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白玉的主要产地——于田
于田县是和田地区人口较多、绿洲面积比较大的县城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富庶之都—扜弥国所在地。
历史上是佛初传西域之地,也是兵力最盛、人口众多的绿洲大国。于田县县名历史上为“于阗”,后为简化汉字地名的书写,1959年国务院决定将“于阗县”改名为现在的“于田县”。
于田县素有“白玉之乡”的美称,流传着一些关于玉的传说。值得一提的是,于田县在清代至明国时期是与和田、叶尔羌一样重要的三大和田玉产地之一,也是历史上和田白玉的主要产地,具有悠久的采玉历史,时间最长可追溯到唐代,清朝统一新疆后,于田玉被开采、贩运和进贡。
在清代大致经历了民采(1761年以前)、官民合采(1761-1821年)、民采(1821年以后)3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杨家坑”、“戚家坑”所出产的和田白玉,经过雕琢加工,几乎与子玉质量无异,品质优良,备受青睐。成立于1957年的于田县阿拉马斯玉石矿,是世界罕见的白玉矿山,在其地表及浅部主要是优质的白玉和青白玉。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国内和田白玉山料的主要供应地,是我国目前唯一出产白玉的玉矿。我国地质工作者根据阿拉玛斯玉矿床的地质特点,在世界首次建立了和田玉矿床的成矿模式,对和田玉的成矿理论做出了贡献。
于田县境内昆仑山脉中段的喀什塔什塔格,就被当地人称为“群玉之山”,这里是历史上一处重要的和田玉产地,开采的矿点有四五处。在这里从克里雅河到柳什河,以阿拉玛斯为中心长十余千米、宽100-200米的地段,有包括阿拉玛斯玉矿床、冰斗河玉矿、赛迪木拉木、依格浪古玉矿床等几处矿床及特点。比较著名的就是阿拉玛斯地段,它位于于田县柳什村东南,克里雅河支流的源头,矿区海拔4500米,距离近的公路线40千米,交通困难,自清代到今,断续开采约200多年,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坑”、“戚家坑”就在这里的阿拉玛斯地段。1995年,于田县的一个维吾尔族采玉人,在于田境内昆仑山深处的海尼拉克发现了一个白玉矿,最后竟然开采出了18吨洁白细腻的优质和田白玉,曾轰动一时,被称之为神奇的“95于田料”,此人也成为了于田赫赫有名的大富翁。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丝绸之路科考队,在于田县所属海拔5000米的克拉塔拉山,还发现了一处目前世界上储量比较大的蛇纹石矿脉(岫玉),矿脉长达10度千米,经初步估算,储量有几十亿吨。
目前,于田县开采玉石的矿点主要是阿拉玛斯玉石矿,仍然在“杨家坑”、“戚家坑”原有的坑口开采。2008年该矿法人代表安举田介绍:从1957-1984年,共开采玉石95.65吨。目前正常年份于田县4个矿点每年产玉8-10吨,主要以白玉、青白玉为主,所出产的山料质量最好的仍然是阿拉玛斯玉石矿,目前每年出两三吨玉石,一般最好的玉每千克1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