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之七汉唐时期养生理论和实践

中医养生学之七汉唐时期养生理论和实践

汉唐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制终于代替了奴隶制。汉、唐两代都曾出现过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医学及养生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不少著名医家和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对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之际,特别是秦代"焚书坑儒"的高压政策被解除以后,道家、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也逐渐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及医学的发展。自隋代王通提出儒、佛、道"三教归一"的纲领后,三家之说便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推行于世,并且互相渗透、融合。其中,有关养生方面的内容,便被当时的医家、方士所继承,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②汉唐时期的养生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因而,对养生方法的论述,多具体、实际而有效。③这一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并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专门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兹将江唐时期有关养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要内容概括介绍如下。

(一)张仲景的养生思想

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

1 养慎  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仲景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

2.调和五味  仲景特别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因而"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

3  提倡导引  仲景对导引吐纳也十分重视,他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如《金匮要略》中云:"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

仲景的上述养生思想,具体体现了中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

(二)华佗的养生思想

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的医家,他继承了先秦《吕氏春秋》中的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如《三国志 华化传》中载其论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对导引健身术十分重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为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

(三)王充的先天禀赋说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养生方面,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在他所著的《论衡》中强调指出:"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王充还认为,生育过多,往往影响下一代健康,他指出:"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死。......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所谓"疏字"是指生育较少,少生少育则禀受父母之精气强,故子女健壮而寿命亦长;反之,"数乳"者,则禀受父母之精气薄弱,故子女体衰而寿命短,因而提倡少生少育。王充的这一思想,将优生与长寿联系起来探讨,是很有见地的,大大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四)《神农本草经》重药补

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

(五)方士之术的利弊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如秦始皇、汉武帝等都追求长生不老,想方设法寻求长生不老方药。因而,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曾风行于世。鼓吹和信奉炼丹、服石可使人不老不死者,此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误服者多中毒暴死。故自汉以后,许多医家都指出乱取丹石之害。但也应看到,当时统治者的谋求长生,客观上促进了方士对炼丹、服石、导引等养生方法的探索。

东汉时期的魏伯阳,即总结了前人经验,著成《周易参同契》三卷,阐述了炼丹的理论和气功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亦如实地指出了金石对人的危害。书中有关气功的论述,至今仍有研究和参考价值。而其所述炼丹之术,在化学史上亦有重要贡献。

关注养生!关注健康!

(0)

相关推荐

  • 『传统养生』早期的养生理论和实践

    所谓早期是指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并初步形成大变革时期,从而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在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 ...

  • 《中医养生学》 >>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养生简史先秦时期

    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3.倡导饮食卫生 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 ...

  • 学术|中医导引历史发展概要

    导语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具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模块,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 ...

  • 中医养生学之八汉唐时期道教养生术

    中医养生学之八汉唐时期道教养生术 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 西汉初期,统治阶级很重视清静无为的黄老哲学,即指托名黄帝,渊源于老子的新道家学派,这时的道家思想,已经将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批判地吸收进来 ...

  • 中医养生学之四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学之四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 一般认为,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先秦时期. 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经过殷.商到周,奴隶制得到较大发展.随着生 ...

  • 中医养生学之五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

    中医养生学之五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 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 夏代以后,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懂得了采取一些措施,讲究卫生,以增进健康,防止疾 ...

  • 《中医养生学》面部头发养生

    前言 1.1概念 1.2性质和特点 1.3地位和任务 1.4学习方法和要求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2.1上古时期 2.2先秦时期 2.3汉唐时期 2.4宋元时期 2.5明清时期 2.6近代与现代 3 ...

  • 中医养生学之九汉唐时期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中医养生学之九汉唐时期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很难考定,但一般都以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入中国,明带始建白马寺为据. 随着佛教的传 ...

  • 中医养生学之十汉唐时期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

    中医养生学之十汉唐时期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 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 汉唐时期,道.儒.佛思想盛行,三家之说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并且互相渗透.融合.当时的道家思想--黄老哲学,已经融进了儒.墨.法 ...

  • 中医养生学之十一宋元时期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学之十一宋元时期养生保健方法 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