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

1

一街之隔的饭馆倒闭了,空出了一栋面积不小的楼房。人们好奇地猜测,下一家会是一家怎样的饭馆,以及哪种菜系的生意能够更好。毕竟这里已经倒闭了好几家饭馆了,川鲁潮粤四大菜系几乎无一幸免。

不几天,社区业主群里揭晓了谜底,一家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将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业主群里突然变得欢欣鼓舞,各种代表高兴和兴奋表情包袭来。有孩子的家长,因为有了一家“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就在家门口而兴奋不已,一位家长甚至煞有介事地说,“下课就能到家,这样就能节省路上的时间复习功课了”。

那语气,简直就像自己的孩子,赢得了在起跑线的上的竞争。

没有孩子的家长,除了个别沉默之外,都开始为未来孩子可能享受的便利而兴奋。甚至有人开始探讨,随着这个就在家门口的教育机构的到来,自己家的房子会不会升值,租金会不会上涨。不过,这个话题刚一开始,就被其他家长“斥责”为“没有梦想”。

这个业主群迎来了自诞生以来最有共识的时刻。他们都是北京市海淀区的家长、准家长以及未来的家长,这里是中国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区域。

不过,对于有着“家长”这一特殊身份的人来说,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2

这一幕,发生在公元2019年初夏的北京市海淀区。一个多月以后,来自这个区的高中生,将占去这一年北京高考700分以上高分区段的很大比例。他们将会把北京传统的教育强区——西城区甩在身后。

海淀家长有很多“黑话”,不是家长的“听不懂”,比如海淀六小强。海淀家长还知道很多“隐藏版”的校训,比如著名的人大附中,他们的隐藏校训是:今天不努力,明天上隔壁。在这所时常诞生高考状元的中学隔壁,是中国人民大学。当然,海淀家长曾流传着一个关于它的戏谑性的名字,叫中国人民中学附属大学。

从人大附中向北,便是中关村所在。那里是海淀家长的“麦加”,他们会以天为单位,履行着他们的朝圣之旅。互联网并不是他们的梦想,那里是黄庄,是北京顶级教育培训机构的聚集地。每周一次的“朝圣”会被视作标配,每天一次的“朝圣”或许才能“守的云开见月明”。

攸克君曾经看上一辆二手车,奔驰S320,车龄只有一年,里程确有30000公里。车主是一位住在“通利福尼亚”的公司高管,在那里,他有一栋价格不菲的联排别墅。当被我好奇地问起,一年怎么跑了30000公里时,他回答是每两天一次的从“通利福尼亚”到黄庄的朝圣之旅——陪同孩子去上补习班、培训课,再加上几次自驾出游,于是铸就了30000公里 这个数字。

不堪忍受这个漫长的朝圣之旅,1年多以后,他也成为了“海淀家长”。

3

海淀家长有各种聊天群,却很少探讨学区房的问题。相比那些在西城区的家长,热衷于探讨各种西城区学区房所属小学的对口直升中学,并且盘算如何一劳永逸的时候,海淀家长买下的学区房,却只是一张入场券。

海淀家长的孩子们,没有“直升”优秀初中的机会。要想进入人大附中这样的名校,他们必须面临激烈的竞争。在这个意义上,学区房对一个家庭财力的比拼,只是一次小小的检阅。在拿到这张比赛的入场券后,一个家庭将被送上赛道。

这以后的比赛与竞争,不仅是财力的比拼,更是家长精力、毅力甚至是智商的比拼,即使拥有金钱,除非富可敌国,也未必能走向胜利的终点。一位海淀家长曾这样对攸克君感慨,在海淀铺就的这条赛道上,她找回了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优越感”,因为,在著名的龙校,那些数学题,那些比她有钱得多的家长,根本做不出来。

她相信,儿子继承了她优秀的智商基因,因而浪费、耽误不得,在公司,她要受到资本的驱使而毫无还手之力,而在这里,假手自己优秀的儿子,可以将比它有钱得多的人“斩落于马下”,而后者却毫无还手之力。

“他们连二阶导数都不记得了。”这位骄傲的海淀家长说。

4

海淀没有多少外企,即便那些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在这里,也不会雇佣大量的外籍员工。但是,在海淀区的住区里,却总能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熟练地骑着自行车、电动车甚至滑着滑板,穿行于人流之间。

他们不是外商,也不是白求恩,他们是外教,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陪着还没有上小学的孩子们说外语。海淀家长是十分苛刻的,他们有时会在意他们的口音甚至血统,比如,一个金发碧眼、面容姣好、发音地道的英国外教,在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姥姥家的中国血统之后,因为“混血”,而遭到海淀家长们的非议。

自己就有着优秀教育背景的他们,可以区分鉴别出外教水平的高低,发音的纯正。在这里办国际幼儿园的都知道,最受欢迎的外教是:标准英音、美音 白人。如果他们只会个别几句中文,那就再好不过了。

海淀家长为此阔绰的出手,目的之一,只是为了孩子能讲比自己更为流利的英语。于是,一个段子诞生:一个家长问,孩子4岁,词汇量1500够不够?另一个家长回答,在美国够了,在海淀不够。

5

竞争与淘汰带来的焦虑感,将伴随海淀家长至少12年甚至更长。海淀家长的鄙视链,并不是学区房,而是精力甚至智商。在黄庄的“圣地”,刷题的队伍,一半是他们的父母。

另一位海淀家长曾在“喝醉”之后痛苦地对攸克君感慨,他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就是别人孩子家长能够10分钟解出的数学题,40分钟过去了,他还无从下手。那时,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应该在10几年前选择和那个学习成绩好,但长得并不美丽的前女友结婚,理由很简单——至少有人辅导孩子功课,至少培训班的“名师”们,在高水平的授课之余,还可以表扬一下家长的辅导功力。这也能成为孩子的骄傲。并且,能够为优秀的智商遗传,而感到欣慰。

这并不是没有道理。遥想当年海淀上地,当年的几所学校,成绩不值一提。但是,随着更多的学习优秀的程序猿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程序猿的孩子们,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将这些一般的学校考成了“牛校”。连周边买房的人都跟着沾光,靠着高知程序猿的孩子,他们的房子,居然变成了学区房。

他们曾是应试教育的批判者,然而,当他们为人父母并开始思考与孩子前途有关的一切时,他们会放下批判者的面孔,成为应试的顺从者。因为他们发现,没有什么比考试和成绩更加公平和理想。

6

海淀家长是“北京孩子上名校更容易”论调的坚决反对者。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北京人。通过二十来年前的高考选拔,作为成绩最好的他们,得以“落户”北京,成为他人口中的“北京人”,继而又有一大部分人成为“精英”。

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深知,他们的孩子,面对的竞争范围并非在在北京,而是不断地、通过各种选拔、筛选和淘汰,进而落户于北京的家长,他们可能是高校教师、政府公务员、企业管理层、技术工程师, 他们的孩子如今已经互为竞争对手,他们拥有一样优秀的基因,一样的强大的支付能力,一样“教好孩子”的坚定毅力。这样的竞争,何其惨烈。

那些键盘侠们激烈反对和抨击的北京所拥有的“高考不公”,受益者却很可能是他们上一代的同乡。在高考面前,他们的区别是父母一代造就的。他们的上一代中,优秀者来到并落户于北京,他们中的一大部分,成为了海淀家长。

他们以竞争的方式胜出,这样的经历便决定他们为孩子选择的路径与方式。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富可敌国,孩子的命运仍然只能在竞争和淘汰中不断上升,他们是上一代人中的佼佼者,他们PK掉了他们的昔日同乡,但现在,他们需要PK 的,是和他们自己一样的对手。如今,还诞生了一种名为“考二代”的新物种。

又一位海淀家长说,在海淀,每一个孩子的竞争,都是一个家庭的竞争。孩子可以懈怠,但家长难以停步。

7

海淀家长从来没有诗和远方,他们的苟且,是孩子的试卷和陪读的课堂。

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很少能看到去SHOW全球旅行的美照,他们更愿意把孩子送出国门游学,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哪怕是只有不到5岁的孩子,海淀家长们在安排假期的行程时,首先考虑的也是能否到英美国家参加一下当地优质幼儿园的短期课程。毕竟,那是孩子语言学习最为敏感的时期。

海淀家长珍惜每一个假期。他们带着孩子去上每一个补习班、每一个培训课确实不假。但是,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海淀家长一样会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业,他们害怕的,只是当自己的孩子遇到难题未解时,自己无能为力。他们更怕的是听到老师的善意的提醒,“请家长重视起来”。

打开高德地图,海淀区的堵点,几乎没有太多的商业中心。能够带来“堵车”的堵点,除了中小学校,几乎都是各种办有各种培训和教育机构的写字楼和商场。一日,在海淀黄庄的某个写字楼前,两辆宝马追尾,路人本满心期待着一场争执的爆发,好戏的上演。

然而,当双方看到,对方的车上都坐着上补习班的孩子时,便相逢一笑,互相劝慰,然后各走保险而去。没有梦想,但有信仰。

★ 特别提示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