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寺(4)——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河南登封市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积翠峰下,属曹洞宗,与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称为嵩山名刹,也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筑之一。
会善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前身是北魏孝文帝的一所离宫(471-499年)。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元、明、清均有整修,但规模逐渐缩小,现在寺院的范围,包括常住院、戒坛遗址、古塔以及寺内碑碣、造像等文物。
积翠峰极目远眺,高不及诸峰一半,形似佛教经幢的幢顶,古谓"积翠幢盖"。峰下就是著名的会善寺,寺前有天中山照壁。
“天中山”题记,正书,字径约53厘米,为唐代颜真卿书法,体现了"雄浑刚健"的特点。
会善寺坐北向南。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小灰瓦顶,中三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三字,山门东西两侧各建单间硬山造掖门。
山门之内供白玉阿弥陀佛一尊,系明周王所赠。
寺内古柏六十余株,撑起了岁月的风雨沧桑。其中月台前的两株千年桧柏,均高约三十米,围粗二米,笔直挺拔,干粗叶密,尤为壮观。
寺内现存的主要碑刻有东魏《中岳嵩阳寺碑》、北齐《会善寺碑》、唐《道安禅师碑》、《会善寺戒坛记》等,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立于月台前两通石碑便是会善寺历史的见证。
一方为大德道安禅师碑。道安(584~708),禅宗五祖弘忍之高徒,历经隋唐两朝八帝。武则天多次躬身造访,并拜为国师。727年,其僧徒刻立此碑以志纪念,唐代书法家宋儋撰文书丹。
另一方为佛祖宗派之图碑。碑文序列了禅宗六祖慧能之后,南北二宗各宗派门人的姓名或法名,乃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分为南顿北渐二宗的实物佐证。
大雄宝殿是一进院落的会善寺唯一正殿,却是嵩山仅存的元代建构殿宇。
会善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朴实。
会善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朴实。
很难见到如此古朴肃穆的大殿。三尊菩萨宝相庄严,静默于天地间,仿佛身在极乐世界。
这座大殿的梁架为四椽袱搭牵,结构严谨,保存完整。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由于年代已久,梁上颜色已经斑驳,表面大多脱落。但是并不影响整个建筑的美学价值和结构。其实除了香客,一般游人都是因会善寺的元代大殿慕名而来的。
除了元代大殿,寺院内还置一经幢,似采用八面体石材堆砌而成,雕刻的非常精美。
这座大殿的梁架为四椽袱搭牵,结构严谨,保存完整。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由于年代已久,梁上颜色已经斑驳,表面大多脱落。但是并不影响整个建筑的美学价值和结构。其实除了香客,一般游人都是因会善寺的元代大殿慕名而来的。
除了元代大殿,寺院内还置一经幢,似采用八面体石材堆砌而成,雕刻的非常精美。
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禅师创建的琉璃戒坛,毁于五代,尚存唐代残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础雕鬼怪神兽。
寺西有唐净藏禅师塔,西南和东南有清代砖塔5座。
净藏禅师塔建于唐天宝五年 (746),是一座平面八角形单檐仿木构的亭式砖塔,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该塔坐北向南,高 10.34米。基座高2.63米,上部为须弥座,束腰各面均砌出 3个门。座上为仿木结构形制的八角形塔身,各角砌五面倚柱。塔身背面嵌塔铭一方,记述净藏禅师的生平。塔身的其余四面,均雕出破子棂假窗。塔身以上为叠涩砖檐,塔顶由须弥座和山花蕉叶等组成刹座。塔刹以石雕成火焰宝珠,雕刻精美。
唐代净藏禅师塔,元代大雄宝殿,分别以全国唯一的唐代八角形砖塔和嵩山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成为嵩山历史建筑群乃至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清冷禅室水,照耀夕阳山……归来余逸兴,月夕媚烟鬟。"
在嵩山诸名胜中,佛、儒、道三教鼎立的少林寺、嵩阳书院和中岳庙最为著名,就在这"三点一线"的中点,还有一绝好去处--嵩山会善寺。
这里是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创的早期寺院;
这里是八方众僧云集受戒的著名戒坛;
这里是唐代女皇武则天赐佛拜僧的佛教圣地;
这里还是唐代天文学家、高僧一行弃官出家的名山福地。
然往日胜景,多有湮没。但高僧辈出的会善寺永远都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赞 (0)