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9T【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中国与德国联合发行)】特种邮票
【1998-19】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
1998.08.20与德国联合发行 全套2枚 发行量3161.9万套
(2-1)T 50分 维尔茨堡宫(4129.9万枚)
(2-2)T 540分 承德普宁寺(3161.9万枚)
邮票规格:30×50毫米 齿孔度数:12.5度
整张枚数:20枚(4×5) 版别:胶印
设计者:肖玉田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普宁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部武烈河畔,由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普宁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最为完整、壮观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故称之为“普宁寺”。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阁内部分为三层,阁内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现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质雕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维尔茨堡宫位于法兰克福和纽伦堡之间的河谷盆地里,四周山峦起伏,是德国最大、最宏伟的巴洛克式王宫之一,建于18世纪。周围有绚丽多彩的花园。这所华丽的巴洛克式宫殿,当时是维尔茨堡主教兼大公的府邸,包括宫殿、花园。这座号称“万宫之宫”的建筑平面呈马蹄形,长宽各为175米和90米,两翼有环绕两个庭院而建的宏大侧楼。其中主楼三层,配楼两层。主楼有大理石雕刻装饰,突出的门厅朝向花园。侧楼中央部位正面也有椭圆形大厅,这些大厅属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十分庄重,但又明显受法国建筑的影响。其富丽堂皇的皇帝大厅、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惟妙惟肖且呼之欲出的壁画、油画精品无不令人赞叹。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中德两国人民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国和德国于1972年10月11日建立外交关系,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和统一后的德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联合发行《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特种邮票,不仅是两国邮政部门合作的结晶,也是近年来的两国友好关系日益增强标志。
1998年8月20日,根据两国邮政主管部门签署的协议,信息产业部和德国邮政部门联合发行了《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特种邮票,全套2枚。
(2-1)为“维尔茨堡宫”。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下法兰克尼亚区的维尔茨堡市。是欧洲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之一,豪华庄重,富丽堂皇。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德意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当时,德境内四分五裂,封建诸候割据共有300多个小邦和1000多处骑士领地,帝国皇位形同虚设。手握实权的大小诸候、亲王和主教们,为了显示各自的尊贵荣耀,追求宫廷奢华的礼仪时尚,18世纪以来,纷纷效仿法国的路易十四,在领地内大兴土木,建造王宫。在布局上讲究均衡对称,以体现其气派威重;装饰风格上,揉合了巴洛克式的手法,运用大量的壁画、雕塑,以显示其高贵典雅。维尔茨堡宫是这些建筑中规模最大、最为宏伟的一座,集中体现了18世纪德意志宫廷建筑的典型特征。当年,它所在的维尔茨堡城属于一个名叫约翰尼·菲力浦的小国之君,同时还是该城的主教。公元1719年,他下令宫廷建筑师巴尔塔萨尔·纽曼和马克西密里安·冯·维尔什两人负责维宫的设计与施工。宫廷式样以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为蓝本,于1720年正式动工,1744年建成主体,1780年完成内部装修,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平面呈马蹄形,主楼3层,左右配殿为2层。
维尔茨堡宫主楼的宫廷教堂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建筑师将几何学中椭园形与三角形巧妙地结合应用于建筑中,大教堂近700平方米,无一立柱支撑。最为精彩的是教堂的楼梯与穹顶巨画《奥林比斯》的配合设计:参观者从窄小的门厅入口拾级而上时,只能看到画作的局部;每上一个台阶,画面视野就开阔一些,直到登上楼顶,才能见到长32.9米、宽18米的巨画全貌。它是由威尼斯著名画家G·B·提耶波罗维兹绘制的,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穹顶画,画中描绘的太阳神阿波罗,俨然是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的宇宙统治者。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里,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当时威尼斯画派的吉奥瓦尼·巴蒂斯塔·提坡埃罗的巨幅群像穹顶画。画中描绘了法兰克人的梦想、弗雷得里希一世授予主教海洛德公爵称号的盛大场面。维尔茨堡宫的外部装饰,采用了大量的砂岩雕塑。庭院里几何规则式的宫廷花园,内用喷泉、瀑布、台阶、观赏植物和林荫小路组成各种多变、和谐的景致,夏季,常在此举行莫扎特音乐节。维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战后修复如初。
(2-2)为“承德普宁寺”。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庄东北,是外八庙中最著名的一座寺庙建筑群,也是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
公元1755年5月,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后,于10月,在避暑山庄宴赉和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即:准噶尔、郝尔伯特、挥特、和硕)的上层首领,并谓“昔我皇祖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以一众志”,乃循旧制建此寺。又因“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为之。”并取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之意,名为“普宁寺”。为此,乾隆曾派两名官员和画师、技师专程绘图、考察。同年,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式动工,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它依山就势,座北朝南,占地面积达3.3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以中轴线贯穿,主体建筑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分为汉族佛教寺庙样式,后半部分则具有强烈的喇嘛教色彩。它是汉藏建筑形式结合为一的典型庙宇,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寺庙的正门(山门)是一座宽5间的门殿,中间3间有石刻拱门,东西两间有石刻拱窗,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室内立二仁王像。山门两侧用矮墙连接,左右各开旁门1个。山门内,东有钟楼,内设雍正年间铸造的铜钟一口,每日凌晨敲108下;西有鼓楼,内设高250厘米、直径160厘米的大鼓一面,每日傍晚击鼓数声;正中为3间方形碑亭,内置乾隆御制《普宁寺碑记》、《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了建庙目的及平叛经过,碑文均为满、汉、蒙、藏四体,是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碑亭后为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殿中端坐布袋和尚,形象憨厚,笑容可掬。背后为韦驮像。两旁站立四大金刚。殿的东西有腰墙相连,左右各辟1门。进门后为一院落,大雄宝殿即坐落正中,左右为东西配殿。大雄宝殿面阔7间,进深5间。中间5间做隔扇门,两梢门辟拱窗,重檐歇山式屋顶,上复绿剪边黄琉璃瓦,正脊中央置铜制鎏金舍利塔。殿下有高近2米的须弥座台基,上置石栏杆,四角有螭首。殿内中央供奉金漆木雕三世佛祖:释迦牟尼、迦叶和弥勒。大殿两侧塑有18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东西两面山墙绘有汉族风格的18罗汉图,北墙上则绘有西藏风格的8大菩萨像。这些绘画工笔细腻,色彩强烈,为清代壁画之珍品。东西两座配殿,背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尚存罗汉200余尊,是罗汉堂500罗汉中的残存者。
大雄宝殿之后,全部为藏式建筑。这组建筑分为中、东、西三组,均建在高达9米的石崖上。登上42级台阶,即进入三角殿,它平面呈梯形,前窄后宽,庑殿式屋顶。三角殿北面即高耸着大乘之阁,它是普宁寺的主体建筑,仿三摩耶寺的主殿而建。阁高36.65米,底层平面阔7间,进深5间,除层檐用琉璃瓦外,其余全部为木结构。从正面看,阁檐为6层;从侧面看,檐为5层;从阴面看,檐为4层,其造型十分奇特。阁中有顶梁柱24根。并供奉着一尊大佛立像,高22.28米,腰围15米,用柏、松、榆、杉、椴5种木材雕成,重达110多吨,造型雄伟,纹饰细腻,是国内现存较大木雕像之一。该寺俗称“大佛寺”即源于此。大佛的面颊上有3只眼睛,身上有42支手臂,除中间的两手合十外,左右各伸出20支手,每手各置一只眼睛,按佛教说法,正合千手千眼之数。大佛两侧肃立善财、龙女两大弟子,各高15.6米,左右墙壁上尚有10090个小龛,内各有无量寿佛1尊,称为万佛龛。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周围尚有若干建筑物;南有梯形殿,代表赡部洲;北有方形殿,代表俱卢洲;东面月牙形城台之殿,代表胜神洲;西面椭园形城台之殿,代表牛贺洲,此即为“四大部洲”。其左右又分别建有8个白台和4个喇嘛塔,白台代表“八小部洲”;塔则代表佛的“四智”,是构成世界的地、金、水、风四种元素。大乘之阁之南,还有两座汉式四合院,东为妙严室,西为讲经堂,是清代皇帝休憩和听经的地方。妙严室后有月光殿,象征月亮;讲经堂后有日光殿,象征太阳,表示日月环绕佛身之意。普宁寺的整个后半部,殿阁密集,小台如林,星罗棋布,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在我国一般寺庙中极少见。
本套邮票舍弃了全景式构图,而撷取两组古建筑主体的局部,立足正面,竖向布势,平视取景,张扬了其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