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寄生阶层把“稀缺性”当生意来做
去过尼日利亚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尼日利亚社会的腐败。人们普遍认为,尼日利亚的腐败是赤裸裸的,腐败现象到处可见,各行各业都充斥着腐败。“在尼日利亚,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尼日利亚办事,就这么简单!”
按总统布哈里的话说,腐败在尼日利亚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为腐败,钱都到了个人腰包。”“腐败正在摧毁我们国家的法律和制度”。2015年,由国际腐败监督机构发布的全球腐败指数显示,尼日利亚排名靠后,在168个国家中位于第136位。许多人深有感触地说,该国整个曾经靠台面下资金的润滑得以运转的体制如今已经停止运作。
腐败肆虐 冲击经济
腐败是尼日利亚社会一大顽疾。长期以来,在尼日利亚,腐败恣意横行,即便在非洲也是臭名昭著的。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大国,也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素有“非洲油库”之称。作为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尼日利亚民众本应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由于腐败肆虐、种族和宗教冲突等原因,该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在尼日利亚,由中间人、看门人、配给者、套利者、许可发放者和代人疏通者组成的寄生阶层钻司法体系的空子,他们把“稀缺性”当生意来做,而这种“稀缺性”大部分又是他们自己设计出来的。“他们能为你搞到任何东西,从经营许可证到石油区块——只要你出合适的价钱。”《尼日利亚论坛报》指出。在这样一个充斥着食利者的体制中,做任何实业的障碍都是巨大的。
“资源丰富的国家容易滋生权力腐败,比如尼日利亚,石油产业给政府贡献巨额收入的同时,也给行贿受贿打开了方便之门。”《华盛顿邮报》1月23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尼日利亚本来是一个贫穷的非洲国家,然而,上个世纪的某一天,突然天降横财——1956年,从尼日尔三角洲的沼泽地首次喷出一股股黑色粘稠的石油。于是,有人预言,尼日利亚繁荣的前景已经拔地而起。
世界市场渴求三角洲的原油,该地域“甜蜜的”低硫液体——人称“邦尼轻油”,能够轻而易举地炼制成汽油和柴油。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尼日利亚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石油占该国出口收入的95%,总收入的80%。托石油带来的财富之赐,很快,尼政府的腰包鼓了起来。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充满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石油带来的滚滚利润,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发财梦。一些食利者蠢蠢欲动,寄生阶层应运而生,为了一夜暴富,他们铤而走险,不惜去干腐败、破坏、谋杀的种种勾当。此外,为了争夺石油资源,一些秘密武装叛乱分子打着“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MEND)的旗号,加剧了对石油平台和泵站的袭击,令当地人无休无止的危机感日益加深。
对尼日利亚来说,成也石油,败也石油。尼日利亚腐败造成的一些伤害是非常直观的。国库的现金——来自南尼日尔三角洲的石油收入占了大头——被盗用,导致政府给卫生、教育和交通等领域的投资捉襟见肘。与此同时,腐败以更隐蔽的方式影响国家经济。“尼政府公共部门为了把招聘名额留给有关系的亲朋好友而把最优秀的候选人拒之门外。”津巴布韦《先驱报》指出,反过来,因为腐败,这些公共部门的效率会越来越低下、业绩会越来越糟糕。
对此,《波士顿先驱报》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造成尼日利亚困境的罪魁祸首并非腐败,而是石油:现在的油价是每桶50美元,这让这个依赖单一大宗商品的国家非常落魄。”从2016年国际油价变化看,“国际油价尽管表现了触底回升的态势,然而,去年一度达到40美元/桶”。尼日利亚的当权者及其亲信、阴谋家和揩油者已经习惯了油价处于每桶100美元以上时的生活方式;国际油价一直在低位徘徊,令相当多的尼当权者,甚至是那些极度贫困、极度无权无势以至于无法从石油经济中捞油水的人,生活日益窘迫,由此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腐败——他们想法设法制造资源的“稀缺性”,并从中捞取好处。与此同时,他们又异口同声地指责,正是布哈里的反腐斗争导致了他们今日的困境。
在尼日利亚,有一个正在迅速流传的标签性话题:“还我腐败(Bring Back-Corruption)”。这是对尼日利亚总统穆罕马杜·布哈里发起的反腐行动的一种戏谑式批评。
“有腐败的时候一袋纯净水要80奈拉,没有腐败的时候一袋纯净水要150奈拉。还我腐败!”这是一条具有代表性的抱怨。另一条抱怨反映的是一家公司从萎缩的市场中渴望挤出更多一点利润的尝试:“Titus牌沙丁鱼罐头最开始一罐里头有4条鱼,然后减少到了3条。现在有2条。未来几年,当你打开沙丁鱼罐头时会看到'再试一次,这次没有鱼’。还我腐败!”
不仅食利阶层在抱怨,令人错愕的是,就连生活在尼日利亚底层的老百姓也在指责,“布哈里的反腐斗争导致了我们今天的困境”,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今不如昔”。
高调反腐 收效甚微
2015年,穆罕马杜·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凭借反腐口号,赢得选民支持,意外在选举中获胜,出任尼日利亚总统。
退役将军布哈里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治理过这个国家,当时他是通过一种老派的方式——军事政变上台的。在为期两年的军事统治中,布哈里取得了一些反腐败成果,但这些成果很快就消失了。当地媒体指出,“在后来数任领导人的统治下,尼日利亚发生的盗窃国家财产的猖獗程度达到令人发指的水平。”
2015年重新执掌大权后,布哈里进行了又一次尝试。上任之初布哈里就把反腐作为工作重点,承诺对政府高官的腐败行为绝不手软。他上台后掀起一股反腐旋风,包括带头申报个人财产、与副总统一道减少薪酬,这些措施令人耳目一新。与此同时,议会也通过了新的反腐法案,透明国际西非联络员Samuel Kaninda表示:“这个法案的政治意愿在于收回居高位者的免罪金牌,因为侵吞公款数额最大的那些人就在国家领导人的队伍中”。
布哈里承诺,将停止国内腐败和叛乱现象。在他的指令下,尼日利亚检方起诉了前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Goodluck Jonathan)领导的上一届政府中的多名高官。这其中,对前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时期的政府安全顾问桑博·达苏基(Sambo Dasuki)的审判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
据美联社2015年11月17日报道,尼日利亚总统当天下令逮捕了达苏基,因其涉嫌窃取约20亿美元的政府资金。尼总统声称这些钱本来是用于购买武器,对抗“博科圣地”的武装分子的。布哈里的顾问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如果这些钱被合理地使用,数千名无辜的尼日利亚民众就不会死去。”该声明指责达苏基冠冕堂皇地表示要用这笔钱购买12架直升机、4架战斗机和军火弹药,但最终这些“幽灵合同”没有给尼日利亚带来任何武器。
布哈里上任的次月,尼日利亚反腐机构经济和金融犯罪委员会曝光了一批央行的害群之马。据介绍,这些嫌疑人原本负责销毁老旧、残缺的纸币,却将其翻新并从中渔利,涉案金额可达80亿奈拉(约合4000万美元)。全非新闻网报道,涉案人员中6人是央行官员,分别来自阿布贾、拉各斯、伊巴丹和阿库雷;另有16名商业银行的官员据信是从犯,涉案的商业银行包括齐尼思银行、韦马银行、阿克塞斯银行和伊科银行等。不久,多名央行官员和商业银行官员被捕。尼日利亚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证实,所有涉案的央行官员均为中层管理者,已经依据其犯罪情节轻重被无限期停职或遭解职。
尼日利亚财政部2016年2月证实,一项审计发现,该国有超过2万名吃空饷的“影子员工”在按月领取工资,政府已将这些员工姓名从工资单中删除,由此节省了每月高达上千万美元的政府开支。在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尼政府还发起肃贪大行动,包括深入调查石油产业的收入缘何多年遭“截流”。
布哈里的反腐行动值得赞誉,不仅政府高官得到了强有力的震慑,而且“香槟进口商和汽车经销商也抱怨官员们出手不如过去阔绰了。”有媒体指出。“流转的资金不足,因为一切都是靠腐败来提供资金的”,位于拉各斯的金融机构Cardinal Stone的资产管理主管穆罕默德·加鲁巴说。尽管如此,“'还我腐败’标签话题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对尼日利亚日益加剧的社会困境的真切愤怒。”
舆论普遍认为,布哈里的反腐败行动不太可能奏效。他为了终结犯罪者不受惩处的氛围去追究重大犯罪者的责任,这样做是正确的,但除非他能够解决腐败的病根,否则人们就会认为他的反腐行动是想针对谁就针对谁,他的胜利终将是昙花一现。
对症下药 寻找病根
尼日利亚虽然盛产石油,但民众生活并不富裕,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令不少人的生活陷于困顿境地,凸显了尼日利亚经济的单一。布哈里曾经抱怨尼日利亚连牙签都造不出来——这话并不算十分夸张,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尼日利亚,大多人甚至用不上电。有数据表明,大多数尼日利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驻尼日利亚首席经济师Andrew S. Nevin表示,至少2500万本该迈入低收入或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仍然停留在贫困线以下,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毫无节制的贪污腐败”。
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NNPC)被指责存在严重腐败,持续亏损已经很多年了。媒体报道,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200万桶原油的日产量控制在NNPC的手中。该公司业务范围很广,它既是石油行业的监管者,也是石油行业的参与者,可谓“集运动员与裁判员功能于一身”。然而,缺乏监督的权利必然走向腐败。NNPC涉足开采、分销和精炼——尽管所谓的“精炼”基本就是出口原油,然后NNPC以令人发指的价格进口精炼石油产品。2013年,时任央行行长的萨努西曾经指责NNPC有数以十亿美元计的盈利没有入账。尼总审计长最近发现,仅2014年一年,由于中饱私囊,该公司没有上交给财政部的资金就达到160亿美元。
评论人士指出,NNPC存在的问题仅是尼日利亚腐败冰山之一角。“人们难以想象,如果政客和官员们稍微正直一点的话,尼日利亚将会呈现一副怎样的景象。”对此,普华永道的经济师们给出了一个答案。他们将尼日利亚与同为资源产出国的加纳、马来西亚进行了一番对比——虽然这两国政府难当清廉之名,但是它们的腐败程度要比尼日利亚轻得多。普华永道为尼日利亚算了一笔腐败与经济的关系账。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假如尼日利亚的清廉水平能与它的西非邻居加纳相当,那么它的经济规模至少要比2014年的5130亿美元还大22%;到2030年,这个非洲最大经济体在扣除物价因素后的经济规模应该会是现在的3倍。假如尼日利亚能成功地把贪腐降低到与马来西亚相当的水平,那么它的经济规模还将扩大37%左右,仅多出来的这部分就有5340亿美元(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几乎相当于它目前的经济规模。不过,据普华永道的估计,如果它一成不变,那么到2030年,每个尼日利亚人每年因腐败问题而蒙受的损失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
很少有人质疑布哈里打击腐败的诚意,问题是:为什么布哈里大刀阔斧反腐败反倒导致尼日利亚经济每况愈下?有人分析说是因为油价下跌,而非反腐所导致。然而,油价下跌是全球性的,影响所及,产油国与进口国概莫能外,难道腐败魔鬼对产油国尼日利亚情有独钟?所以,油价涨跌与腐败没有必然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尼日利亚百姓对反腐的怨言,间接表达了对食利阶层及贪腐者的不满。还尼日利亚人腐败,就能让尼日利亚经济变好吗?“就算还尼日利亚腐败,那也只是让国家对资源的控制留出那么一点点缝隙,体制成本仍然很高,不是改变尼日利亚困境的根本之道。” 有识之士指出。
自上任后,布哈里打击腐败态度坚决,然而,惩罚单个的违法分子是不够的。国际腐败监督机构分管非洲防务和安全领域的官员埃莱奥诺尔·比达尔·布拉谢认为,尼日利亚当局逮捕和审理这批贪官还不够,“仅仅起诉了一些害群之马不能说明整个系统都得到改革”。除非他能够设计出连贯的策略将腐败从体制中彻底铲除,否则一旦他离开,腐败就会以变本加厉之势卷土重来。毫无疑问,要解决腐败的病根,尼日利亚需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清除权利寻租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