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人们很容易共情强者,却对弱者无动于衷

人们很容易共情强者
却对弱者无动于衷
文:维舟  编:木叶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对权力的共情”:人们很容易代入强者的视角,强调“当家”管理的不容易,又或种种管制措施都是正当合理的。这样一来,那么现实机制就都显得没什么问题,如果你有问题,那你最好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
▌一个对他人难以共情的社会
有人和我坦承,“对权力共情”这个特点自己就有,在跟人讨论时也总是较为倾向于为当权辩护,强调当下没有更好的做法了,“我总觉得自己这样好像有哪里不对,但又改不掉”。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在中国家庭里,这不仅极为常见,甚且是受到鼓励的。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对权力的共情”正表明孩子“懂事”,能为父母设身处地着想。我自己也为人父,如果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难处,不哭不闹,那毫无疑问是会省心很多。
也因此,现实中这确实不仅限于男性,很多女性也从小也是如此,甚至比一些叛逆的男孩更“懂事”。有位男性朋友就说,因为疫情期间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他和周围亲友产生了严重分歧,而为这些举措辩护的大多倒是女性,“查你个底掉又怎么了”。
不过,再深入一层去想,这里面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对权力的共情”:一种是代入一种“当家作主”的位置;另一种则体现出一种对权力的依附,将规训内化,说服自己相信现实就是对所有人最好的安排,而为了求取安全等基本所需就必须无条件配合。男性往往偏前者,而女性中后者居多。
在中国社会盛行的“大局意识”就是其逻辑产物,强调身处其中的个体都应“顾全大局”,成就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这确实让许多人信服,但问题是:落到现实中,最终做出妥协的,往往是那些无可推脱的最弱个体。
这倒也不是说其中完全没有个体利益,但那与其说是自己争取来的,不如说是在“大河水满”的前提下才“小河溢”。
既然如此,那么这种思维取向势必就更关注分配的公平性,因为要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最好是通过集体利益的名义——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是这么来的。
吊诡之处正在于此:一个看起来“人人互以对方为重”,顾全集体利益的共同体,因为不承认个体私利的正当性,结果这种私利不得不在逼仄的空间里生长,到最后反而催生出一个对他人难以共情的社会。
▌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情”
稍稍留意下就会发现,中国在很多时候的做法,潜台词都是“我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感受”,“大不了我自己单干”。这都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
整个社会也不太懂得如何与人合作、达到共赢,因为在一个封闭的权力结构中,他人往往就是潜在的对手,因而深信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要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权力体系。
在这样的结构中,人们会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利益,很难理解他人的痛苦。同情心甚至是优越感的体现,有时毫无根据——例如看到国外“水深火热”而发生同情,又或看到别人单身,也觉得她们“孤苦伶仃”的很可怜。
换言之,这变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且往往居高临下)的同情”,正因此,才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
另一种“修养式共情”也是同一逻辑的产物:它使人表现得比真实内心感受更为共情,以展现自身的修养,也是必要的社交技巧。
不少人对之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虚伪的,本质上也是一种优越感和政治正确,然而在社会尚未真正权利平等的时代,抛弃它的代价则是肉眼可见的粗鄙化,还美其名曰“本真”。
日前有朋友和我说,他在群里因“妓女是否值得尊重”的话题跟人吵得不欢而散。
他认为妓女也是人,任何一个职业,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但对方却宣称那是一个“卑贱”的职业,不值得尊重,甚至说“你如果尊重,必须让你子女从事这一行”——但“按照这个推论,残疾人、流浪汉、傻子,我不愿意子女从事的多了”,难道都只有变成那样,才能共情?
值得注意的是,那还是一个号称“自由派”的群,大多是川普的粉丝,对国内现状不满,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自由”与“平等”不能兼容,但也可见不少人对社会秩序的设想不仅是存在等级的,而且认定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无法共情。
这样一来,“尊重”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就像绝大多数男性无法变成女性),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无数彼此孤立的群体自行斗争。
这就是为什么罗尔斯所说的“无知之幕”那么重要: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沦为弱者或少数群体的时候,才不至于对他人的处境无动于衷。
权力安排的社会结构下,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阻碍了这种共情,人们会认为,让那些少数做出一点牺牲来确保多数利益是理所应当的,但如果你就是那个代价呢?
▌共情能力需要强大的内心
要破解那种“对权力的共情”,个体最好先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应得权利,更进一步,则应看到那个现实安排并非别无他法,它其实是有着其他可能的。问题也在这里:对结构性现实的反思、改变永远是最难的。
不改变这些,个体权利意识的兴起带来的,有时反倒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乃至对他人的更大漠视,因为人们可能只顾实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扩权”。
在某些情况下,共情能力甚至还会被利用——因为当权力地位不对等时,共情强的人更容易屈己从人。前两天一位女性读者的留言给我印象颇深:
我对某一个男性说,你共情能力太差了,但是可以训练。他问我,共情能力有什么用?我说,能让你更能体会到别人的不容易吧。他说,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会跟着别人的情绪走。我说,某方面是的。他说,那我宁愿共情能力低。
在这对话中可见,“共情”是在一个权力结构中得到理解的,因而考虑他人感受就意味着自己做出让步。反过来,强横者不必考虑他人感受,可以不管不顾地推进自己的议程。这样,正是权力阻碍了共情。
共情意味着进入他人的角色,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会对自我形成干扰。正因此,共情能力强的人,也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这在某种程度上,近乎一种宗教精神,或中国人说的“慈悲”,否则,他是无法承受、消化自己所共情到的人世之苦的。
如今,国内的社会气氛在总体上往往是重视张扬个体感受(“我想说什么就直说了”),对他人的共情能力没有同步提升,甚至往往是下降了,这本身加剧了人际冲突。
当然,共情能力的塑造并不只是为了缓解不必要的冲突——要达到这个目的,仅靠个体提高共情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这最终很可能又变成个人来承担社会问题的重负。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共情是有成本、条件、经验、经历和其他一些因素制约的,一个人要对所有人都做到充分共情恐怕是不可能的,能做到对亲友或一小群受众做到高质量共情的人已经极为稀缺和难得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那个权力结构,从中脱嵌出来之后,身为一个现代个体,我们至少可以在明确自身权利的基础上,体会他人的感受。
我老家乡下有句俗谚,很好地传达出了中国社会微妙的做人道理:“待人自待自。”其意无非是:我们如何对待他人,他人就会如何对待我们。
共情强者是容易的,虽然不一定能获得确实的好处,却能给人一种心理上虚无的优越感,能生出一种指点江山的豪迈,让人误以为自己也是权力中心的一部分。这种错觉确实让人舒服,因为这种想象弥补了人们生活中权利被剥夺的缺憾。
对弱者的无动于衷,其实是出于同一种心理在不同对象上的映射:从强者那里失去的尊严,从更弱者身上找回来。正如维舟老师所描述的,“一只脚踏进了后现代,另一只脚却想退回去”。虽然身体过着现代生活,心理上却还属于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维舟的文字就如一面镜子,人们通过它可以看清自己在时代中的样子。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推荐维舟《一只脚踏进后现代》签名版,看清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是作家、书评人维舟十余年评论生涯的阶段性总结。从无根的现代人到由死线组成的人生,再到高科技中世纪,他细致描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况。
透过维舟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评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熟悉的文化现象和未经省察的观念,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
来源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章转自公众号:维舟,原标题《对权力的共情》作者:维舟。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感谢原作者。
(0)

相关推荐

  • 不是自己跪别人,就是让别人跪自己,这种野...

    不是自己跪别人,就是让别人跪自己,这种野蛮人的威权主义思维,何时了? 今天听到一个毒鸡汤故事. 说一个人,年轻时候在公司刚入职,因为"情商高"特别讨领导喜欢,酒桌上照顾领导.拍马屁 ...

  • 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是因为他想成为强者的帮凶。

    2019年过去一个月了,今天腊月二十七了.查了我去年腊月二十七写的东西,是一年感悟的支言片语. 关联阅读:<不快乐比快乐要贵> 当时很不要脸地定义为了"老杨语录".记得 ...

  • 弱者才看重情义,强者只关注利益和价值

    2020年的最后一天,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是意气风发,畅想着今年的美好愿景,今天再回顾看,历尽沧桑,一地鸡毛,不忍直视. 今年不少朋友其实都看到了我的不正常,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事业家庭情感都出了问题 ...

  • 每个人都是“弱者”

    每个人都是"弱者" 海 拳王阿里去世的时候,美国社会知名人士大量的送别,看到人们对他的爱戴,真是羡慕有加.从侧面也反应出了他的个人魅力,和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 ...

  • 丁吉虎认知提升课:强者示弱,弱者示强

    丁吉虎认知提升课 由于每个人的基因组成和出生环境的差异造成每个人的特质不同,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造成社会角色的不同,因而造成了人与人在社会范畴下的区分,就是强者与弱者之分. 这是与自然 ...

  • 女主持人采访钟南山嬉皮笑脸,被网友骂惨: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养孩子共情力

    近日,BTV某节目主持人雅淇在车内采访钟南山先生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巨大争议.女主持人雅淇也因此被骂惨,引起网友反感不满的是她在采访过程中的行为.她采访钟南山院士时,不仅不戴口罩,还全程嬉皮笑脸,刻意摆 ...

  • 《红楼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不具备共情能力,很难完全读懂

    诚如大家所知,阅读具有一定的门槛,捧卷所读要入心,所思所想所悟都与本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有一定的关联,而愈是文学素养高的书,对读者悟性的要求愈深.而<红楼梦>恰就是这样一本千古奇书 ...

  • 情感随笔||共情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情感随笔||共情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 孩子的共情能力直接决定娃的性格,怎么培养,家长的角色很重要

    先来看一个笑话:邻居家的闺女上幼儿园小班,开学第一天被投诉了,原因是全班都哭的稀里哗啦的就她不哭,镇定地坐在那里看老师一个一个地哄,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了,她一句,爸爸妈妈不要你们咯,马上全班又哭成一片- ...

  • 过分粘人、过度热心、不懂拒绝,很可能是你的共情力出了问题

    主播:赛男   这本书是由知名认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公开课最受欢迎教授保罗·布卢姆所写.共情是把双刃剑,在强调共情的时代,我们也要看到过度共情的坏处.毕竟,共情总是带着类似狭隘的情绪,它像一盏聚光灯, ...

  • 包联网 | 专业视角 彭冲:消费迭代,包装共情

    包联网品牌包装名家:彭冲 品赞设计 创始人,中国知名包装设计师,致力于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以系统化的设计思维为品牌解决竞争中面临的为题.用精准的设计语言,诠释品牌竞争优势差异化,助力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 ...

  • 10张图告诉你,你是在“说教”还是在和孩子“共情”

    [第1067篇原创文章] 牛妈心语 左妈妈和右妈妈最大的区别是角度,一个站在自己的角度,一个站在孩子的角度. 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用的是自己的"经验"."判断" ...

  • 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 ...

  • 玩转社群运营:先圈住再培养,先共情再转化

    诸葛君说:上周六,诸葛io数据巡展·北京站在3W咖啡圆满举行,诸葛君特别邀请到一位专注于教育培训行业近10年的大咖--杨乐总监,杨总监曾就职于达内集团和弘成教育集团两家境外上市的知名企业,此前所负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