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见过的洛书(九),二维的洛书与三维的发展,是否想过四维
几何意义上的洛书
洛书
洛书是基于代数方式的数理表达,但表达的内容却兼容几何意义,这是后世研究洛书逐渐忽略的问题,把洛书有关“象”(几何)的意义淡化了。
洛书的几何表达至少有几个方面:
一、第四个维度
当我们用直角坐标系表达洛书中包含5的四个数组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这是四个因素,三维直角坐标系表达不了。
古人是否考虑了三维直角坐标系呢?
古人的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也就是古人表达二维平面的时候,将其转化为上下、左右两个因素。上下被抽象为前后!我们拿着古人的地图,应该是地图的上方对着南方,我们面朝南俯身看这个地图,情况就与现实一致了。在地图这个应用中,古人实际采用了二维直角坐标系。
地图也是古人“格物”应用的实例之一。格物如何格?正方是二维格物的基础;正方体是三维格物的基础;而64卦,代数上已经考虑到了四维数组。(这在前文连载中已经论述)
地图这种使用方式。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兼容的第三个动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前后=地图的上下。而人的上下是天地,这就是三维坐标系的z轴要表达的信息。
笛卡尔完善了解析几何,其数理基础实际来源于古人这种思维方式,将其数学意义的定量化表达。而古人做到了粗略的定量表达。古人使用的刻度是8或者64,而笛卡尔使用的刻度是无限位。
洛书中的米字形,古人为求数理一统,将其转化在二维平面正方表达,而实际这个米字是四个方向的因素,这四个方向,可以不在一个平面。
第四个数组如何表达
基于古人这样的思考,至少可以促生四维概念的产生。
中国古人在三维几何方面,鲁班起到关键的发展作用,尽管从各种建筑的水平来看,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的发展,但是在三维可视化方面,由于受到数理大一统模型是基于二维一统、代数一统的表达的禁锢,三维可视化表达方面的发展受阻,这才导致近代的清末,《几何原本》传入中国,重新规范几何体系的表达。
三维、四维古人并不是没有考虑,而是数理表达与现代数学方式的表达太不同!
二、二维的正方
四组不包含5的洛书数组,如果首尾相连,这样的表达就是洛书外围的正方。
这也是四个典型的要素,如果我们要立体表达会怎么样?
三、三维的洛书
1、球体几何
以5这个点为中心,表达四条以15为直径的线段。
经过一个圆心点四条15为长度的线段有无数条
不要小瞧了这格方向的思考,这在历史上不仅促生了浑天仪,同时促生了陀螺仪!后来,促生了近代的球坐标系。数学及数学应用的发展也是有脉络的。
2、三维的几何体
用二维方式表达洛书的不含有5的四个数组首尾相接,几何上不成立
用二维方式表达洛书的不含有5的四个数组首尾相接,几何上不成立。我们无法在二维平面画出第四条长度是15的线段。
这就会逼出三维表达来。这实际也是几何在历史上发展的方式。
三维的洛书线段
我们会逼着画出这样一个三维的图形来。
特殊的洛书线段
现在假设我们被15这个数字禁锢,那么我们会找到一个特殊的唯一性的这样的图形,一个六条边长都是15的三棱锥体。而图中的红线和绿线,由于要表达四组数据,我们并不需要画出来。
这些看似都是简单的几何游戏,但是几何实际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而二维平面的洛书,实际是三维非正方体的一个内部平面结构。
二维洛书在三维体的位置
四、用代数方式表达几何
这也是笛卡尔的解析几何要做的工作,通常被简化、错误的称为代数、几何一统。
在洛书中,偶数被表达为方形(不是正方形),4被表达为正方形;而奇数被表达为线性。这是明显的区分和几何表达意图。而这一点,在后世被忽略了。而这种表达的思维方式,至笛卡尔之后正式成为现代数学的发展方向。
同时,洛书中间的5的几何表达意图也被忽略。这兼容表达了四棱锥的形状,或者说金字塔形状的俯视图。
洛书中间5的几何兼容表达意图之一
5不仅仅是代数意义的,同时又是几何意义的。这个奇数,没有被表达为线性,而是在河图、洛书中都被表达一个正方中间一个点。这是非常特殊的图符表达。而在河图中,通过外围的10,将这种立体几何表达意图表达的更为明显。
河图、洛书的一统数理文化的内涵表达在哪里?古人好像没说但做了
在古希腊的费斯托斯圆盘中,出现用六个点中间一个点,外围画一个圆表达生命之花数理,和这种表达思路是一致的。
费斯托斯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