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登娄山关赏伟人词 ‖ 袁征
袁 征
驱车告别了浅夏的鹭岛,我们一行4人在返回成都的途中,登上了闻名遐迩的娄山关。
娄山关景区(袁征 摄)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的大娄山最高处,海拔1576米。它南扼黔桂,北临巴蜀,地势险要。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是贵州进入川渝的重要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播州土司杨应龙与明王朝分庭抗礼,令骁将苗军踞守娄山关。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二月,朝廷派官兵都司王之翰率兵进剿,被杨应龙军击败,血染娄山关。第二年(1594年)春,四川派遣参将郭成、总兵刘承嗣统兵征剿杨应龙,败于娄山关以南白石口,全军覆没。其后,杨应龙聚万兵马进攻四川,血洗綦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朝廷以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务,讨征杨应龙,调集24万兵马,分八路进攻播州。蜀将刘綎由綦江出兵,直抵娄山关。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13道排栅、挖深坑,凭险守关。刘綎仰视娄山关叹息。关上箫笙鼓乐,猜拳行令,竟安然无恙。翌年5月,刘綎间道攀藤爬岩,偷袭娄山关,夺得天险,为平播之役打下基础。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土司奢寅周起兵反明,陷重庆,破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
清顺治四年(1647年),李定国、孙可望率农民起义的“大西军”,经綦江进攻娄山关,大败守关清兵,横扫大西南。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杨龙喜率农民起义军攻下桐梓,占据娄山关,直捣遵义。
清咸丰九年(1859年),号军攻占娄山关,袭据鼎山城。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属曾广依部为支援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由四川向贵州进发,攻占娄山关,与黄号军、白号军共同奋战,所向披靡。
娄山关景区(袁征 摄)
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三哥告诉我们,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敌军大战娄山关。经过这场战斗,红军将士伤亡100余人,歼灭敌军600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因此,有人称娄山关是中国革命的转运之关。
如今,娄山关已成为国内的一个红色教育基地、AAAA级旅游景点。
在娄山关景区内一座山体上,镶嵌着一块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词的手书,全文如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块石碑,益增雄关声色,引发了我们对一代伟人的深切缅怀。
镌刻着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的大理石碑(袁征 摄)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作为诗词中的瑰宝,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他对前人诗词歌赋的理解,蕴含着他为古典诗词注入的新鲜血液,蕴含着中国智慧。
在毛泽东诗词中,长征诗词是一个重头。可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这些诗词,生动展现了红军长征中那些惨烈悲壮、雄浑激昂的战斗场景。
在《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中,诗人通过战争年代积累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娄山关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写得大气恢弘,句句经典。
聂荣臻元帅曾经说过:“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得意之笔。”娄山关战斗就发生在四渡赤水期间的遵义战役之中。1960年,蒙哥马利元帅访华时对毛泽东说,毛泽东主席指挥的三大战役可以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著名的战役媲美。毛泽东回答,我更得意的是四渡赤水!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藏画(袁征 摄)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为了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红军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1935年2月,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歼敌4个团,第二次攻下娄山关,再取遵义,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毛泽东的指挥才能再一次展现出来。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感慨万端,欣然作笔写下《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藏匾额(袁征 摄)
对于长征开始后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的红军来说,能够在娄山关战斗中大获全胜,实属不易,令人欢欣鼓舞。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重掌兵权之后写下的第一首祝捷词作,一定会抒发无比愉悦和轻快的心情。岂料,诗人在该词中的情绪表达反而是凝重、深沉的。上半阙描写凛冽的西风劲吹,在霜晨和一钩弯月映照下,茫茫长空中有飞雁在鸣叫,时断时续的军号声伴随着细碎而又杂乱的马蹄声低回幽咽……这一切,显得是那样的冷峻严酷。下半阙把激烈的肉搏战场上流成河一般的鲜血用来比喻黄昏中的残阳,更是让人感到肉跳心惊、振魂动魄,真是在雄浑壮阔之余有那么几分悲壮、沉郁。
毛泽东之所以这样描写娄山关大捷,是因为他作为中国革命的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内心充满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他非常清楚,娄山关战斗虽然大获全胜了,但对于他麾下的红军将士来说,仍有无数硬仗要打,有无数难关要去攻克。所以,他才有这样惊人的词句出现。虽然显得凝重、深沉、悲凉,但是诗人并不悲观失望,词作非常振作,积极向上。诗人告诉读者,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经过红军的攻打,雄关已经变成通途,而今让我们大踏步从它头上越过去了!这里隐含了重振旗鼓重头开始的寓意,展露出蔑视挫折、踏平艰难险阻的气魄,表达了勇敢向前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心,凝结了多少奋发突破之情,激抒了一腔英雄豪气!
张爱萍将军的儿子曾经问他最喜欢毛泽东诗词中的哪一首?将军用同样的话反问其子。张胜答,若论意境,当是《浪淘沙·北戴河》,写得像一幅画。将军沉思了一下说,他最喜欢《忆秦娥·娄山关》。老将军作为当年娄山关攻坚战的指挥员之一,对这首词深沉的思想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水准,一定体会得更加深切。
我们踏着青石板路登上娄山关山顶观景台,举目眺望四周。只见陡峭的群峰直耸云雾,中间两座山峰之间形成一道狭窄的隘口。东侧为悬崖绝壁,西侧是高山峻岭……
娄山关观景台(袁征 摄)
娄山关隘口(袁征 摄)
我们在尽情领略娄山关景区秀美风光的同时,潜心欣赏和感悟着一代伟人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之美。
袁征,男,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曾在共青团、国有企业、公安、政府、法院、检察院系统工作,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战友报、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澎湃政务、封面新闻、四川机关党建网、晚霞杂志、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四川审判、四川检察等媒体。帮助父亲袁学邦(老红军)整理的《岁月的追思》一书于2004年3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撰写的个人回忆录《我的军旅生活》于2019年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