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轻易评价他人?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凭借“我觉得”“我认为”“我臆想”去揣测别人的心思或事情的真相,从而变成了可怕的“键盘侠”和“道德绑架者”。在给他人带来非议的同时,更让自己痛苦不堪……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宗萨仁波切说:“与任何人相处,时间长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为眼睛就是业力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于自我,而不要轻易评论他人的是非功过。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
我们之所以只能用眼、耳、鼻、舌等感官去了解世界,就是因为自己充满了业力,生存在这坚固而精密的业力之网里,由于自己的心没有清净,业力所成的感官都很擅于挑别人的毛病。
因此,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部分,只是业力允许我们看到的模样。
启迪多元思维
事实上,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或想法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就会去现实中搜寻相关信息,并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逻辑来解读它们,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真相”,形成一种果真如此的心理定势。
在《清净道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长老和一位年轻比丘到村中去化缘,他们各获得了一碗热粥。当时长老因胃部生风很疼痛,因此他想:“这粥对我有益,我应该在它还未冷却之前喝了。”
于是长老就在门外坐下来喝粥,年轻比丘看了觉得不合出家人威仪,厌恶地说:“这老人被他的饥饿击败了,竟然做出了他应该感到羞耻的事。”
长老回到寺院后问年轻比丘:“道友,在这教法中你有什么立足处吗?”
“有的,尊者,我已得须陀洹果。”
“道友,那么你就不必再为证悟更高的圣道努力了,因为你冒犯了已得漏尽的阿罗汉。”
当时那位年轻比丘立即醒悟,对自己妄加揣度而评说他人的不善言行深感惭愧,并向长老请求原谅,从而去除了由于冒犯圣者导致不能证悟更高圣道的障碍。
有所证悟的圣者评说证悟更高的圣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凡夫根本无法靠五官去判断他人是不是圣者。可见,以自己的喜好去随意评判他人,往往都是片面的。
看到别人的过失,只能证明我们的心不清净;别人到底怎么样,我们谁也无法确定,因为诸佛菩萨为了调化众生是无处不在的。
正心正举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观清净心,不要轻易评论他人的是非功过。
我们并不知道他人内心的境界,别人的言行也许有其合理性,但站在自我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可能很不合意。
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对他人做出判断,也是要建立在“全息”、“全观”、“全程”的基础上,打破内心的我执和偏见,带着慈悲的胸怀去看待他人。
拨迷见智
很多时候,
我们看到的,
不一定都是真的。
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每个人看见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内心的投影。
开启自在之门
《庄子·德充符》里面有一种人——长得丑,身体又有残疾,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但大家就是喜欢他,每个人都能从他那里找到快乐,并且被他深深吸引。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有一种本事——不评价。
他不仅仅在嘴上不评价你,甚至在心里也不评价你,所以他没有任何要评价你的样子,也没有任何要评价你的潜台词。
当一个人对你不评价的时候,是多么吸引人啊!
也许庄子找到了一种不辩、不争、无高下分别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怀着这样的心理状态时,他就可以自在地呼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