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迁移》读书笔记(一)
在读这本书之前,通过每天听本书等音频,早就有所了解,听完音频后比较深刻的四点: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元无知很可怕,书中是用达克效应来表达,并且讲了一个以为柠檬水可以帮助自己隐性的打劫银行的抢劫犯的搞笑例子;
2,谷歌等搜索引擎很有用,但是自己必须记住搜索的关键词,这就像打开宝藏的密码。研究表明人们在这个时代对关键词确实更容易记忆;
3,作者很强调事实性知识,认为这些知识也许比所谓的技能性知识更重要,这其实与我的认识有冲突;
4,要警惕定制性的信息来源,这样的来源会加强偏见,增强确信偏误,对世界的误解加深。
今日阅读原书,尤其是第三部分 在无知的世界,如何成为赢家,作者浓墨重彩地讨论个人获取信息应该平衡理性。这一章让我思考颇多。
这一章分成了三个部分:
导入
福克斯新闻台效应
当你坐在爆米花前
导入部分谈到了新时代媒体行业的趣闻及对我们的影响:
1,美国有讽刺新闻网站《洋葱新闻》(The Onion),还有其山寨版本《每日醋栗报》(The daily current),《全球联合新闻》(Global Associated News),《大众媒体》(Mediamass)以及《国家报道》(National Report)。业内将这些媒体称为“钓鱼网站”,它们满足于不动声色的概念性恶作剧。
《全球联合新闻》专门捏造名人死亡的假消息,《大众媒体》则最喜欢反驳一流明星的真正讣告,说它们是场骗局。
这些网站暴露出新闻准则的弱点:普通人不可能迅速判断出一个并非大有名气的人是不是刚刚去世。
有了互联网,你可以轻松核实一条感觉不对劲的新闻,但倘若你根本不起疑心,那就压根不会去核实。你需要一定的怀疑精神,背景知识和研究技巧。
亨利.罗迪格三世评价数字设备改变了人类记忆和意识的方式:
1,没有人真的知道
2,将来“恐怕不会有什么不同”
----------------------------------------------
我曾经在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2》,解读
对赌:信息不足时如何做出高明决策
谈到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佐证了人不容易怀疑的心理倾向,我们更倾向于听到什么就相信什么是真的。
总之,互联网会让我们健忘,让我们粗心大意,甚至信心过度膨胀。
我还想起了《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为了提高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的一句口诀:
如果假设是错的,还有什么其他可能?
我个人的经验是:
1,网络上的消息,像弹窗类的新闻,微信的耸人听闻的消息,标题党的微信文章等,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基本都应该报以不信的态度,无非都是耸人听闻的标题,对于明星的八卦猎奇;
2,对于你确实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或者必应等搜索引擎中搜索,看是否有辟谣文章,看是否声誉良好的信息源也进行了刊登转载;
3,进行利益分析,谁会希望你相信这些文章的内容?他们出于什么目的?文章中其他事实是否可以验证?是否可以找到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譬如相关人的博客,微博,学术文章中对于这类问题的当前科学理解等等。
2. 福克斯新闻台效应
这一效应是指2012年,费尔里.狄金森大学的调查发现,福克斯新闻台的观众对当前新闻事件的了解比没有跟进相关新闻的人还少。
作者自己的看法基于小样本调查,认为福克斯新闻台的观众对信息的掌握情况明显比那些得分最高的新闻消息源的受众要低;当然比完全未曾跟进新闻的人要高,但差异在统计学上始终不明显。
--------------------------------------------
给我的感觉就是看福克斯新闻台会让人变傻。
作者的表述是,看福克斯新闻台如同是受诅咒,会削弱人回答任何领域中等难度问题的能力。
造成这种效应的三种批评原因:
1,福克斯新闻台是一家确有偏见的传播网络
2,福克斯新闻台说谎,类似《国家询问报》信口开河。
3,福克斯新闻台把观点和娱乐跟新闻混在了一起。
作者不这样看,认为福克斯新闻台还是具有新闻效应,他一一驳斥了上述三种批评观点。
作者又比较了NPR,国家广播电台的特点,认为这更像是健康套餐,而福克斯新闻电台更像自助餐,结果选择后者的人会自己选择如何将盘子装满,大多数人会选择红肉,而不是西兰花。
作者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许多的新闻消息来源,但是关注“低度信息”新闻来源的人倾向跟进其他同类的“低度信息”新闻源,而不太可能跟进高度消息来源。关注高度新闻源的人通常也会关注其他高度新闻源。
另一个发现就是,福克斯新闻台的观众对新闻收集的态度似乎更为随意。他们不停地切换频道,上Facebook和其他互联网消息源打听消息,而这些新闻消息来源与低知识水平相关。
与福克斯新闻台相反,信息含量丰富的新闻来源有如下共同点:
1,它们定制性不强。会对受众开展均衡的新闻调查,调动起受众全面的关注幅度。受众得分最低的新闻来源是定制性最强的,甚至完全是用户自己定制的。
2,它们很聪明,会吸引消息灵通人士跟进。
3,它们可以充当补充信息来源。
作者的概括很精当:
人能自由选择,但很难在即时满足与长期后果之间达成平衡。
塑造美国饮食习惯的市场力量,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消息来源。
信息最丰富的新闻来源体现了“四等分餐盘”的理念。
1,国内新闻----对应1/4加入肉或相当于肉的东西
2,国际新闻----1/4加入淀粉
3,流行文化,高雅文化----1/4的蔬菜
4,科技,卫生和体育等----1/4的水果
--------------------------------------------
这一部分给我触动最大,我平素是一个不太关注新闻的人。所以我蛮喜欢创业家伯特.古利克(Bert Gulick)的建议:“别看新闻,如果有什么需要你知道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打电话来告诉你”
作者显然不这样认为,他是想获得丰富信息的人。他采用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来保持理性平衡,这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3,当你坐在爆米花前
他觉得有效的办法:
1,要为声誉良好的报纸,电台或晚间电视新闻节目排出时间,从这种日常模式中获得的最重要东西是宏观的视野。
2,谨慎对待定制新闻,不要被引诱到“偏好的泡沫中”
3,社交网络用来浏览朋友和家人的消息:值得纪念的事件,旅途和照片。
4,减少“垃圾”浏览量:
1)改版浏览器的偏好设置,一打开就指向搜索页面
2)挪开爆米花,只允许自己在特定时间进行消遣性的浏览
5,并不需要去主动寻找违背自己意识形态的新闻来源。人们能从与自己立场相吻合的新闻来源吸收更多信息。
--------------------------------------------
我自己的收获是要多去了解新闻,我想到了假如我能够重生到一天之前,那么我了解哪些信息会有助于我的成长,成功,成才?
1,股市信息,但这个没有意义
2,大的趋势,这个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上下文情境
3,标志性的新闻,看自己关注什么方面:
1)行业新闻
2)投资领域
3)科技新闻
4)娱乐新闻
5)政治新闻
6)社会新闻
4,财经类的聚类,我觉得李翔商业内参就很不错,应该坚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