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锡武老先生:通补兼施法辨治冠心病
华医世界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医属“真心痛”、“胸痹心痛”等范畴。
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心肌供血不足所致。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赵锡武老先生经验丰富,其对冠心病的研究更具特长。
今天,小师妹将其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中医师参考学习。
病因病机
“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
其病机特点:胸阳衰弱,浊阴上犯清阳;
心居阳位,属少阴经脉;主血,血属阴。
故心体阴而用阳,不容“浊阴侵犯”,本病老年人多见。
“今阳虚,知在上焦”,心为阳中之太阳,位于胸中,上焦阳虚是说心阳虚,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血运失养则血流阻塞,致胸前卒然而痛。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金匮要略》)
赵锡武师曰:“《金匮》此条最关重要,是胸痹心痛之总纲,言畅意晰,字少意深,当细细玩味。仲景以“阳微阴弦”四字,将全篇理论观点详尽概括。所以然者,在于极虚。”
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能造成脉络阴弦之实;而阴弦之实,反能影响阳微之虚,血不足不但是阳微之果,而亦为阴弦之因。
其认为冠心病是因虚致实,治则以补为主,以通为辅,通补兼施,行补法而不使其壅塞,施通法而不损其正气。
善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人参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药。
并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归纳为宣痹通阳、心胃同治、补气养血、扶阳抑阴、活血行水、补肾养筋6种治法,疗效颇佳。
临床证型
1.气滞血瘀型
症见两胁满闷,胸痛如刺,心悸气短,口唇青紫,头晕目眩,左背酸麻,形寒肢冷,脉沉涩或结代,舌质暗红有瘀血斑点,苔少等。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保元汤合冠心II号方加减化裁(人参、黄芪、川芎、丹参、赤芍、降香、红花、全蝎)。
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患者多由于心阳衰微或心气不足而致血脉痹阻,气滞血瘀。
临床所见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型),舌质紫暗等属于气滞血瘀征象,益气活血法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疗效颇佳的治则之一。
随症加减:
舌胖齿印、脉沉细无力者选加黄精;
口干舌红、五心烦热者选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北沙参。
胃脘胀满、大便不畅者选加川军、厚朴;
恶心呕吐者选加藿香、佩兰、法半夏;
烦躁不安、失眠者选加炒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
心绞痛重者选加元胡、郁金、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
2.胸阳不振型
症见胸闷憋气,胸痛彻背,心悸气短,夜寐多梦,喘息不得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弦滑或沉细,舌体胖,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治则:宣痹通阳。
方药:瓜篓薤白半夏汤加味(全瓜蒌、薤白、法半夏、云苓、桂枝、生姜)。
根据中医心阳不振可引起心脉痹阻、胸痹心痛和心律不齐的理论,可用宣痹通阳法,通补结合。
宣痹通阳药较适合于有胸闷憋气或痰喘气短,脉沉迟,舌体胖,苔薄白患者。
方中全瓜蒌甘寒滑润,归肺、胃、大肠经,既能上清肺热而涤痰导滞,又能宽胸下气,开胸散结,用于胸痹心痛之证。
清代医家王璞庄有瓜篓能使人心气“内洞”的见解,所谓“内洞”就是胸部没有压闷而舒畅之感。
薤白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归肺、胃、大肠经,能宣通胸中之阳,以散阴寒之结,为治胸痹之要药。
《灵枢》亦指出“心痛宜食薤”。
法半夏和胃以降阴逆,间接扶助心阳,桂枝通阳化气,云苓健脾利湿除痰,生姜助阳。全蝎通络。
随症加减:
阴邪阻痹、心阳不足者重用桂枝;
痰浊内盛者重用生姜、法半夏、橘皮;
心绞痛重者选加沉香、高良姜;
若有瘀血者选用丹参、红花、郁金;
若肢冷、自汗者选加人参四逆汤;
若脉微短气、虚象著者以扶正为宜,选加人参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若寒邪内闭、疼痛难忍或痛无休止、脉沉肢冷者选用薏苡附子散、苏合香丸。
3.寒邪内犯
症见胸前疼痛,脉迟(通常50次/min),眩晕心悸,心率快慢交替。
甚至昏厥,心慌气短,四肢厥冷,脉沉迟或结代,舌唇紫暗,苔薄白等。
治则:温通散寒。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二仙汤、宽胸丸(炙麻黄、制附子、细辛、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知母、荜拨、高良姜、元胡、檀香、黄芪、桂枝)。
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心脉不通的原因之一是寒邪内犯。
“寒则凝,温则行”,“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的治则以及“脉迟证”多用温补法的记载,采用芳香温通的药物,以达到理气止痛复脉之目的。
随症加减:
畏寒、脉迟者加肉桂末0.5g冲服;
恶心、心悸等痰饮症状者合用苓桂术甘汤;
房颤频作者加刺五加皮;
血压高者加菊花、葛根、珍珠母。
4.气阴两虚型
症见短气乏力,胸闷胸痛,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脉细数或沉细无力或结代,舌胖质红少苔。
治则:益气、养阴、复脉。
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味(人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桂枝、阿胶、生地、火麻仁、生姜、大枣、黄芪、黄精、玉竹、首乌)。
根据中医理论,心气、心阴不足常为冠心病的发病基础,宜用益气养阴法治疗。
生脉散为金·李东垣氏《内外伤辨惑论》方,主治气阴两伤之乏力短气,口渴汗出,眩晕少神,脉虚证。
炙甘草汤为汉·张仲景《伤寒论》方,主治气阴两伤,尤其心阴不足。
其中生地用量倍用于其他诸药量,实为一张滋养心阴之方。
随症加减:
间歇频繁者选加苦参、紫石英;
失眠多梦者选加酸枣仁、夜交藤。
讨论
气虚血瘀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机特点。
临床上又具体分为气滞血瘀、胸阳不振、寒邪内犯和气阴两虚四型。
目前一般认为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表示心肌因瘀而呈慢性损害;
冠心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传导组织的功能障碍和轻度病变致使不应期延长,或由于其在结构上的严重损坏所致,(《实用心脏病学》)治疗难度较大,疗效欠理想,虽经中医药治疗收到较好疗效,但仍待进一步观察。
“脉迟证”一般认为多虚多寒,用温补方药为宜。
但陈病久疾亦有属热有余的,必须综合分析,探讨病机,制定治本方案,提高疗效。
在应用温补方药时宜选用温阳而不伤阴的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久服更应注意阴阳寒热消长。
虚寒重证,必须应用大辛大热药时,加用佐药以制其燥,如附子配地黄,仙茅配知母,肉桂配黄柏,使温阳而不助火。
赵锡武师还认为,心与胃关系十分密切,在治疗冠心病中提出心胃同治,具体用法为:胸痹,胸中气虚短气,证偏实者,宜桔枳姜汤加减;
若证见胸中气塞,动则气短心悸,病兼在肺而无胃肠症状者,则应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证偏虚者宜人参汤加味;
胸痹,食后腹胀满,证虚者,宜厚姜半甘参汤加减,下利呕吐者,吴茱萸汤
赵老研究心脑血管病多年,在这方面有不少宝贵经验,对冠心病的治疗原则,他主张以补为主,以补为通,通补兼施,补而不壅塞,通而不损正气。
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了宣痹通阳法、心胃同治法、补气养血法、扶阳抑阴法、活血行水法,补肾养筋法等六种不同治则,收到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