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中有个说法即“中病即止”,当如何理解和实践?
老中医常常用的两句口头禅:一句叫作“中病即止”,另一句叫作“效不更方”。
“中病即止'说的是在利用某方治疗某病一旦有效,就要停止使用该方继续进行治疗;
”效不更方”说的是如果某方对某病有效,应继续守此方治疗。
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逻辑上难以成立,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认识到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需要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思想来看待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
“中病即止”的“病”多指实证而言,因为实证的邪气虽盛,正气亦旺,一经治疗,邪气只要有退衰之势,正气就能乘胜进击,驱邪之残余于体外,医者不可以为初战收功,就穷追不舍,继进攻剂,否则常有伤正留邪之虞。
如《伤寒论》阳明腑实痞、满、燥、实或服大承气汤后,只要大便通畅,就应停药,所谓“得下,余勿服”。
“效不更方”是针对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或慢性病病情变化不大者而言。
如:临床对慢性肝炎属肝脾不和、脾虚湿困、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等证者,经治疗后,病情改善、病人精神状态转佳,医者不得岡于“中病即止”之说而终止治疗,而当按原来有效的方药继续治疗。还有些内伤杂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段时间治疗,病人浮肿消、小便利、饮食增,脉舌几如正常人,看起来好象治愈了,但化验小便,发现有蛋白或者血球等,则应仍用原方,直至彻底治愈。
总之,学习中医,方法应该灵活,所谓知常达变,乃可言医”,就是这个意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