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回复“晚安”,送你一条特别的推送
“原生家庭”这个词刚刚出现时,便成了一种现象的代名词。
前几日,微博热搜上又挂着“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这个话题有1891.5万的阅读量,8000多条的讨论。几乎每一条都写满了遗憾。
网友A说:“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从骨子里改变不了的,那种感觉好像自己永远都在跑,但永远都差那么一点。”
网友B说:“出来以后再也没有想过要回家。”
网友C说:“原生家庭很重要,你也很重要,它无法改变,但是你可以。”
....
我们愕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性格的缺陷,大都是从不幸的童年所衍生出来。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其实是在谈论些什么?
高晓松曾经在《奇葩说》上坦言道,自己从小没有问过父亲任何一个问题,并且在现场重复了三遍这句话。
之后高晓松又说,自己在长达20多年的一段人生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等。
直到40岁之后,他才慢慢地,真正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真正的走了出来。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曾坦言:“我要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会觉得踏实。”
陈乔恩参加亲子真人秀《旋风孝子》时自述,幼时母亲爱用巴掌打她,还会把枯树枝捆在一起一把打到出血,这些都让她胆战心惊,甚至听到母亲走路的声音也会害怕。
而现在,虽然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反抗,但是一提起这些还是不寒而栗。
正如荣格所说,“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世界。”
武志红在《奇葩说》上回应道,家庭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缩影,而个人是整个家庭的缩影,谈论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的眼睛,开始关注到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理疾病,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群体呢?
在大环境的指引下我们发现,这是原生家庭烙印,在我们性格和三观中的延续。
我看过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深受着原生家庭带来伤害。
一方面,居高临下的睥睨着当代家庭的教育模式,对这种家教观念进行疯狂的言语鄙视。
告诉自己,已经是这种教育模式的牺牲品,不会对自己未来的儿女,进行己所不欲的“莫须有”的鞭挞。
而在另一方面,我以为原生家庭只可能影响自己的后代。我惊讶的发现,原生家庭它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它如同空气一般。
持续渗透在你的三观,你的处事为人,你的社交能力,和对未来的希冀之中。
这种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就好像被蚊子叮咬,当时给你留下了一个脓包作为礼物。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看到这个包,还是会想起当时被叮咬的情形,以及越搔越痒的后劲。
《都挺好》这部剧走入大众的视野时,我们便开始拿着放大镜,来放大我们自身家庭带给我们的剧烈影响。
看到苏明玉时,我们倏然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不是一个人。
暗暗羡慕他人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人际,坦然面对自己,并更加怨恨为何父母不能选择,为何父母要打着爱的名字这样伤害自己?
那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究竟是在谈论什么呢?
我们是在抱怨父母的不称职吗?
我们是在怨恨命运不公的安排吗?
我们是在发泄内心的愤懑吗?
就像蚕蛹会破茧成蝶一样,便开始寻找一条通往自己的归途。
Papi酱的人生排序我一直都很赞同,我们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开始审视我们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时,我们才开始学会真正的爱自己。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工具坏掉、不正常工作时,我们开始仔细检修,检查每个部分每个零件是否合格,是否运转。
尼采曾经说,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我们曾经拼命渴望脱离这样教育模式,即使自己已经成为了它的牺牲品,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他人身上。
不再让他人,再成为我们敏感情绪、负面影响的受害者。
当我们审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弊端时,也是否想过:作为操纵者的父母是否也在思考,为何自己没有扮演好父母亲的角色呢?
爱自己,是宇宙终极浪漫的前提。
寻找自己,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课题。
如果说原生家庭的影响让你痛恨人生,消极面对生活,那么为什么不以此作为起点,开始踏上归于自我的征程呢?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有一种英雄主义,即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三毛也曾说:“生命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白菜豆腐,我都要尝一尝是什么滋味,这才不枉来人间走这么一遭。”
我知道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孩,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为内心的小孩不曾被满足、不曾感受到爱。
前半生父母守护你内心的脆弱,看守着你的小孩长大,我们都知道他们做的不那么尽人意。
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段路程里,为何不自己好好照顾那个小孩呢?《圣经》里面说“爱是恩赐,爱是永不止息”。
我不相信你完全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能力,我相信你只是太过保护你内心的小孩。
而忘记了在这个星球上每一朵花,每一片云,每一棵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你表达爱意:你还是被爱着的。
毕竟爱的反面不是恨,是原谅啊。
文 | 毒哥&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