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对话:校长领导力重要指标
校长是专业人员而非行政官员,校长的专业化管理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前提。《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提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此标准明确校长是与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并列的一类专业人员,校长管理和领导是通过专业的方式落实和开展的。其中,专业对话能力是校长专业化和领导力的重要指标。
专业对话,并不等同于指导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指导”这个词,校长或者专家表明观点通常被界定为“指导”。对话,并不等同于指导。指导,意味着等级关系,意味着上一级和下一级的关系,意味着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关系。
对话则不然,对话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旨在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在对话的语境下,校长和教师并不存在高下之分,只是话语视角不同、分工不同而已,大家对某一个问题开展平等的探讨和交流。在尊重和平等的关系下,校长以专业的视角进行交流,体现了对教育敬畏的姿态,对教师专业的认可,对专业严谨的态度。校园的教育场域需要这样的氛围和形态,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回归学校的本质。威克在《意外管理:在复杂时代取得高业绩》一书中提出校长的“坚韧领导”,强调以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解决学校改革的问题。
在对话中,校长不妨用“我到您的课堂来学习一下”“我们来探讨某一个话题”“我认可您说的话,但是是否可以换个视角”“这是我的建议,供您参考”“是否可以这样”等,这些话语透出平等和尊重,意味着海纳百川,意味着从善如流。言者如沐春风,听者如饮甘醇,开启对话和交流的大门,也表明了校长对建立合作和成长共同体的姿态、愿景,教师感受到的是校长的专业信任和支持,而不是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
对教育的理解力,是专业对话的基石
校长是教师的首席,是教师的教师。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的对话,校长需要比教师更懂教育,能够对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洞悉,这就是教育的理解力。
教育的理解力,不是指校长比教师多一些教育学知识或技能,也不是指校长能够把握或者掌握各门学科知识,而是指向校长对于教育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把握能力。校长不必要成为“全家”,必须能够通晓全学科;也不必要成为“杂家”, 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包罗万象。校长应该是“大家”,具有大视野,校长的大视野应该是超越学科领域,超越具体现象,超越教育功利。校长应具有思辨力、洞察力和推动力,能够从一般教育现象中提炼普遍规律,把握教育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教育变革。
一个校长并不是某个学科的专家,但是当他具备了教育的理解力之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能游刃自如地与师生开展专业对话。观课听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校长最常见和最普遍的体现领导力的行为。校长或许很难把握所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科素养,但是具有教育理解力的校长会从一般教学论的视角观察,如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师生互动是否深入多向,课堂是否超越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等等,这些视角是反映到课堂观察上的教育理解力。
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对话才能有生命力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注入新的知识,达到澄明的境界。校长要与师生开展高品质的对话,只有经常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从教育现场汲取“源头”,才能获得对话的视角、话题或者素材,开展真实导向和基于问题的对话,真正推动学校变革。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有规律和学问;学校无小事,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义。只有深入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校长才能捕捉那些“小事”,挖掘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使得对话具有生命感和真实感。校长应该行走在教室、会场、实验室、体育馆、操场等所有校园里的场域,把它们当作观察、研究和实验的大地,与教师和学生开展基于现场的对话。
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校长,不仅能够获得专业对话的素材和资源,更体现了校长管理和领导专业化。校长只有以专业的方式参与、引领课堂上的教育教学,积极解决学校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会让管理变得更加温情、专业和科学,才能实现校长的课程和教学领导力。
(作者系上海市进才中学东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09日第6版
作者:郑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