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风光(10):独闯撒哈拉大沙漠
认识撒哈拉,不是因为教科书,而是三毛的散文。
教科书上的数字很枯燥,记不住。
而文学作品的描述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那时,我就在做梦,什么时候,跟着三毛去旅行。
去撒哈拉大沙漠流浪!
酷啊!
去过滚沙如雷的鸣沙山,
爬过世界最高的45号沙丘。
撒哈拉大沙漠,
你是什么模样的呢?
绿色植物,
第一道风景线。
红衣少女,
第二道风景线。
我知道三毛长得不是这样的,
但我觉得现代版的三毛就是这样的。
还有这马车,
是当年三毛见过的吗?
杜兹,
撒哈拉沙漠的门户。
骆驼,
沙漠之舟,
人类的朋友。
驼队出发了。
翻过这道防沙林,
可能就难见绿色了。
一片荒芜,
小毛驴在干吗?
主人不在,
毛驴看车。
远远的,
骆驼就是两个小黑点。
波浪起伏,
沙海泛舟。
沙高沙低,
时隐时现。
撒哈拉也赶起了时髦,
有摩托车了。
骆驼与摩托相遇,
古代与现代交汇。
这画面很熟悉,
似乎在哪个长卷里见过。
《沙漠骑行图》,
有这样的画吗?
没有燕山月似钩,
只见大漠沙如雪。
沙丘不高,
但骆驼能走的路迂回曲折。
我不管三七廿一,
翻山越岭走直线。
一堵沙墙,
能上吗?
墙塌沙埋,
无人知。
松软的沙丘,
随时都会遇上陷阱。
一个人走沙漠,
说不害怕是假的。
问题是,
没时间害怕。
马达轰鸣,
车队来了。
四轮摩托,
沙漠之王。
风驰电掣,
转眼即逝。
乌云来了,
沙漠里的天气说变就变。
云层里透出来的光,
摄影者喜欢称之为“耶稣光”。
起风了。
古代小说里经常有“飞沙走石”的形容词,这次,我在撒哈拉大沙漠真切感受到了。
有录像为证。
听人说过,撒哈拉的细沙会吹进照相机缝隙,把变焦镜头卡住。
我不敢“顶风作案”。
偏风、背风用相机,
顶风用手机。
想起李白的诗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回家。”
将“锦城”改“沙漠“,可也。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毛驴还在。
有归来,
也有出发的。
有沙漠,
就会有骆驼。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