的知识,包括垃圾治理的概念、架构、准则、流程、约束等。普适知识是所有垃圾治理实践与应用共有的,可用来鉴别一项活动及其方式方法是否属于垃圾治理,回答“真与假”问题;普适知识是一把尺子,用来检验垃圾治理实践与应用所拥有普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判断一项活动及其方式方法是否适用于垃圾治理,回答“好与坏”问题。
首先,给出垃圾治理是什么,包括垃圾治理定义、原则和特征。垃圾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共同处理垃圾事务的所有活动及其方式方法的总和,垃圾治理的内涵是政府与社会共同处理垃圾事务,垃圾治理的外延是所有垃圾治理实践活动及其方式方法所形成的类别;垃圾治理要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社会化原则,垃圾妥善治理还要做到集约化和人民满意;垃圾治理带有“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协商共治”和“维护社会秩序、效率、正义与公平”的基本特征。
天地赐人以万物,人损万物成垃圾,正如惠特曼所言“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这是资源变成垃圾的过程;垃圾治理要将垃圾变成资源,并与商品正生产闭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垃圾治理有自身的世人物事及其客观规律。“人”是垃圾治理主体,“物”是垃圾治理的物质资料,“事”是垃圾治理事务,“世”是由人、物、事组成的垃圾治理体系。事因人物而设,体系因事而成。
垃圾治理是一项经济活动,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现经济学意义下的理性、经济、效率与公平;又是一项社会活动,重在全社会主动自觉参与,实现治理意义下的共治、效益、正义与公平。垃圾治理要建立基于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相统一的权利观,实现权利、责任、义务的互生共长。
其次,给出垃圾治理做什么、怎么做和谁来做,强调基本任务、基本要求、必备意识和4种动力。垃圾治理要坚持底线意识、红线意识、经济意识、公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发挥推行、实施、体系及其互动4种动力的作用,依赖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社会自主自治网络体系和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推动圾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资源化利用和处置及相关的物流活动,实现垃圾妥善处理和妥善治理。
垃圾治理要研究垃圾治理的世人物事及其客观规律,掌握垃圾治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因势而变,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因时而进,因地制宜。垃圾治理要做好4件事:配备人与物,构建人物结构;设置事务,推动事务进程,构建事务结构;规划体系,形成体系结构和达至垃圾治理表象结构;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事得体、体用俱全、体系简单高效、有序和谐和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社会化、集约化、人民满意”。
第三,给出垃圾治理体制机制和治理体系,描述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共治架构或关系,介绍垃圾治理体系和垃圾处理体系,指出垃圾治理本体具有绿色低碳基因,进一步强调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集约化”的绿色减碳作用。

第四,解读规范垃圾治理的固废法,介绍法律规定的原则、制度、义利及法律责任。

第五,介绍垃圾治理规划,这一重要却常被轻视甚至高高挂起的垃圾治理工具。

最后,探讨垃圾治理之道,如何通过思考求得良知,实现垃圾妥善处理和妥善治理。

垃圾治理普适知识来源于垃圾治理实践与应用知识,是认识垃圾治理实践与应用的共性、认识垃圾治理本体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反过来,垃圾治理普适知识也是对垃圾治理实践与应用的基本约束,不具有垃圾治理普适知识的任何实践与应用都不能称为垃圾治理实践与应用。

垃圾治理想要达到善治境界,便要注重实践和适用,更要研究垃圾治理的普适知识,做到体用俱全,好比园艺师构造盆景,只有在掌握盆体特点的基础上造景,才能构造出盆、景交融的意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