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的艾灸取穴以及艾灸方法

中风后遗症是指在脑中风发病一年后,还存在半身不遂或者语言障碍或口眼歪斜等症状,就叫做脑中风后遗症。该时期也叫做脑中风后遗症期,与恢复期相比,恢复速度及程度较慢。脑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

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造成中风后遗症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气血痰湿淤滞、经脉郁阻不通,可以用艾灸治疗中风后遗症。艾灸疗法能打通郁结、平肝息风、活血化淤,令身体逐渐康复。

中风后遗症的艾灸方法

促进脑循环

足三里穴

绝骨穴

百会穴

足三里(膝盖下四横指位置)、绝骨穴(脚外踝尖上三寸)、百会穴(两耳对着的连线和头顶正中线相交)这三个穴位艾灸,可促进脑血管循环。足三里和绝骨穴可同时用艾灸盒灸15~20分钟,头顶的百会穴要请家人帮忙拿艾条在离穴位1.5厘米处灸5分钟,别烧到头发。

增强上肢力

肩髃穴

肩髎穴

曲池穴

合谷穴

肢体麻木或力量差的患者,可艾灸肩髃穴和肩髎穴(手臂平举后肩部有凹陷的小坑前是肩髃后是肩髎);改善前臂力量则可对曲池穴(曲臂后,肘横纹的末端和肘部骨头尖连线的中点)和合谷穴(手背虎口)艾灸。每个穴位灸五分钟。

下肢灸两穴

阳陵泉穴

环跳穴

增强下肢力量则可以灸阳陵泉穴(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和环跳穴(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两个穴位,各灸五分钟。

控制尿失禁

气海穴

关元穴

尿失禁或尿不出来可取气海穴(脐下1.5寸)和关元穴(脐下三寸),各灸5分钟。

气海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注意事项

建议患者每天灸一次,每次别超40分钟,半个月到一个月就可以看到效果了。但别空腹艾灸,灸时要保持室内空气通畅。灸前灸后注意保暖,灸完喝1~2杯水。局部有溃疡和感染的患者和低热患者,就不要灸了。糖尿病患者感觉不敏感别离灸条太近,以免烫伤。此外,艾灸时若感觉不舒服要及时找医生指导。灸完如果有晕、出汗的情况,属于晕灸。

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效的穴位以及外敷方法,即把人参切成片,矢用纱布折叠成一厘米见方的一小块,然后置一小片人参于纱布之上,贴于太白穴处,再用矢用胶布固定。记住,两侧太白穴上都要贴。每次贴上后,要持续12小时才取下。隔天贴一次就可以。

太白穴

有些朋友们平时总是爱发脾气,有些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不调,这些都是与肝系统有关的症状,平时都可以用三七切成片或打成粉,外贴于两侧太白穴,方法同上,也可以同时用人参和三七,一起外贴穴位,补脾又益肝。

有些朋友如果对矢用的胶布过敏,那就采用按磨好了。不过,按磨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约也能补脾。

太白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丙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约薏米粥。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