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头
新生儿时期,由于汗腺尚未发育完善,在出生后几周或数月之内,极少出汗,随着发育的渐臻完善,加上小儿又处在生机蓬勃、代谢旺盛、活泼好动、腠理疏松的年龄阶段,出汗常比成人为多,尤其头额部更易出汗。当小儿入睡时头部微汗出,无其他不适,乃清阳发越,俗称“蒸笼头”,为正常现象。
若因天热、室温过高、衣被太厚、活动剧烈、快速进热食、食辛辣之物等,引起汗出较多,亦属正常情况。若小儿在安静状态下,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全身或局部汗出较多,则表明身体的不正常。
多汗属中医“汗证”范畴,一般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醒后汗止,多属阴虚;自汗是指无论清醒或睡眠中,极易出汗,醒亦汗不止,动则汗出多属气虚。小儿往往自汗、盗汗并见,难以截然分开,特别是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的小儿,常伴有面色苍白,纳呆乏力,动则汗出,易患感冒。汗证最基本病理是阴阳失调。故小儿多汗的治疗原则应以治本为要,切不可见汗止汗。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临床治疗汗证常用潜阳敛汗药物如龙骨、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同时配用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之品,如黄芪、山药、白术、当归等,能调整人体机能,促进钙、磷等营养物质吸收,对小儿气血不足,多汗易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病因病机及治疗在医疗实践中,常遇到这样的病例,在进食饮汤或看到刺激性食品如姜、椒等,即满头汗出如雨,虽时属冬令严寒季节,亦头面蒸蒸热气腾腾,俗称为“蒸笼头” 病因病机与自汗、盗汗是有区别的。阳虚自汗,当遍及全身或汗出有冷感,不会热气腾腾;阴虚盗汗,首先是湿透内衣,不会内干外湿。
且祖国医学有这样的记载:天寒衣薄尿多汗少,天暑衣厚则汗多尿少,这是自然调节。此病恰恰相反。多出现在寒冷季节,时令不能潜其阳故头汗,此虽病态,一般患者并没有超出健康范围。有人认为,属于“食入于阴,长气于阳”的习惯性过敏反应,后者属于离体的水分亦如蒸笼头一样,遇到外界的冷阻而凝成水滴。属于个体的特异性,亦属于机体的理化作用。
中医治此类疾病常从整体观出发,认为汗、尿均为津液所化,其出于腠理者为汗,出于膀胱者为尿,欲治其汗,当利其尿,使湿热有下渗之机,欲实其表必先疏其风,使卫气行固密之职。前人经验如泽术麋衔汤(白术、泽泻、鹿衔草)有利尿疏风作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有疏风固表作用,《醉李医话》及《名医类案》均重用或单用桑叶。刘老治头汗,常用白术、泽泻各12克,茯苓、白芍各10克,牡蛎15克,鹿衔草lO克,冬桑叶20克(烘干研细),药汤分3次调服。
症状案例
一急就满头大汗,当时大家说我是蒸笼头.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了.现在学医后才知道是由于心包有积液.这样的人,脉象一定是沉脉,有早博,有时候胸口有点闷,早晨起床时脸有点浮肿,指甲一般有月牙.生活中往往有点不太愉快的事情.解决的方法与检查的方法一样.
一,背上的膈俞穴压上去很痛(有闷气在里面),经常去压这一个穴位可以宽胸开膈(在督脉旁开一寸半,肩胛骨下面一点,摸上去比较鼓出来的地方).每穴二分钟. 二,脚跟外侧脚踝直下凹陷的地方有个昆仑穴,压起来也很痛的,每天每穴压二分钟 三,举起双手,把自己的大拇指压在乳头外侧一寸左右的地方,那是心包经的天池穴.每天压的时间要长一点(5--10分钟),压这个穴位可以清除心包里的积水,心包里的积水越少,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 四,压两乳连线的正中膻中穴(心包经的募穴),也要较长时间,可以用一根小棍子或硬的书角去顶在那个穴位上(5--10分钟),也是去除心包的积水.胸闷的现象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或消失.你们愿意试试吗?做一周就有效,坚持一到二个月就可以好了.当然不包括你的再次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