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的爆发和胜利要感谢这三个人,虽然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有其深刻的必然性,也有其一定的偶然性。说到它的必然性,自然是共和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孙中山的领导和感召下,革命党连续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无数革命志士浴血奋战的精神震撼了国人的心。当然还有文学社与共进会同志的宣传和努力。论其偶然性则表现在起义仓猝开始,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就跟着感觉走了。

但不管必然,还是偶然,武昌起义毕竟爆发了。而武昌起义由爆发,到建立政权,到扩大至全国,实在得益于三个人的成全。

是哪三个人呢?

第一个便是时任湖广总督的瑞澂。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武昌新军就蠢蠢欲动了,但一直未能成事,原因就是时机不成熟。瑞澂千不该万不该激化了矛盾,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推波助澜。10月9日这天,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据点暴露,张皇失措的革命党人,将所有的名册、文告和旗帜都丢了。瑞澂得到这些机密的东西后,立刻逮捕并枪杀了彭楚藩等三名革命党首领,并悬首示众,扬言要杀光所有试图起义的革命党人。就是瑞澂这一激,让本来还没有准备好的新军仓猝起事,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这枪声一响,身为湖广总督的瑞澂不是马上派兵镇压,而是立刻挖开总督府的院墙溜之大吉了,一直溜到江中楚豫号军舰上,摆开一个随时准备逃跑的架势。总督都溜了,武昌的人心也就散了。按说,当时起事的新军不过千把人,又是仓猝起事,群龙无首,瑞澂如果能镇静一点,亲自率军镇压,说不定武昌起义就会夭折。可瑞澂没有去做,反倒逃了,好像他生怕武昌起义不成功一样。因此,瑞澂真可谓是武昌起义的第一功臣!

第二个人是荫昌。这个十足的饭桶,身为朝廷派往武昌镇压起义的统帅,首先是压根就不愿意南下,不得已硬着脸皮出征了,又远远地待在信阳,愣是不肯踏入湖北半步。最后,迫于各方压力,专列好不容易开进湖北了,又躲在火车上,死活不肯下车。还在火车前后各装一个车头,随时准备逃跑。这样的统帅指挥军队都难,更别说让他打胜仗了。弄到最后,士不用命,劳师无功,白忙活了一场,不但给革命党以喘息之机,而且大大助长了革命党的气焰。

混子荫昌终于混不下去了,朝廷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这就是成全了武昌起义的第三个人物。

袁世凯出山后,首先要挟满清政府攫取了内阁总理的实权。所谓真是老将出马,一个赛俩。他派大将冯国璋只用了四天就拿下了汉口。正当北洋军节节大胜,革命党节节败退之际,袁世凯却突然阵前换将,将前方打得酣畅淋漓的冯国璋调入北京担任禁卫军统领,而让段祺瑞代替他到前线,突然停止交战,按兵不动,又秘密排遣使者南下,要和革命党进行和平谈判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莫非是北洋军战斗不下去了?还是革命党的火力突然增强了?都不是。真实的原因是袁世凯心里另有一张算盘。他暂时还不想消灭革命党,革命党对他来说还有可以利用的价值。他要养敌自重,利用革命党来颠覆满清政府,以攫取更大的权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放了革命党一马,给了湖北的革命新军一个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

没有瑞澂,武昌起义可能不会爆发;没有荫昌,武昌起义可能只是一沫旋即消失的浪花。而袁世凯倘若不是另有打算,武昌起义恐怕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所以说,正是他们三个人,相继成全了武昌起义,成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