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克敌制胜“五大法术”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刘邦形象。

就正如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凡成大事者,身上都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虽然,刘邦是一个不读书的农民起义领袖,但刘邦有货,有实实在在的货。看似油腔滑调、不着边际,看似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看似粗手粗脚、拈花惹草,实则刘邦是豪爽大方、洞悉社会、通达人情的高手。

一、自信不自负

刘邦,是在任何场合下不怵场的选手,总是自信满满,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在他眼中,仿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办不了的事。所以牛皮哄哄的。

这不,吕太公因为避仇来到沛县,宴请当地有头有脸人士,送礼一千钱才能入席。刘邦听说这事后。心想,这回蹭吃的好时机来了。来回吕太公家,见是好友萧何在主持。便大声说:刘季一万钱。

吕太公赶紧把这位刘老三请入上宾位,萧何也赶紧过来拉刘邦下席。

你这不是臊皮麻,平时吹牛就算了,吕太公可是县令大人的好友,这个场合开空头支票要不得。

刘邦哪管那么多哦,赖着就是不走,坐下来就海吃山喝。一般人脸皮可没这么厚。

厚脸皮的刘邦却赢得吕太公信任,入了法眼,凭这个无赖之举,而立之年的刘邦抱得美人归,把吕家大美女吕雉泡到手。

明明刘邦先入咸阳想当关中王,项羽兴师问罪时却脸不红、心不跳,当着项羽的面撒谎。

项王啊,兄弟我也是为你着想啊,约法三章,没有收买人心这一说,我对老百姓说,这都是项王要我这么做的,是为了颂扬项王恩德啊。我把仓库封存起来,也是留给项王使用的。至于关了函谷关,是为了防止强盗入关内盗取东西,侵掠百姓啊。把项羽蒙得团团转。

这个刘邦有多大言不惭。鸿门宴后还借此杀掉了出场自己的手下曹无伤。

自信的刘邦有时过了头。在平定三秦东出攻打项羽都城彭城时。韩信劝说刘邦,说时机不成熟,队伍熟练章法达不到战时要求,战斗力未形成。可刘邦对自己带兵打仗能力迷之自信。听不进这些劝说,夺去韩信兵权,带领所谓的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彭城进军,也顺利拿下了彭城,然而确如韩信所说,这支部队战斗力不强。在项羽三万精兵打击下,刘邦一触击溃,在逃跑中还差点丢掉性命。

这是刘邦为数不多的自负的一次。从此以后,刘邦把兵权都交与韩信,不再亲自当大将军角色。

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自信不自负的刘邦在处理君臣关系、敌友关系、家庭关系中相当成熟圆滑,这都缘于刘邦自信。遇事不慌乱、沉着冷静,总能运用娴熟手法找到办法克服。

二、放手不放羊

军队,作为一部机器,各部件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协调,作为开这辆车的司机刘邦,是需要有全局观念,加强分工协作的。

刘邦在问群臣自己是如何击败项羽时,王陵等人说:老大,你看起来对人不怎么样,与你交往久了,就觉得你这个人值得交,有肉吃的时候,你都分与兄弟伙些。而项羽则刚好相反,看似对人很礼貌的样子,其实骨子里很小气,要打要杀的时候兄弟伙上,分红的时候却把兄弟伙抛一边。久而久之,逐利之徒都离开项羽来到老大身边了,战场上都舍得为你拼命。

不过,刘邦摇了摇头,连说数声:

NO!NO!NO!

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你看,刘老三是搞懂了,把这个企业管理的精髓运用到战争中,三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出主意的智囊人物,一个是给钱给物的财政部长,一个是战场指挥员。只有选好这三个人,赢得战争才有把握。

一个人不可能做得了所有的事,智者治人,愚者抓事。

该放权要放,该收拢要收拢。做到收放自如。无疑,刘邦在这方面是成功的。

张良劝谏刘邦关中“约法三章”、贿赂项伯,诱使项羽把汉中赐给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邑之谋、谏阻刘邦推行分封制、分封韩信、逾越鸿沟,追击项羽、定都长安。张良也懂得激流勇退,建立涌进后就退隐江湖,不再过问朝廷之事,免了杀身之祸。这就是刘邦善于做工作的手法。战争时需要张良这些计谋,放手让张良去为自己计谋。夺取天下后,就该收手了,不能让这个大脑指挥自己所有一切。张良当然洞悉这些,不干僭越之事。省得两人翻脸。

放手让萧何和韩信干事的刘邦,因为萧何爱抚子民的声望过了刘邦,所以下狱教育一番放出来,而对不老实,在楚汉相争中要价的韩信直接杀了。夺天下放手去干,治天下收权,加强皇权,以示威严。

三、变通不硬通

刘邦不是杠精,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刘邦懂得穷则思变的道理。

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事。

刘邦和他的那一帮兄弟,都是泥腿子出身,习惯了相互间吵吵嚷嚷、不分主次开玩笑。当年策反英布时,英布开始还以为刘邦是个冷血的家伙,刘邦接见自己时很傲慢的样子。后来铜陵到刘邦与将军们些玩得呼儿黑哟的,就像亲兄弟在打闹,所以决定加入刘邦阵营。

但在马上治天下与治理国家是两回事,开始时,刘邦的朝上一团糟,将军们议事都在比谁的嗓门高,朝上就如闹市一样。吵得刘邦头大,简直无法议事。

过去那套不行了,就必须得拿出大家遵守的一套秩序规则来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叔孙通等人瞅见机会,便制定了一套礼仪规章。有对群臣要求的,也有对刘邦要求的。开始怕刘邦接受不了,叔孙通就问刘邦,这些繁杂的礼仪受得了不。对于习惯了无拘无束的刘邦来说,确实压力不小,但为了宣示皇威,刘邦还是咬着牙答应下来,操弄起这套礼仪来。

还有件事,本来刘邦是要硬来的。

在立太子上,本来已立与吕雉所生之子,但刘邦宠爱戚夫人和刘如意,所以动了废除原太子的念头。就拿到进行上叫群臣议。大家都不好开口,但直臣纪委书记周昌却在朝廷当面说。

这不行哦,这会乱了朝纲,不成体统,让天下人耻笑的。以后国无国法、家无家法了!

刘邦后来在朝廷上加塞了几次这个议题,但就是通不过。刘邦还索性搬到戚夫人住所去了,不上朝,想以此让刘如意当上太子。后来在太子率百官请命回正宫时,刘邦算是通透了。再这样耍横下去,怕是我的宝座都危险。想通了这点,刘邦就回去了。

四、实干不蛮干

刘邦夺得天下,不是如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靠一时的权谋得手的,也不是如李世民逼父杀兄玄武门之变,靠一场兵变血刃获得的。

而刘邦不一样,一个农村娃儿,什么都没有。抄起家伙干革命,也是为了活命。

刘邦一路起来很不简单。刚取得了场胜仗,带兵出去抢地盘,却被留下守城的兄弟雍齿给出卖了。

投靠在项梁门下,被项羽欺侮。就算先入咸阳,也不被项羽所容,不让当关中王就罢了,还让刘邦去当时偏僻的西蜀。这还不解恨,项羽大摆鸿门宴,分明是要斩了刘邦,刘邦硬是虎口脱险,保住了身家性命。扫平三秦后,好不容易有了点家底,刘邦有些飘飘然,认为可以和项羽掰掰手腕了,不想,五十万大军在项羽三万精兵面前丢盔卸甲,要不是忽然间狂风大作,让刘邦钻了空子,刘邦已成刀下鬼。

再后来成皋大战中,几次拉锯战,刘邦都没有占到一点便宜,一次被项羽断了粮道被困荥阳,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还是陈平出计,纪信装扮刘邦出城受降,让美女走走时装秀迷惑项羽军队之时,在混乱时逃走。

与项羽在广武涧对峙时,刘邦很嚣张,跳起脚来喊。

兄弟,过来三,打我啊。不想项羽一箭过去射中刘邦的脚趾,刘邦忍住疼痛,假装无事。

兄弟,今天就算了,叫你过来打我呢你又不过来,这箭就不要浪费了。我先回了,明天再见!

这刘邦是不是够倒霉的。在出征平叛英布时,本来是让太子带兵镇压的,不想吕后一顿梨花雨,让刘邦受不了,带伤又上战场。不想这回去又受伤,被流矢击中,刘邦回到长安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三个月后就去世。

布衣天子之路很坎坷。夺去天下靠实力,要与各路豪强拼刺刀见血,在抢地盘中日复一日杀伐,弄得身心疲惫,见证了太多阴谋诡计,见证了太多背叛。立国后,对蠢蠢欲动的异姓王还要时刻提防,不得不一一翦灭,还要平衡宫内各方力量,压力不可谓不小。这个老板当得也够辛苦,自己还要落下一个杀开国功臣的骂名,背了两千年。

五、恩典不恩赐

都说刘邦是一个仁厚之人,对下属,舍得奖赏。但在两件事的处理上,让我们对刘邦有了一个更为全新和全面的认识。

老板的奖赏不是随便给的,是有政治含义的。

这是一个一正一反的故事。

刘邦安邦定国后,面临着论功评功的大事。仗好打,功难评。封了一批人之后,由于大家争吵不休。刘邦就按下暂停键。一时间朝野人心思动。

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一群人围在一起在窃窃私语,就问身边的张良:这几爷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干啥子?

张良说:商量造反啊!

啊?造反?胆儿有点肥!

张良道,这些人想的是,拼死拼命忙活,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你刘邦都能当皇帝,我们咋当不得皇帝?

刘邦摸了摸他那五绺胡须,军师,这功确实难评啊,你看咋办?

张良就问刘邦,你最痛恨谁?

季布!

那好就先封季布。

为何?

你想连你仇家都封了,其他人都会想,离封赏我们也就不远了,也就会灭了造反的念头。

刘邦顿时笑逐眼开。这样一来就平息了大家的怒火。

另一件事在对待自己的恩人丁公上让人大出意外。

楚汉相争,彭城之战中丁公负责追杀刘邦,刘邦被追的急眼了,大吼一声“两贤岂相厄哉”,好汉怎么能为难好汉,丁公一听,这是把我也当好汉了,心里美滋滋,鸣金收兵,不再追赶,饶了刘邦一命。

汉朝建立后,刘邦大肆封赏功臣,丁公自认为对刘邦有恩,也来求各一官半职。却被扒光了衣服游行示众,咔嚓一刀给宰了。

刘邦给出的理由是“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你身为项羽的手下,不恪尽职守,用公权力给自己买好,项羽失去天下,就是因为你这种人啊。

后世解读刘邦杀丁公是为了警告臣下不能首鼠两端,要恪尽职守。

有些人可能就不理解刘邦这样做法。实际很好理解,刘邦治理天下是要一帮子忠心的人,这样的“墙头草”很容易惹出事端。

所以,丁公以为对刘邦有恩,兴冲冲地来,却不想掉了脑袋。

以上五个法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网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即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