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公冶长篇(三)

一原文公冶长第五5.03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试解】子贡问:“老师,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同君子的差距在哪里呢?”老师听出弟子的言说之中的持重沉稳和谦逊,但是言说之中还有着一点自得之情,这自得之情是由于弟子还没有明白君子的成就是德行,不是才气和智慧。因而老师告诉子贡说:“你呀,现在算得上是一件有用的器具了,但是还缺少通达的灵气。”听到老师评价自己仅仅是一件有用的器具,子贡感觉到了自己的询问不妥,引起了老师的不快,但是善于言词的子贡不放弃任何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于是顺着老师的回答问道:“老师,那我现在能算得上什么器具呢?”以此期盼能够得到老师进一步的指点和启发。老师告诉子贡:“你现在像是放在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琏呀,需要在身边的环境中修养自己通达仁德的智慧,以成就自身的德才兼备的君子品质。二释字瑚《玉篇》:瑚:何孤切。《论语》注云: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或作鍸。《说文解字约注》:瑚:珊瑚也。从玉胡声。户吴切。钱坫曰:“此珊瑚字,非胡梿字也。”舜徽按:胡梿字本作䀇。本书皿部:“䀇,器也。从皿从缶,古声。”今音䀇读公户切,瑚读户吴切,古则牙喉无分,故经传即借瑚为䀇耳。琏(槤)《玉篇》:琏:力展切。瑚琏也。或作槤也。《说文解字约注》:槤:瑚槤也。从木連声。里典切。王筠曰:“《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二器制自二代,安得混而为一?《礼记》《释文》:'连,本又作琏。’《论语》《释文》无说。然则槤其本字,連则省借字,琏则涉瑚;而从玉也。”舜徽按:古者四代礼器,名数不同。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与有虞氏之两敦,周之八簋,并为宗庙黍稷之器。以《论语》有“瑚琏也”一语,二器遂相沿连举。许以瑚槤释槤,其意若曰,此乃瑚琏之琏本字也。非混二器为一也。

三素说前面老师述说了三位在仁德修炼上有所成就的人,在其言说当中可以感受到春秋之时的仁德的缺失而导致的混乱,感受到乱世之中的一群痴者,在痴心地践行着仁德之理想,君子的成就是通过同道间的切磋交流,通过见贤思齐、尚德自新而修炼获得的。老师在肯定了子贱的品行高洁、才具非凡的君子之德行后,子贡心想,老师赞赏公冶长和南容,还算比较实在,这两位师兄弟的言行确实是值得自己学习的,而对子贱,多少心中有点不踏实,既然老师肯定了子贱有君子的德行,并让大家以子贱为榜样,那自己多少也该向子贱学点什么吧,由于自己对子贱不够了解,因而对老师所说的君子的风范没有把握。于是子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试探着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以期得到老师的指点。子贡问:“老师,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同君子的差距在哪里呢?”老师听出弟子的言说之中的持重沉稳和谦逊,但是言说之中还有着一点自得之情,这自得之情是由于弟子还没有明白君子的成就是德行,不是才气和智慧。因而老师告诉子贡说:“你呀,现在算得上是一件有用的器具了,但是还缺少通达的灵气。”听到老师评价自己仅仅是一件有用的器具,子贡感觉到了自己的询问不妥,引起了老师的不快,但是善于言词的子贡不放弃任何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于是顺着老师的回答问道:“老师,那我现在能算得上什么器具呢?”以此期盼能够得到老师进一步的指点和启发。老师告诉子贡:“你现在像是放在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琏呀,需要在身边的环境中修养自己通达仁德的智慧,以成就自身的德才兼备的君子品质。”本章老师肯定了子贡具有非凡的才气,但是才气不是君子的最终目标,君子的目标是对仁德大道的把握后让其存乎于心,因此君子是需要德才兼备的。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君子不器”和“瑚琏之器”的关系。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是让人修心入仁德大道,不能停留在“形而下”的才智本能的水平上,而是要进入到“形而上”的仁德之道的境界。但对“形而上”之道的修炼,离不开“形而下”之器的阶梯。因此“君子不器”是指作为志于仁德大道的君子,必须先从学为“器”开始,但是不能停留在“器”的阶段,必须继续修行,从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君子不器”是包含有“君子必器”这一阶段的,在达到“必器”阶段后,还要不墨守成规,不僵化隔阂,继续“通经权,迭柔刚,其道不穷,因时制宜”的修行之道。因而老师在说子贡是“瑚琏之器”是对子贡学业阶段的肯定,期待弟子能不停留在才气之“器”的层面,继续见贤思齐,向身边的君子学习,以成就自己的灵德修养。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