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去之间,我们熟了 ——赏析诗人麦秸的诗《我们熟了》
在来去之间,我们熟了
——赏析诗人麦秸的诗《我们熟了》
文/开坛
虽然没有见过麦秸,但通过友人的手,读到了麦秸的诗歌。让我顿觉如沐春风。出生在南方的我,却工作在北方;不经意间生活让我和诗人麦秸换了个。这样的位置互换,也使得我们对于南北方生活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
我说过:对于诗人,我向来都是踮起脚跟,仰而望之。一个成功的诗人和我们这些平常人有着不同的思维空间。我们司空见惯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在诗人的视角里,所呈现的语言,我们永远无法企及。
读着诗人麦秸诗集《来去之间》我真心地喜欢每一首诗歌。因为充满着对秦土和越地的热爱。在无数首好诗中,我之所以选择《我们熟了》这首诗,作为赏析的题材。因为我觉得诗人麦秸的诗歌真的熟了!
读麦秸的诗,明朗中不乏含蓄,顺承中不乏叠宕,凡喻中不乏神奇。“这个八月,我来了/抛下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这里,重新捡起农事/用一颗颗装满思想的大脑袋/和小小的它们交流”。
这八月,我来了。抛下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读起来格外亲切,语言的应用得心应手。重新捡起农事,一下子点明诗人对于庄稼地农活的熟悉。进而用他装满思想的大脑袋,怎么样?和农地里的人和事进行,小小的交流。
没有华丽的辞藻,诗人以平淡的语言,表达着淡淡的纯真情感。表现了了诗人的对于丰收季节,一切归顺自然的心情,是“重新捡起农事”的和它们进行小小交流。
在藤藤蔓蔓之上/我想象着,葡萄们/这一颗颗探出的小脑袋/用青绿,然后紫红的表情/对着头顶的天空:“我们熟了”
“这一颗颗探出的小脑袋”,读到这一句,我的心中对于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生起由衷的佩服。诗人把我们司空见惯的葡萄生长,说成了探出的小脑袋。一下子让语言鲜活起来。相比而言,像我这样初学诗歌者,写诗喜欢用猛力,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以为那就是诗歌。
它们光照可人,青翠欲滴/在眼前泛活,宛若热风中的精灵/褪去衣衫,从唇间而入/开始品味,从采撷到酿造的过程/再举杯,借一把前朝的夜光吧。
在诗人看来,农田里生长得万物,充满了创造的活力——它是诗人欣赏的对象,也是诗歌描摹的主体,所以既有“自然的美”,又造就了“美的自然”。但这些长满了诗人心田的家乡“农事”中,开始品味,开始从采撷到酿造的过程,进而再举杯;借一把前朝的夜光杯。
前朝的夜光杯,让我们感受到三秦大地文化的厚重,感受到 “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
这个八月的天空,我们远道而来/在汗水浸渍过的土地上/在蔓藤蔓蔓中,分享富裕和丰收/用饱满和饱满对话,带走无数颗饱满/因为,我们熟了。
八月的天空炙热难熬,那是汗水浸泡的土地上的人们,最为喜悦的季节。人们用辛勤的汗水迎来丰收,迎来富裕。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富裕,年复一年人们带着饱满的劳动热情,热烈拥抱同样饱满的累累果实。
《我们熟了》,诗人的这首诗歌也熟了。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声明: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想解读一个成熟诗人的诗歌本身就是自不量力。然而,当我带着学习的心情,带着对诗人的崇高敬意之心,我让乡党们再次感受一把诗人麦秸,能够轻松自如描摹出庄稼地里,用饱满和饱满对话,带走无数颗饱满的诗文,麦秸的诗歌真的熟了。
附:我们熟了
这个八月,我来了
抛下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在这里,重新捡起农事
用一颗颗装满思想的大脑袋
和小小的它们交流
在藤藤蔓蔓之上
我想象着,葡萄们
这一颗颗探出的小脑袋
用青绿,然后紫红的表情
对着头顶的天空:“我们熟了”
它们光照可人,青翠欲滴
在眼前泛活,宛若热风中的精灵
褪去衣衫,从唇间而入
开始品味,从采撷到酿造的过程
再举杯,借一把前朝的夜光吧
这个八月的天空,我们远道而来
在汗水浸渍过的土地上
在藤藤蔓蔓中,分享富裕和丰收
用饱满和饱满对话,带走无数颗饱满
因为,我们熟了
身居绍兴的诗人麦秸,用诗写出异乡务工的人,在往返两地之间的情与景,让人颇有共鸣。这样的诗歌,也只能出自那些劳作着的诗人。他们思乡、念及亲人,旁观着城市的细节,又在去与来之间犹疑。这些文字恰好反映一个群体的情绪和一个时代的共性。
《钱江晚报》“诗欣赏”
无论现实多么骨感,有诗相伴,生活瞬间就可以变得温暖。诗意的人生,如春花灿烂。浮萍的麦秸,这是麦秸博客的名字,内心的漂泊和孤独感一眼望穿。离乡背井、漂泊在外,故乡永远是突然涌上心头的思念和忧愁。
《杭州日报》
《一个没有地址的人》——这是陕西富平进城打工者陈向炜(笔名麦秸)的诗歌,谁能说它不能带来有如旭日阳刚演唱《春天里》那样的震撼和感动,而他的“给我一个地址,然后一个猛子扎根下去”(麦秸《给我一个地址》),更让人听到了一代农民工的呐喊与渴求,其中就有文化审美的渴求。
《西安晚报》
每个个体的生命史都能映照一个大时代的变迁。城市更像一个寄居地,即便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十年之久,漂泊的身心依然难以安放,依然无法将城市作为自己的生命依托。带着乡愁行走远方,但终归又回不去故乡,总在来与去之间辗转。于是麦秸选择了倾诉,选择了呐喊,依然怀揣梦想,踏着坚实的步子向前……
──《中国工人》杂志
《来去之间》已正式出版发行,独立书号,分为“走笔江南”“在途中”“来去之间”共三辑。诗人麦秸以一个外乡人的眼光且行且吟,在南北两地边走边唱,如一个行者,在不断地赶路中捕捉闯入眼前的景致。纵观全篇,在蕴含大量绍兴水乡、江南元素的同时又呈现出渭北的地域风貌,一列火车、一面湖泊,一座古桥,一棵老树、一桩交集,一段过往,皆成笔下物,细细捧读有一种别样的心绪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