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儿童书法艺术教育的终极追问

帮主斯唔嗯·超:“我们总是想通过训练获得天趣,实际上天趣本来就在心里,只不过蒙上了灰尘而已。”

春天在哪里 王俊凯 - 艺术行动 儿歌新唱

临摹是儿童学习的必经之路,逼真临摹是儿童书法的唯一道路吗?对比六至八岁的儿童班书法学习和十六至十八岁的高中书法艺考班书法学习,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采取自由书写的教学模式,儿童班的书法用笔大胆利落,字形朴拙有趣。
儿童的书写完全是个性化的自我宣泄,只与汉字字形有关,与字帖的风格几乎没有关系,给他们颜真卿或者欧阳询字帖,临摹出来的面目是一样的。
如果让儿童逼真临摹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学生很快就抓耳挠腮、烦躁不安。如前所述,某些书法培训班和家长所期待的逼真临摹并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才引起他们的反感,降低了学习书法的热情。反之,让书法艺考班同学远离字帖自由书写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亦步亦趋地跟着字帖前行,唯恐丢掉一点技术细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也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对于儿童来说,我们有必要反思过去的书法教学思路。
那么儿童书法属于什么类型呢?乍一看儿童书法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但它的不平稳、不对称和不均衡却耐人品味,正好符合傅山所追求的拙、丑、支离与真率之美。
儿童心灵纯洁,又有天趣,他们的书法重视个人意趣的表达,随意而书;“书为心画”是最贴切的描述。徐悲鸿曾说:“儿童画之可贵,以其纯乎乐趣。至真无饰,至诚无伪,此纯真之葆,乃上帝赋予人人平等之宝物。”
他把天真的儿童画看成是天赐宝物,有说不出的好和说不出的妙。他对于儿童画的观点也适合于儿童书法。这种先天的天真美需要后天的滋养与保护,因为这正是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针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观念,明代大哲学家李赞提出了”童心说”的观念。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叫”童心说”主张每个人要回到内心和”本心”,书法艺术也是如此。
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法和规范,它们并非一成不变。有的人坐井观天,以自己所知道的一点点书法知识作为  “法”的标准,抱着“法”的大棒打击”天成”的儿童书法,这与”存天理,灭人欲”有何不同?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历朝历代有机会学习书法的人非常少。当今社会的进步使每一位儿童或成人都有了学习书法的可能,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书法经典,我们却局促起来,不知如何选择。
如果我们能放开思路,发挥每个人的”本心”,无论对于广大书法学习者,还是对于书法学科来讲,都实在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正如毕加索所说,儿童绘画是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儿童书法是书法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儿童书法的艺术价值也应该被重视,有的人可能会反问:”如果这样,书法的法度到哪里去了呢?”
关于法度,徐悲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有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久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古人并无笔,更无今日之所谓法。”
意思是说,本来书法挺简单的,后人造了一个概念叫  “法”,结果是”法”越来越多,可是距离书法的”本来”却越来越远。
前人的技术、规范、法则是后人的上马石,也可能成为绊马索。”孙其峰的这段话振聋发碳,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今天过度重视”技法”的书法教育模式。
儿童的自然表达,是天地元气的汇聚,他只关注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哪管什么是”法”,什么是”技”,什么是”道”?与艺考书法、展览书法和成人书法教育不同,儿童书法有独立的评价标准。
在艺术观念已经非常开放的今天,儿童书法很值得我们关注并做科学系统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儿童书法教育的发展将具有不平凡的意义。老子问:“能如婴儿乎?”这句话也是对儿童书法艺术教育的终极追问。
本文节选自《中国书法》
原题为:《儿童书法教育发展方向刍议》
作者:张爱民 耿国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