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释义:
志:向慕;有志于。意也,从心之声——《说文解字》。
据,杖持也。——《说文》。
依,倚也——《说文解字》。人所倚以蔽体者是衣之范式。
游,旌旗之流也——《说文解字》。
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
孔子说:“(心里)向慕道,(手中)杖持着德,(外面)以仁蔽体,而以六艺为装饰。”
解读:
(1)先说此句与前文的关系。孔子为了“仁之方”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纳喜(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去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之后,觉得就达到了他的理想,因此,不再愿意梦见周公(因为已经达到了周公的要求)。但是,这些都还是太笼统了,来点更具体的吧。所以,孔子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了他的理想的实现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解释一下本句的含义。要解释这句话就要从“志”“据”“依”“游”四个字入手。从这四个字可以看出一种排序规则,那就是从人的内心到外在表现。“志”是心里的爱慕,是自己真实的渴求。“据”是拿在手里的,可以感知的。“依”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遮蔽之物。“游”是旗帜上的飘带,即装饰也。
那么,从内而外的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呢?道、德、仁、(艺)术。这些东西除了术对我们来说比较熟悉外,其他几个都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今天就讲讲我所理解的变通的理解。孔子的仁是关于人的学问,他虽然不否认鬼神,但是敬而远之,因为他心中装的是人。如果,把人的兴旺看成是道的话,那么人道大兴应该就是孔子最崇高的追求了。这个人道大兴用现代的话语来解释就是人类文明昌盛。但是人道大兴不容易啊。我曾经说过,文明乃是人自然性的反动,它的发展遵循中庸的规则,让善不变成恶,让恶不更恶。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德。但是人是不安分的。在人的实际发展中,总是出现让善更善,让恶变得更恶。实际上这种极端行为是在否定人类本身,所以,孔子认为要不得,我们应该坚持仁——具体就是怎么“让善不变成恶,让恶不更恶”。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就是人,已经区别于动物了。如果在细分这里面的东西,就是术。孔子认为的术是六艺,但是实际上根本不止这几种。比如,孔子不愿谈及的鬼神、性与天道以及现代膨胀发展的科学。
在人类社会中,你要怎么做的原则大体上是“仁”的内容。至于具体怎么生活,或者生活得更好就是术的内容。内容太多就不展开了。
我想我这种变通的解释能够让你更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